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人力資本的開發利用研究
——基于退役運動員再就業的視角
丁云霞1,2,趙紅紅2
(1.上海體育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上海 200438;2.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1231)
摘要: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因素是人才資源。專業競技能力的附加經濟價值、可依法開發的特殊無形資產是退役運動員人力資本的主要特征。文章分析了開發利用退役運動員作為體育產業人力資本的影響因素及意義,提出了要通過積極轉變思想認識,部門協同配合;堅持多措并舉,提高職業技能;深化創新創業思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握體育產業發展的歷史性機遇,推進退役運動員再就業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退役運動員;體育產業;人力資本
基金項目:2015年度浙江省體育局局管科研課題(201525)
收稿日期:2015-08-18
作者簡介:丁云霞(1985-),女,江蘇靖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體育發展戰略與體育產業管理研究.
文章編號:1004-3624(2015)06-0007-04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Human resource is the key factor of the sports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pecial economic value of athletic ability and the special intangible assets which can be developed in-law are the two features of the retired athletes. After analyzes its influence factors and significance, put forward four effective measures: change “gold medal is the highest” pursue, build sector synergies, improve athletes professional skills, develop innovative ideas and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trend, seize the historic opportunity of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to develop the retired athletes “Human Capital” and improve the retired athletes re-employment.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ports Industry Human Capital
Based on the Re-employment of Retired Athletes Perspective
DING Yun-xia1,2,ZHAO Hong-hong2
(1.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 Shanghai 200438, China;
2.Zhejiang College of Sports, Hangzhou 311231, China)
Key words:retired athletes; sports industry; human capital
“舉國體制”的競技體育從計劃經濟時期延續至今,在解決退役運動員的再就業問題上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政策指引,國內勞動人事制度的不斷變化以及社會轉型期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退役運動員再就業的方式、路徑面臨著新形勢、新挑戰和新機遇。
“遠行者,儲糧;遠謀者,儲才。”產業發展的核心是人才,《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第五條“完善人才培養和就業政策,培養復合型體育產業人才,支持退役運動員從事體育產業工作”,既是國家對體育產業開發和利用退役運動員人力資本的政策信號的釋放,也是高校、企業等社會各類組織充分了解和利用運動員的技術和技能優勢,開發其運動生涯獲得的成績及榮譽、養成的競技體育精神等無形資產,創造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良機。
1退役運動員人力資本的特征分析
1.1專業競技能力的附加經濟價值
《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給予體育產業從未有過的戰略高度,國家層面提出的“到2025年體育產業規模達到五萬億的目標”,為運動員的退役轉型勾勒出了美好的愿景。但目前體育產業從業者的數量和質量,無法滿足體育產業的人力資本需求。“隨著我國競技體育產業社會化和市場化的快速發展,運動員培養、參賽、保障和再就業等問題也逐漸轉移到競爭性的經濟中,運動員競技能力資本作為其參與市場交換的核心資本,也逐漸凸現出市場價值[1]。”與普通工作者相比,退役運動員專業能力優勢、體育行業的適應性更能滿足體育產業市場的有效需求。
