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犇
在以往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歷來是將殘疾學生與正常學生分開進行教育,且對殘疾學生的教育內容與正常學生不同,這種教育狀況已成為一種慣例常態,人們亦已習以為常。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以后,教育成為全體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權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型主張所有學生都應有機會進入普通學校接受教育,普通學校應接納所有學生。面對此種教育趨勢,普通學校開始了一系列的積極探索,如隨班就讀,從而實現普特融合的教育。
融合教育強調普通學校在不影響普通學生教育的原則下,做出改革以適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強調“有意義的融合,共同成長,主動的改變(包括教師的重新教育)”。在我國,除了特殊學校外,對殘疾學生較為普遍的安置模式是“隨班就讀”和“特殊班”,隨班就讀是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對特殊教育兒童的一種安置。如何做好隨班就讀生的融合教育呢?我校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探索實踐。
一、加強學校的環境建設
對特殊學生的教育要走向人本化、生態化,讓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的融合有意義,特別需要營造以人為本、以關愛為核心的校園環境。署前路小學重視校園的環境建設,改善校園的環境,重視物化環境和人際環境的整體建構。具體做法是:
1.加強學習交流,轉變教師觀念
教師的教育觀念是學校人際環境的核心,是搞好隨班就讀工作的關鍵,教師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才能更新觀念,才能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我校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從教師的需求出發,制定了學習、培訓、競爭、研究的教師發展機制。
學校組織全校教師完成了心理健康C證和B證的培訓學習,還組織部分教師參加市、區級的隨班就讀工作培訓和學習,了解隨班就讀工作的發展趨勢。通過學習和培訓,教師的隨班就讀工作理論知識有了很大提高,教育觀念明顯轉變。此外,學校每學期都會邀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專家來校開展專題講座,教師們普遍反映這些專題內容聽著親切、用著貼切。講座內容不光有新理念,還有教師教學的具體實踐,全體教師能在參與講座的過程中了解隨班就讀工作的新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付諸實踐,有利于更好地搞好隨班就讀工作。
本學期,學校又組織全校教師參加了廣州市繼續教育“特殊教育導論”的學習,通過這一次系統而全面的學習,教師們的教育觀念有了一次更大的提升,明白了特殊學生不是沒有學習能力,只要教師選擇正確的方法教育他們,所有的學生都能學習。當然,教育特殊學生對教師、學校和家長都是極大的挑戰,通過學習,教師們對特殊學生的身心特征與教育需求有了新的認識,也學到了一些教學策略與班級管理的辦法,提升了他們的融合教育技能。
2.開展多彩活動,形成溫馨環境
隨班就讀的學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自卑、膽怯、孤僻、自閉,或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甚至執拗、偏激。教育的本質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隨班就讀的融合教育要凸顯“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理念來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校注重開展多樣化的活動,為隨班就讀的學生創設展示的舞臺,如勞技競賽讓隨讀生郭同學大展風采;體育競賽讓隨讀生徐同學體驗成功;學校組織“踏青節”活動讓學生們一起手拉手去感受春天;爭做“環保小衛士”活動,還有清明節掃墓、運動會、“六一”兒童節、少先隊員入隊儀式、植樹節等活動,都能讓特殊學生充分體驗校園生活,感悟集體榮譽。活動給隨班就讀生營造了一個溫馨的環境,讓他們體驗生活、增加自信、豐富內心世界,在充滿關愛的校園里真切感受大家庭的溫暖,從而愉快地接受教育。
3.設置資源教室,建設支持性生態環境
為促進特殊學生更好地與普通學生有意義地融合、共同成長,我校把為隨班就讀生提供支持和幫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當作一項重要工作。在學校教室數量緊張的情況下,依然在環境方面作出了最大努力,設置了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學校注意充分發揮資源教室的作用,彌補隨班就讀課堂教學的不足,制訂教育方案,安排好時間表,盡量滿足各類隨班就讀生的特殊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這些學生的潛能,幫助他們健康成長,為建設隨班就讀支持性生態環境打下了基礎。
二、加強班級環境建設
班級是學生成長的搖籃,不論普通學生還是特殊學生,班級都要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最佳的環境,因此,加強班級管理的教育環境建設是幫助隨班就讀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加強班級管理,為隨班就讀學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呢?學校的措施如下:
1.創設健康的心理環境
