李世祥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留有諸多空白,在教材中留白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的理念,即通過留白促使學生展開對話和探索,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品德教育專家魯潔教授曾明確指出:“我們在教材中留出了大量的空白,為學生表達思想和感情、進行創造活動提供方便?!痹诹舭滋巹撛O適當的活動,使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而成為課堂的主體,主動與課本對話,引導學生自己去選擇、判斷和體驗,讓他們在親身經歷中理解品德的含義,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
精巧的留白是引導學生進行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生命對話和踐行道德的重要載體,是品德與社會課堂的一道靚麗風景,值得教師去細細研究。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和利用留白,將其激活并使之成為教學資源,采用恰當的活動方式和有效的點撥策略引領學生去拓展思維、增加想象和豐富體驗,從而達到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實現立德育人的教學目的。接下來,筆者將談一談自己的教學實踐。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留白教學資源的實踐探索
1.留白處創設生活化情境——提升經驗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新課程理念也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以學生的生活為課程的基礎。在品德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課堂教學要做到有實效性、針對性,要善于將教材的留白處作為生成點,努力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生活情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把教學內容與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將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2.留白處創設有價值問題——驅動討論
討論是學生學習與交流的形式之一,討論活動能促使學生運用多種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分享交流的同時鍛煉表達能力,提升合作水平。教材中包含豐富的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切入點,教師要善于發現,例如在教學“我是獨生女(子)”一課時,筆者首先搜集整理一些當下批評獨生子女的言論:獨生子女是一批被寵壞了的“小皇帝”;獨生子女在家中獨享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獨生子女得到長輩過多的照顧,缺乏獨立性。然后組織學生針對這些話題展開討論:你們還聽到過哪些有關獨生子女的議論?分析產生這些議論的原因,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周圍人的例子來說明應該怎樣解決此類問題。學生們在討論時氣氛活躍,爭先恐后地發言:有的學生說自己身上存在類似問題,原因是由于家長的過度嬌慣導致自己沒機會得到鍛煉;有的學生說雖然自己是獨生子,但父母一點也不嬌慣自己,教育他自己的事自己做,從而提升自理能力。非獨生子女的學生也積極地參與了討論,課堂氣氛熱烈。在學生討論結束后,筆者對他們加以引導和點撥,從而達成共識:我們必須重視此類問題,在享受父母寵愛的同時,要從小有意識地鍛煉自己,把父母的愛化作鍛煉自己的動力,這樣將來才不會成為社會的寄生蟲,才能成為社會的棟梁和生活的強者,才能承擔社會和家庭賦予我們的重任。
3.留白處創設典型性錯誤——追尋原因
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這些錯誤可以成為品德與社會課的寶貴資源,教師要善于開發和利用。例如在教學“現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課時,筆者在課堂上播放了學生的兩個典型錯誤行為:
行為一:小強和同學在課間追打哄鬧,誤傷到了同學,家長請假來學校處理事情。
行為二:小青在小攤上買三無食品吃,得了急性腸炎,父母只好請假陪小青到醫院看病。
小強和小青為什么成了家長的“小麻煩”?學生們通過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認為小強沒有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只顧自己玩得開心,沒想到哄鬧會帶來什么后果,一定要選擇有意義又安全的游戲,這樣既有益于身心健康,也不會給父母添麻煩;有的學生認為小青應該去正規超市買綠色食品,今后一定要講究個人衛生,不要在小攤上買垃圾食品,不然不僅耽誤了學習,還影響父母的工作。
教師捕捉學生生活或學習中與教材留白處有聯系的“錯點”,再通過追因糾錯讓學生認識到錯誤,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有效地激活學生“減輕父母負擔、不給父母添麻煩”的道德情感,生成教學“亮點”。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留白教學資源開發的理性思考
對教材留白處教學資源開發的實踐和探索,引發了筆者的幾點思考:
1.生活化、開放式是品德與社會課“留白生成精彩、開發課程資源”的基礎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濒敐嵔淌谝舱f過:“道德產生于生活,內在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僅依照教材的范例來滿堂灌、封閉空洞地講解,而是要在教學中樹立“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理念,既要讓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又要讓生活走進學習中的學生,要善于將教材的留白處作為生成點,努力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活動情境,通過情境把學生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他們帶入到情境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品德教學更貼近生活,體現回歸生活的教學理念,實現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2.活動式、體驗性是品德與社會課“留白生成精彩、走向自我教育”的良策
長期以來,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沿襲傳統的填鴨式教法,導致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不足。學生往往在課堂上說得頭頭是道,但課外表現又是另外一種樣子,教學收效甚微,這就是所謂德育教學中的“兩張皮”現象。《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的”。因此,筆者認為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須強化活動和體驗,學生只有在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實踐中才能產生具體深切的體驗,才會有利于他們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正確價值觀,進而走向“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語)。如果沒有學生的親身參與,沒有活動作為依托,體驗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培養道德品質也就成了一紙空文。
3.針對性、實效性是品德與社會課“留白生成精彩、貴在教師點撥”的追求
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呈現的多是范例和話題,教材中的圖片和文字只能起示范和開闊思路的作用,因此,教師如果想要學生深刻地領悟教材內容,就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地進行再創造,即利用教材中的留白,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及學生遇到的疑惑創設有價值的問題情境,并適時引導。問題既要突出啟發性、揭示規律性,又要點到學生需要之處,點到學生困難之際,點到學生求解之時,旨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而引導他們更積極地思考,以達到精講點撥、釋疑解難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以上是筆者對品德與社會課中留白教學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對品德教師有所幫助。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二板橋小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