國家體育總局人事司李業武認為:“退役運動員具有良好的專業背景,有系統的專業訓練經歷,專業水平高,他們熟悉體育,熱愛體育,擁有豐富的體育行業資源,從事健身產業能夠把退役運動員個人的專業特長與行業需要的專業素質有機結合,這是其他人不具備的獨特優勢[2]。” 國際奧委會委員、飛揚冰上俱樂部創辦人、退役運動員楊楊就直言在她管理冰場的過程中,體育產業專業人才的缺乏是很大的困擾,這個困擾需要考慮從退役運動員的轉型發展方面去解決。
1.2可依法開發的特殊無形資產
體育無形資產是指“存在體育運動中的,具有體育特質、受特定主體控制的、不具有實物形態、能持續地為所有者和經營者帶來經濟效益的資產[3]”。伴隨著體育產業向縱深推進,體育企業也紛紛開始了向開發利用無形資產的戰略轉變。在追求經濟效益的趨利導向下,贊助商追逐的焦點是曾經處于金字塔尖的5%的明星運動員“形象代言人”等肖像權的開發,而更多的普通退役運動員很難獲得普遍關注。
從體育產業的人力資本需求出發,這些數十年訓練、比賽的優秀運動員,不僅在訓練場、賽場練就了高超的、難以被模仿的專業技能,還塑造了堅強、隱忍、永不言棄、團隊合作的性格特質,同樣積累了可供企業依法開發的運動成績、社會關系、金牌榮譽等無形資產。結合市場的需求推動機制,有效且最大限度地轉化優秀運動員的無形資產優勢,不僅可以緩解退役運動員就業難的困境,更可以幫助企業在體育產業市場中建立與競技體育精神高度契合的企業文化,促進企業的影響力。
2退役運動員人力資本開發利用的影響因素分析
2.1慣性思維的長期抑制
人才總是流向最有活力、最開放的產業領域。中國的體育產業發展起步慢,在過去很長時間內未能形成真正的產業,抑制了對體育的人才需求。競技體育的強勢地位,延續多年的計劃經濟思維和體育的福利性等“事業”標簽,讓長期從事運動訓練的教練員、運動員和管理人員錯誤地認為,競技成績就是體育的全部,并形成了運動員退役后只能從事教練員、體育教師、體育部門管理人員等職業的傳統觀念。競技體育譜寫了輝煌的戰績,然而,本可發揮巨大價值的體育產業,并未能從競技體育中分一杯羹,成為了中國最不市場化的一個產業形態。
2.2“學訓矛盾”造成的運動員文化教育水平不足
“學訓矛盾”是影響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突出問題,我國現有運動員文化教育的課程結構,大多是圍繞運動訓練設置的,滯后于體育產業市場需求,難以學以致用。虞軼群等人在對上海市運動員文化教育現狀進行中調研發現:“僅有37.4%的上海市現役運動員喜歡目前的課程設置”。并認為“對運動員這一特殊群體的課程設計和考核辦法應符合其發展特點[4]”。以浙江省為例,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是省內唯一一所以優秀運動員為主要培養對象的省屬體育高職院校,現有在校生中,70%為優秀運動員,全部納入學院競技體育專業。通過對該校三年制和五年制的競技體育課程分析,現開設的專業課程主要涉及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訓練學、專業競技訓練理論與實踐等與競技體育緊密聯系的課程,除此之外,與體育產業相關的僅有體育管理學、健身教練、體育經紀人等3門,門類單一,角度狹窄,與體育產業市場需求旺盛的健身休閑業、體育場館業、體育賽事產業、體育培訓業等領域均未有觸及。
2.3市場需求與體制內供應信息的不對稱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費結構的升級,國家對全民健身投入的增加,大眾對體育產業發展的信心倍增,但每天疲于訓練的運動員卻未能敏銳地覺察到就業機會的來臨。以足球項目為例,自2015年3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以來,校園足球、新型足球學校、社會足球等各種培養途徑的發展,使足球事業呈現出從未有過的活力,作為中國體育職業化改革的試點和先鋒,足球給關心體育的大眾帶來了無限的期望,卻沒有給正在刻苦訓練、即將退役的運動員們帶來多大的期待。
2015年7月的周末,筆者來到距離杭州60多km的桐廬女子足球訓練基地,為這里的20名浙江省女足運動員授課。幾天的近距離接觸,這些運動員對《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的一無所知、對外界信息的閉塞程度讓人吃驚。青山環繞、綠樹成蔭的訓練基地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封閉、集中的高效率訓練場所,但同時,又在他們與市場之間建立了一個無形的圍墻,把政策、爭議和話題無情地阻隔在外。這些優秀的運動員,很小就被招入體工隊,為了實現冠軍夢,他們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訓練上,慢慢地成為不會使用“工具”、獲取信息、審時度勢、爭取權益的社會邊緣人。有關中國足球進入改革深水區,足球被納入學校的必修課范疇,足球特色學校雨后春筍般建立等已經吹遍全國各地的春風貌似與他們毫無關聯。“退役后,利用專業技能優勢,成為培養校園足球教師的中堅力量、擔任足球特色學校的教師、成為高校高水平足球運動隊的教練員,”這本是預期中他們應該為未來規劃的職業,可他們臉上擔憂的表情、對未來渺茫的悲觀情緒,和許多擔心退役后出路的運動員一樣,究其原因就是——市場與體制內的供求信息的不對稱。
3開發利用退役運動員人力資本的意義分析