心理環境主要指隨班就讀生在所處的教育環境中的人際關系,即教師與隨讀生的關系、隨讀生與其他同學之間的關系。心理環境建設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學習、游戲等活動之中。班主任從接手隨班就讀生開始,就根據隨讀生的個別差異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實施分類教學,幫助隨班就讀生在學習活動中消除畏懼、緊張情緒,克服自卑感。如隨讀生徐同學平時沉默寡言,遇事畏縮不前,不敢嘗試,總說“我不會”“我不行”。針對他的這一特點,班主任鼓勵其他學生與班主任一起多與他交往,多為他提供表現的機會,一旦發現他有困難,大家就伸出援助之手助他闖過難關,發現他有一點進步、取得一點成績即予以肯定,及時表揚鼓勵。漸漸地他不再自卑,樹立起了自信心,性格也變得開朗樂觀,與同學相處也很愉快,形成了良好的學習心理。
同學的關愛、團結和幫助能給隨班就讀生強烈的潛在影響,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成果。我們在有隨讀生的班級要求學生要尊重他們,平等對待他們,讓隨讀生能在一個得到幫助、心情舒暢的班級中愉快地學習和生活。今年,六年級隨讀生高同學生日那天,班里其他同學把備好的生日禮物送給他,小小的禮物承載著同學們的真誠與關愛,他深深地體會到了同學之間真情,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尊重,滿懷信心地抬起頭做人,挺起胸前進。
2.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
教師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態度直接影響著隨讀生的心態,沒有教師的愛心、恒心和耐心,就沒有學生的進步,這就要求教師要關愛隨讀生,尊重、期待和信任每一位學生,憑著高度的耐心和深沉的愛心啟發學生,引導他們在輕松的環境中接受知識,在愉悅的氣氛中與同學交流情感,獲取知識。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和設計教學方案時既要考慮班級的集體教學,也要兼顧隨班就讀生的個別教學與輔導,可以制訂個別教學計劃,采取集體教學為主、個別教學為輔的教學形式。例如三年級隨讀生王同學患有自閉癥,注意力無法集中,不敢大膽發言,恐懼心理比較嚴重。在教學中,教師鼓勵他勇敢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并肯定他的回答,教師一次次的表揚和鼓勵逐漸地增強了他的自信。同時,根據對他在課堂上情緒變化情況的分析,我們又專門制訂了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剛開始一天需要幾個小時在資源教室由資源教師單獨輔導,而一年半后的今天,只需每周3次、每次40分鐘在資源教室由資源教師單獨輔導,其他時間與同學們一起在班級上課,并積極參加各項課外活動。經過教師們的努力,王同學的學習興趣增加了,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人格也得以健康發展。endprint
三、加強協伴環境建設
協伴,顧名思義,就是互相協作的伙伴,這里體現的是一種平等互助的理念。為了縮小隨班就讀生在學校、社會適應等方面與普通學生的差距,我們采用“同伴指導,互相協作”的方式,一方面,同伴與隨班生的年齡相當,心理基本處于同一發展階段,比起教師、家長而言更容易相互溝通、相互接納;另一方面,通過團結協作,建立起互相協作的伙伴關系,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提高普通生的社會責任感。我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校內成立“愛心小伙伴”小組
我校為每位隨班就讀生專門成立“愛心小伙伴”小組,這是隨班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小組成員分別從學習、生活等方面關心和幫助每一位隨班就讀的學生,讓隨班就讀生在與小伙伴的交流中消除孤獨、感受友愛、開闊眼界,增加接觸社會的機會,學會適應生活和社會,從而感受生活的美好。“愛心小伙伴”一般以小組的形式展開,每組選配2~4人,選配的助學伙伴必須是品學兼優、有熱情、有耐心的正常學生,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包括課前幫助預習要學習的新內容,課中幫助完成課上的練習作業,課后協助完成作業;在生活中加以協助,包括帶領他們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幫助行動不便的同學等。
2.社區安排“陽光玩伴”
讓特殊學生以隨班就讀的形式進入普通學校學習,最終的目的就是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因此特殊學生所生活的社區也是實施融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專家對社區感的環境因素作過研究,發現社區感與社會認同對特殊學生的成長影響很大。Bramston曾經研究了智障青少年社區與鄰里支持的關系,結果表明智障青少年的歸屬感得分與鄰里支持的得分成正相關,如果社區沒有給特殊學生以關懷,這些學生就容易缺乏安全感,社區感普遍較低。這個問題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校和社會都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
在專家研究的引領下,我校十分關心隨班就讀生的社區感與社會認同度,對每一位隨班就讀學生所生活的社區進行了調查,并與其家庭溝通,與這些特殊學生所在的社區交流合作,開展了“陽光玩伴——手拉手,我們都是好朋友”的系列活動。這些做法使特殊學生的社區感和社會認同感進一步增強,活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隨班就讀生的教育工作是良心工作,更是愛心工程,建立平等、和諧、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創設充滿關愛、和諧友好的人文環境,采取個別教育的策略,幫助身心有缺陷的少年兒童以平常心態參與普通學校的生活,逐漸達到與社會的融合,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署前路小學將會繼續深入研究,借助科學管理將這責任轉化為一種職責和一種崇高的使命,讓特殊兒童能分享到教育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能與普通的學生達到最大程度的融合。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署前路小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