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觀
京韻
要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很多人初次看見霄云苑門廳時,都會頓覺精神一振。它的門廳并非在一般酒店,我們尋常所見的高軒大門,而是如同中國古建筑中的殿宇廟堂等等,有著重要政治文化意義的建筑那樣,所采用的門廳深宏的大門。
門廳處,格局闊大,屋檐廣覆,自有一番海納百川、雍容大度的氣象。大門頂額上,牌匾謹然,書寫著“霄云苑”三個字,方正古樸。朱紅大門大敞著,迎賓納客。抬步跨進門里,方闊平直的游廊在腳下延展,游廊兩側是一色朱紅圓潤的立柱,廊外是一片碧綠草坪。廊道一折之后,步入大廳。大廳里,軒冕隆貴的氣象依舊不減,空間宏大,四壁裝飾以金紅為主。在一側墻壁旁布置的休息區內,明清制式的古典家具,色調沉重典雅,格架平穩嚴整,器局隆重,滿滿地占據了偌大廳堂的一角。
從門廳,過游廊,到廳堂,來客一路深入,同時也漸漸地沉浸到一種深厚的文化氛圍之中。在它沉穩深宏、包納萬千的氣象里,客人們也自然而然地褪去了身上的燥熱、煩亂,身心逐漸放穩,從里到外緩緩地舒展開來,全身心一派安然。這就是北京數百年來,皇室厚培深蘊的隆貴氣象。昔日的帝王早已煙消云散,可是,這份隆貴的氣象,作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支脈依然得以傳承。因為,它能夠以自身內蘊深含的至靜至沉至穩的氣勢安撫人心,鎮定心神。這份安定凝神的涵養,很多時候,為人們所深深需要。
“現在的企業都非常注重文化建設,在京城,數百年來沉積下來的皇室文化非常的濃重。很多企業都對這類文化存有好奇心,想了解,想體驗。”霄云苑的行政總廚劉文題對著記者侃侃而談。可見,皇室文化對現代社會來說,依然有著吸引力,有著許多可借鑒之處。
京味
“霄云苑”的主營菜系是宮廷菜。說到宮廷菜,一般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它有多么的難得、昂貴。其實不然,聽上去高不可攀的宮廷菜其實也是由民間的菜系轉化而來。具體說來,宮廷菜是以京菜、魯菜、譚家菜三者為基礎衍生而來的,并非自成體系,與民間隔離。
當這些民間菜式流入宮廷之后,其實質并不會有多大變化,只是經過御廚們的精心調配以后,會更加的細膩精致。比如就一味小點心“豌豆黃”來說,尋常人家店家制作的時候,不會那么精細,一般出品的都是“豌豆糕”,里面還留有一些豆狀的顆粒。到了宮廷,進獻給皇上的時候,經過御廚耗時費力的制作以后,“豌豆黃”里已經沒有半點的顆粒,而是非常細膩柔滑的粉末狀,入口綿軟,十分適口。還有,皇家的八寶粥不只是應時而制,還要表達出許多吉祥寓意。粥制成以后,盛在粉彩大海碗里,再用各色果品榛子、松仁、果脯等擺出“萬壽無疆”之類的喜慶字樣,才能進呈給皇上。
很明顯,宮廷菜系自創立之初就與其他菜系相雜糅相混合,總能從中尋覓出民間菜肴的身影。
說到菜式的雜糅,劉文題以“霄云苑”的一道特色菜蔥爆海參舉例。菜肴里的小面取自川菜,海參的做法取自魯菜。這道菜的特色就在于,口味上結合了川菜的麻辣鮮香,魯菜的汁濃味厚。前者濃烈,后者醇厚,都是一樣香濃熱烈,兩者相加,相得益彰,濃厚的味道在唇齒間久久不散,溫厚的熱氣在肚腹里沉沉積蓄。一道菜里有著小陽春的綿綿暖意。
還有,在上席時的擺盤上,這道菜舍棄了宮廷菜必備的黃色系、花式繁復的食器,而改用簡潔的白瓷盤。這樣,客人們用餐時,就不會在視覺上受到濃烈顏色的干擾,保持一種心神上的專一寧和。這么做,也和現代生活崇尚簡約的生活理念相契合的。
帝王制度雖然早已沒落,但是宮廷菜系因為新一代繼承者求精求新,更因為自身悠久的文化底蘊,依舊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霄云苑”的宮廷菜肴除了始終保持對其他菜系的兼收并蓄,除以新鮮感吸引客人之外,它還以濃郁口感的招徠食客。這里的關鍵就是湯。
北方菜系離不開湯,菜里的精華就在于湯。“霄云苑”的吊湯手法始終堅持著傳統工藝。主料的雞鴨一定是當天的,這是不能馬虎的。而且湯必須當天用,不能隔夜,第二天一定要重制。這些做法決定了湯味是否足夠新鮮。
在煨制的時候,火候要準、要穩,保持湯的表層鼓騰著“魚眼泡”樣的水泡為佳。這樣煨足八個小時,過程中不能換鍋,要做到一氣呵成,中途填料添水,這湯味就敗了。出湯要狠,一般來說,如果原料為50斤,那么只能剩下20斤的湯汁,其余部分都揮發掉了,保證留下都是精華。
湯制成以后,菜肴的鮮香也就成了一多半。每道菜的醇香,都需要這湯汁來成就它在人們唇齒間、記憶里的悠長回味。
案例手記
北京城自明清以來相沿數百年,自然而然地由表及里浸透,再由內向外熏染出一派自成一家、洋洋大觀的皇家文化。雖然帝王制早已被時代所棄,但是其雍容華貴、安然沉靜的文化氣質,對在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下身心俱疲的都市人依然有著強烈的吸引力。“霄云苑”就是以此類方正深隆的京派皇家文化作為自己的底色,深研宮廷菜以饗食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