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思
繼2014年的“互聯網思維”概念大熱,2015年“互聯網+”成為熱門詞匯,涌入人們視野,乃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寫入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我國將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更是讓這一概念的熱度幾近沸騰。由此將對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產生更加深遠的作用與影響。
所謂“互聯網+”,并非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簡單相加,而是運用互聯網技術與平臺,把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結合,實現信息化、數據化、在線化,由此帶來傳統行業的換代升級。
互聯網進入我國迄今已長達21年。據CNNIC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中國網民規模已近6.5億,互聯網普及率近50%。隨著信息化建設水平不斷提升,互聯網已然成為國家建設的基礎設施得以廣泛普及,由此為各行各業與互聯網接軌奠定了堅實基礎,而這也是實現“互聯網+”的必要前提?!盎ヂ摼W+傳統產業”可以挖掘和拓寬經濟增長點,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
當前,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滲透不斷加大,云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得以廣泛應用,各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融合不斷加深,在互聯網的深刻影響下實現重構,步入了創新驅動的快車道?!盎ヂ摼W+金融”,讓第三方支付得以迅猛發展,讓互聯網理財產品備受追捧,同時涌現出眾籌平臺、網絡微貸等新型金融業態;“互聯網+零售業”,實現了電子商務的蓬勃,大大降低銷售成本、提升交易效率、釋放消費潛力;“互聯網+教育”,帶來在線教育的崛起,O2O教育模式成為現代教育模式的新趨勢,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與教學理念,讓教育資源均衡化成為現實。
而互聯網對于出版業的影響同樣是顛覆性的,與任何一個傳統行業一樣,出版業對于互聯網是難以抗拒,也是無力抗拒的。經過多年的轉型,與最初的無所適從相比,出版業現今正以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面對互聯網帶來的影響。其實任何一種影響,如果用積極正面的心態來面對,那么它就有可能是機會,反之如果消極躲避,則必定是沖擊。正是因為已深刻認識到互聯網為出版業帶來的不僅僅是挑戰與沖擊,更多的是機遇。“融合發展”是2014年出版業的關鍵詞,其與“互聯網+”的理念是一致的。出版業如果想要實現轉型升級,就必須充分利用互聯網所帶來的新技術、新媒介、新渠道?;ヂ摼W催生了“數字出版”這一新興業態,出版業與互聯網的關系,經歷了共生共存、并行發展,到融合發展、相互依存。出版業從營銷的互聯網化,再到發布渠道的互聯網化,乃至產品的互聯網化,互聯網已成為出版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近年來,互聯網企業對于包括出版在內的文化產業的滲透不斷深入,通過頻繁并購,實現文化產業布局,與傳統出版單位的合作也日益加深,出版業與互聯網的聯系也更加緊密。
那么“互聯網+出版”為出版業帶來的是什么呢?筆者以為,互聯網打破了出版業的原有邊界,拓展了出版業的服務范疇,給出版企業以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互聯網時代,一切皆為數據,一切皆為信息,一切可傳播的信息皆可成為出版產品。出版單位的天地廣了,視野寬了,選擇也多了。出版的定義得以重新詮釋,向大出版、大文化方向拓展,出版單位亦實現了從內容生產者到信息服務供應者的角色蛻變,由此推動出版業真正實現從“行業”向“產業”的邁進。
互聯網讓出版業的服務對象從讀者轉變為用戶,出版物轉變為產品?;ヂ摼W是多變的,用戶的需求同樣是多變而多元的,這就需要傳統出版企業的思維也是靈活、敏感的,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洞察互聯網的變化,洞察用戶需求的變化,同時具有產業發展的前瞻性,才能形成有效的創新力,擴大信息傳播力,重塑自身競爭力。
互聯網為出版企業的內容生產和模式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與源源動力,同時也要求出版企業改變傳統生產模式下所形成的惰性思維,重新尋求在互聯網時代下的自我定位,要求出版企業緊跟互聯網的發展步伐,把握互聯網的發展脈搏,遵循互聯網的傳播規律,尊重用戶需求。
互聯網為出版企業提供的機會是均等的,要看出版業自身如何把握這一新發展階段賦予的新機遇?!盎ヂ摼W+出版”絕不是將傳統的出版模式生搬硬套在互聯網上,而是要運用互聯網的平臺與技術,對思維、模式進行改造,形成一套新的出版生態系統,把互聯網和出版業自身優勢結合,并發揮到最大化。對于互聯網,出版業不僅要用,還要會用。運用得好,就是“互聯網+”,運用失當,就是“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