3.1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發揮市場機制對退役運動員的人力資本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強有力的“一條龍”訓練和管理體制,曾有力地保障了我國各級運動員再就業的穩定,維持了競技體育青少年后備人才的持續補充。然而,高度集中、長期封閉、純粹金牌目標導向的競技體育既違背了市場經濟的供求規律和競爭機制,也滋生了運動員“等”、“躲”、“靠”等消極的再就業意識。
市場經濟條件下,因為全局、體制、市場、社會等多種因素造成的退役運動員就業難問題,不可能完全依賴政府通過行政手段,以組織分配的方式,對退役運動員進行人力資源配置。運動員的再就業工作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政府行政指令的“有限職能”越來越明顯,只有國家、市場和社會等所有參與主體直面困境、更新觀念、從客觀實際出發,多極聯動,發揮市場機制對退役運動員的人力資本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2緩解退役運動員再就業的嚴峻現狀,促進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
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到2008年奧運會金牌榜第一,實施了20年的“奧運爭光計劃”實現了我國競技體育由弱到強的轉變。然而,隨著“舉國體制”政策紅利的漸褪,退役運動員再就業難,業已成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危機突出,從而造成競技體育事業缺乏持久、旺盛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必須從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和解決。
妄圖打破現有競技體育的發展方式,完全參照發達國家的競技體育發展機制,既不符合當前的國情,也沒有成熟的群眾基礎。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統籌規劃,穩步推動。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體育人力資源有效合理的開發、利用以及配置機制的不斷更新、完善,而體育系統內部開發和利用退役運動員人力資本,則是體育事業人才資源配置戰略的重中之重,不僅是對其進行內在潛力和資源優勢的發掘和塑造,也是保證競技體育事業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
3.3發揮體育文化的精神正能量,推動體育無形資產產業化
競技體育,是為了個人及人類更好地生活,是為了增進人的發展和文化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競技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民健身戰略穩步推進,優秀運動員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努力拼搏的精神和陽光健康的形象,也是體育事業促進中國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劑良方。2015年喀山游泳世錦賽,寧澤濤問鼎自由泳百米金牌后,一夜爆紅,在微博上被稱為“民族英雄”。體育通過運動員傳播運動的巨大魅力,激勵人們追逐“更高、更快、更強”這一人類的永恒主題。
2001年雅克·羅格在《奧林匹克評論》發表的卷首語中寫到,“我們要為運動員們結束運動生涯時順利走向社會創造條件”。不論是社會責任的使命感驅使,還是出于經濟回報的考慮,體育健身休閑、體育培訓及中介等體育相關企業,若能通過體育精神的強大號召力,充分挖掘運動員的隱性人力資本價值,不僅能樹立自身企業特色的企業文化,還能依法獲得無形資產產業化后的貨幣回報。
4推進退役運動員成為體育產業人力資本的路徑
4.1提高認識,協調配合,“金牌政績觀”向以人為本轉變
中國體育發展中困擾我們的問題雖然表象易辯,但成因復雜,涉面廣泛,問題不是體育系統或者教育系統任何一個單一的系統能夠獨立解決的,也不是任何一級政府所能獨立處理的。各級政府、體育行政部門要切實轉變運動員的培養理念,要摒棄“競技體育就是金牌”的形而上學價值觀,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指導意見》、《深入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由看得見、摸得著的金牌政績觀向潤物細無聲“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觀轉變。
體育主管部門要打破“圈內人走不出去,圈外人進不來”的競技體育的行業束縛,革除延續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思維,將優秀的競技體育人才資源投入市場,將市場機制與舉國體制形成合力,進行資源整合,實現競技體育“事業圈”與體育“產業圈”的良性互動。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要齊抓共管,認真抓好運動員的文化學習,進一步加大對運動員進行系統文化教育的力度,不斷提高運動員文化水平。各級教學管理部門要認真研究制定在役運動員的彈性學制,并盡快實施符合運動員項目特點和市場需求的課程和教學內容。地方政府應在退役運動員就業政策上給以扶持,金融、工商部門應視情況給予退役運動員創業提供貸款、核發執照等優惠政策。體育產業市場的管理人員、電商創業人員要竭力給退役運動員提供更多就業的機會,創造平臺上為退役運動員們提供事業成長和發展的空間。
