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宗華|文
該文著重闡述了來賓華錫冶煉有限公司鋅分廠為跟上企業發展步伐,在開展職工技能培訓中的一些具體做法。作者從改變企業舊的培訓模式出發,提出“一對一、點對點、能力與工資掛鉤、把壓力變動力、強化激勵機制、提升培訓效果”的創新培訓新思路,以期實現助推“工匠”型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步伐的不斷深入,廣西華錫集團來賓華錫冶煉有限公司本著跟上公司發展步伐,職工培訓工作如何進行,在該公司職工中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職工培訓必須一改過去那種走過場,讓受訓職工做一份考試卷,抄一份答案備案,應付公司層層檢查的做法。培訓應該注重實效。”這是一線職工心聲,結合本部門、本車間、本工序生產工作實際,進行一對一、點對點,或以點帶面,有針對性的培訓,是該公司培訓工作主攻方向,分廠上下已形成共識。
“我從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電工,請安排一位師傅帶我,好嗎?”2012年剛調到電工班的黃榮,第一天報到,就同電工班楊班長提出請求。“你為什么要有個固定師傅,跟著大伙一起學不是很好嗎?現在人事制度改革后,早已沒有學徒工和固定工之說,大家都是同工同酬,你到崗實習期滿后就和大家拿一樣工資了。”“不!我要求有個師傅帶我3年,在這期間我愿意拿學徒工工資。班長,我這是為能掌握過硬的電氣維修技能、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獨當一面,請班長考慮我的請求。”“好,我幫你問問分廠領導再說吧!”
職工的綜合素質提升,關系到冶煉企業能否實現“降本增效,提高經濟效益”走出困境的關鍵。但目前傳統的培訓模式只流于形式,培訓內容廣而不精,缺乏針對性,以理論培訓為多、實踐測試面較窄,收效不佳。針對此問題,來賓華錫冶煉有限公司鋅分廠不斷創新培訓模式,以生產實際需要、員工個體短板作為培訓切入點,采取師帶徒模式,以班組、崗位為單位,進行一對一、點對點、以點帶面的培訓,深受職工喜愛。對新進廠或轉崗以及需要提高崗位技能的職工,由其自選師傅,分廠審核通過后,對其進行為期3~6個月的培訓,培訓結束,徒弟通過由分廠技術組組織的應知應會考試,才能正式定崗。學徒考試結果與師傅津貼掛鉤,徒弟考核不合格,師傅不能享受帶徒津貼。
2015年4月的一天,黃榮見到筆者開門見山地說:“曾工,分廠從2012年以來開展的電工師帶徒,培訓時間才6個月,實在是太短了,我都還沒有學到東西,就沒師傅帶了。”他很抱怨沒能實現由一個師傅固定帶他3年學習的心愿。
對此,企業也有萬般無奈。工匠型技術人才的培養,只通過幾個月時間的短期培訓確實難以達要求。隨著企業職工培訓改革的不斷深入,如果能與人事制度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恢復上世紀70年代技術工種都要經過3年“學徒工”在崗一對一培訓模式,將更有利于培養“工匠”型人才,讓“工匠精神”重新發揚光大,真正走出一條強國利企的培訓之路。
“年年搞培訓都是老一套,走過場,有什么意義。”近年來,筆者走訪浸出工序生產一線職工們普遍反映,都不樂意接受培訓。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從公司到分廠自上而下的年度培訓計劃,老是“炒舊飯”,沒有一點新意的培訓,如何讓職工感興趣。每年安排的培訓只是一種為完成培訓任務而做的規定動作,很難收到預期培訓效果,職工也是被動參加。

“不是我們不想學習,而是缺少學習的動力。”浸出工序一班長小張說:“如果讓職工肩上有一種壓力,把被動接受培訓,轉化為主動求學那就好了。”公司采納了職工的建議,提出“能力與工資掛鉤、把壓力變動力、助培訓效果提升”的創新培訓模式,讓班組職工帶著壓力主動求學,在主動作為的前提下,掌握新的技能,以滿足企業不斷發展的需要。
從2013年7月開始,公司在生產崗位對培訓對象采取獨立操作考核,培訓結果與職工個人當月工資掛鉤的培訓模式。雖然在生產實際操作過程中,也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操作失誤,但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讓受訓職工把自已的短板充分暴露出來,然后在有經驗的師傅現場指導下,一一糾正問題最終使徒弟對處理問題過程理解透徹,達到牢固掌握的目的。
在電、鉗工班,也是一改過去等待出現問題后再培訓做法,改為主動找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培訓的模式。班長把全班電、鉗工集中起來,接班次、按次序分別編排電、鉗工輪流上崗處理設備故障。當接到生產崗位報修電氣或機械故障時,不論難易、復雜與否,都按事先編排好的輪值次序,上崗處理設備故障,輪到誰就由誰去處理。處理問題的主要責任就由輪值者擔當,再據工作量大小,班長另外安排他人協助。輪值者身上就有了壓力,他就要負起處理這起設備故障的責任,且要主動作為、獨立思考,找到處理問題的辦法,然后獨立完成或由他人協助指導下完成。這樣帶著壓力一邊實踐一邊學習的培訓方式,非常有利于培養職工獨立思考、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激發職工學習的主動性。其次,是職工獨立完成工作任務的好環與本人月工資掛鉤,如果由于職工個人主觀原因,處理問題不及時影響生產,將被酌情扣減工資,每次處理問題通過量化打分,每月累計一次,作為月底工資結算依據。不僅大大激發班組職工學技術的積極性,而且有利于提高設備維修質量和工作效率。
“年度榮獲‘首席工人’或‘崗位之星’職工一年內分別給予100元/月、200元/月的獎勵工資。榮獲‘首席工人’稱號者,公司另外一次性發放3000元獎金”。
2013年以來,來冶公司為培養更多的技術型人才,推出“青工技能大比武”等技能培訓活動。在2014年又相繼出臺‘首席工人’、‘崗位之星’培訓考核新舉措。“職工學習積極性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公司、分廠、班組制定高效的學習培訓激勵機制,才能不致于把年復一年的培訓變成走過場。開展“首席工人”、“崗位之星”競賽活動,就是把職工從被動受訓,轉化為職工主動要求參加培訓,以期達到更優質的培訓效果。
“公司出臺這樣好的政策,這回我們一線工人學習有積極性了!”筆者每到一處,都聽到職工們在議論同樣的話題。當筆者下到電鋅工段問他們有誰獲得“首席工人”時,有位職工大聲叫到:“曾工,我在去年評上了。”隨著聲音看過去才知道是1#電鋅工段電值班班長陸偉堅。領到獎金了嗎?“恩,得了!”在年初的“首席工人”表彰會上陸偉堅領到3000元獎金,而且從2016年1月份起他的工資單上每月多了200元“首席工人”津貼。
“你今后有何打算?”他接過話說:“我會繼續努力,爭取在崗位技能上有更大突破。我作為一名班長,不但自己當上了’首席工人’,我還要幫助和帶領全班組職工都爭當‘首席工人’或‘崗位之星’”樸實的語言鏗鏘的語氣,陸偉堅代表的是分廠一線職工的心聲、代表的是每個華錫人的夢想。
高效激勵機制,有助于職工學習積極性的提升,企業職工技能培訓要從生產實際和職工個人需求出發,不斷創新培訓模式,注重培訓效果,將有助于“工匠”型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