4.2把握體育產業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發布8個月以來,政府積極出臺各類體育改革和發展政策以激活市場,無論是地方政府配套規劃的落地還是主管部委的簡政放權,都在積極推動著國內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體育產業管理體制不斷完善,賽事資源及權益走向流動,社會民營機構參與積極性大幅提高。
2015年6月2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為創新體制機制,《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和支持具備條件的運動項目走職業化發展道路,支持教練員、運動員職業化發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加強對明星運動員、優秀教練員等無形資產的開發”。“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就業指導及創業孵化,研究鼓勵退役運動員從事體育產業和體育教育工作的扶持政策。鼓勵街道、社區聘用體育專業人才從事群眾健身指導工作。積極推進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務。”不難發現,意見非常重視體育產業的人才資源建設,但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系列配套工程,其中基礎建設仍是關鍵。一是要是成立退役運動員就業管理機構,認真學習和貫徹國家、省級有關政策,做好日常事務管理工作。二是要利用已有的運動員職業教育機構,建立完善學歷教育和培訓教育工作。三是結合實際,盡快建立退役運動員再就業示范基地。比如,浙江省體育局目前正在積極嘗試探索,聯合省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針對省內運動項目的布局和就業特色,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積極推動退役運動員創業(再就業)孵化基地的建立建設工作。
4.3堅持多措并舉,提高運動員職業技能
中國可能是全世界擁有體育類高校最多的國家,這些高校本應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不同層次、類型、特色的專業性、管理類等人才,但現狀是用人單位從國內大學招聘的體育類畢業生里,很多人存在學不致用或者學無所用的問題。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指出:“培育體育教師、教練員依然是國內體育類高校或體育產業培育人才的主體,但體育產業是一個涉及到很多行業領域的大產業,在體育人才培養上,我們的認識還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
為落實體育人才培養目標,《浙江省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提出“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根據社會需求設立體育產業專業,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職業培訓機構和體育企業建立體育產業教學、科研和培訓基地。”以浙江大學等綜合性高等院校和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高等職業院校,要根據市場需求,加快“懂體育、善經營、會管理”的復合型體育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抓緊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選擇適合的配套教材,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制定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加強短期實用技能的集中培訓,促進體育產業后備人才培養又好又快發展。
4.4深化創新創業思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參考文獻
[1]邱紅武,王武年.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投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2):131-134.
[2]華奧星空.用好退役運動員人才資源 促進體育健身產業發展[EB/OL].[2015-05-08].http://www.sport.org.cn/news/2015-05-08/470120.html.
[3]鮑明曉.關于體育無形資產的幾個理論問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8(4):6-9.
[4]虞軼群,等.上海市運動員文化教育現狀與對策[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4):436-438.
[5]周慶生.從無情退役到有情安置:對退役運動員的人文關懷[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