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體育融合職業素質養成的教學實踐研究
何健
(浙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公共基礎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07)
摘要:職業素質包括職業意識和職業技能,是職業人職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高職體育不應局限于僅僅基于體育學科的固化教學模式,應對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高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職業教育,高職體育應將職業素質內涵通過體育教學實踐內化于學生行為習慣,使體育文化成為職業素質養成的有效載體與平臺。
關鍵詞:高職體育,職業素質,融合,教學實踐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 “十二五” 規劃2011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基于職業需求特質的高職體育教學模式研究》(DLA110309)
收稿日期:2015-09-05
作者簡介:何健(1963-),男,浙江東陽人,高級講師,研究方向:學校體育教育.
文章編號:1004-3624(2015)06-0063-03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Professional quality includes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and vocational skills,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al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higher vocational PE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settled teaching mode of PE, but shoul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skill, such as ability of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The connota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should be internalized in the student behavior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hus making PE culture be the effective carrier and platform of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PE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E Jian
(Public Foundation Department, Jinhua Polytechnic College, Jinhua 3210007, China)
Key words:P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quality; integration; teaching practice
按通俗的話說,如果把學生形容成學校教育所產出的一個產品的話,有德有才是正品,無才有德是次品,無才無德是廢品,那有才無德可能是危險品。這里的德指的是職業素質,在當今形勢下,一方面,經過近十五年的高速擴張與發展,每年有幾百萬之眾的高職畢業生走向社會,高職學生就業率作為評價辦學水平的重要考核指標,學校希望自己的“產品”暢銷;但另一方面,企業常常嘆息找不到合適的畢業生,許多企業在招聘時明確提出職業素質的具體要求,甚至還會在面試時有意設置無提示的職業素質隱形測試,以獲取應聘者最真實的職業素質信息。許多畢業生因為在招聘過程中所展示的職業素質沒有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而被婉拒,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教育資源的浪費。在信息化、智能化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分工更趨于細化,企業往往認為,高職層次的人才,其職業能力中,素質要比技能更重要。因為對企業來說,員工的技能培訓要比高素質養成更容易。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再次明確了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規格。
高職體育是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體育不僅可以重塑職業人的健康體魄,也是職業人職業素質養成的重要載體,正是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中指出的:體育鍛煉是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有效途徑,對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發育、審美素養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強學校體育,增強學生體質,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1高職素質教育現狀及職業素質內涵
1.1現狀研究
1.1.1學校課程體系設置沒有對接企業文化價值鏈需求。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一大特征是以職業崗位來設置課程體系,而不像本科院校以學科體系來設置課程體系。高等職業教育是中國新的一個培養模式,是在較短的周期內培養生產、服務、管理、建設的一線的高技能型人才,這幾年,從國家政策導向與各校辦學的指向上,都強調了對技能培養的要求,從國家層面推出的國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設、專業服務行業等項目,我們發現大多是強調專業技能訓練,所以在對接企業技術鏈上,目前各高等職業院校推出的與職業標準相一致的專業培養方案、評價體系及實踐教學體系都相當完善。但在對接企業文化價值中重要指標的員工職業素質上明顯滯后。

表1 浙江省23所高職素質教育(課程)牽頭部門

表2 浙江省23所高職素質教育課程開設情況
從表1和表2我們可以看出,目前還沒有學校單獨開設職業素質課程。相關內容都分別落在不同的課程教學內容之中,課程間由于牽頭部門不同,很難協同來完成,除體育課程外,其余課程基本上是知識傳授為主的理論課,體育成了唯一的實踐類體驗類課程。
1.1.2體育課程教學目標指向單一。通常,我們將體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體育課程的首要任務就是發展與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身體素質也是職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職業人職業發展的保證之一。所以,我們高職體育的教學目標理應將發展學生的職業素質作為我們重要的目標加于實施,但目前,多數學校高職體育課程教學模式還停留在“本科壓縮版”階段,沒有體現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性的特征,在教學目標描述中只有3所學校明確提到了職業素質方面的內容(表3),說明了多數學校的體育教學都沒有有效地結合本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與中央要求“完善學校、家庭與社會密切結合的學校體育網絡,促進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有機融合,不斷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的”還有一定的距離。

表3 浙江省19所高職體育課程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描述情況
1.1.3職業素質在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缺失。由于教學目標的單一性,反映在體育課程評價指標的單一性,目前,學生體育課程的成績評價上,多數學校采用總結性考核,以運動技能考核為主,有的學校雖然將課堂表現作為平時成績納入的體育課成績之中,但這方面更多體現的學生上體育課的守紀情況與出勤率。而對課程中學生的協作能力、團隊精神等缺少較顯性的考核內容。這使得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形成的相關職業素質,很難內化于個人行為習慣上。
1.2學校素質教育與職業素質內涵
1.2.1職業素質的概念。對于職業素質的概念,目前沒有統一的定論,比較多的學者認為職業素質是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獲得一份賴以為生的工作所必須具備的素養和能力。其主要有二個基本方面組成:職業意識和職業技能,職業意識一般為為隱性素質,如從業者在特定的職業環境影響和社會條件下,在專業崗位任職實踐中形成的某種與從業有關的思想和觀念。包括職業態度、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職業技能( 包括潛能),即從業者勝任職業崗位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嚴格地講,無論是職業意識還是職業技能,相對于社會不同的行業領域和崗位特性,其內涵及評價標準是不同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職業素質是可以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礎上,通過后天的教育訓練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及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逐步養成的。
1.2.2素質教育與職業素質養成。倡導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特別是在當今形勢下,顯得尤其重要。雖然由于職業崗位的不同,職業環境以及工作崗位的特殊屬性造成的職業素質內涵的差異性,或者說有關職業素質的養成最終也只能在任職的實踐中實現。但職業素質中具有共性的方面,也是最一般和最基本層面素質內涵,如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恪盡職守、改革創新等品質和集體主義、團隊意識、奉獻精神等,并不是在某個特定的行業或職業崗位上樹立起來的,也不是僅限于個別職業或崗位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它是現代社會普遍的、基本的職業素質要件,而且需要在從業者步入社會之前,就已初步具備。高等職業教育中必須把對這些素質的培養作為重點,同時作為人才質量標準的重要內容。

表4 企業招聘時職業素質要求內容
(2013年某高職院校校園招聘會30家企業招聘條件數據)
2高職體育融合職業素質養成的路徑
2.1以專業文化融合為先導,提升職業素質養成的針對性
職業素質的養成需要一定的職業環境與及社會影響,高職專業的設置與職業崗位貼近度高,體育課程可結合專業文化,拓展體育課程資源,使學生提前感受職業素質的熏陶。比如:財會類專業,誠信文化是其職業素質的核心內容,我們可在體育教學內容中選擇體育游戲和拓展訓練項目,練習中多采用比賽的方法,來促使學生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營銷與服務類專業“服務意識與服務禮儀”是其職業素質的重要方面,在體育教學中可選擇形體訓練項目,課堂教學中,在規范“三姿”(走姿、站姿、坐姿)的基礎上,提升服務禮儀與意識。對工程類專業,增加野外生存訓練項目,提升學生的意志品質。所以,高職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不應再局限于單純的體育競賽項目,更應增加與職業相關的實用體育項目,使之更有效地促成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因為職業素質從廣義的講,還包括身體素質,職業實用體育項目的開展也有助于學生盡早適應崗位,厚實職業發展基礎。
實踐環節多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大特征,高職體育要主動接軌企業文化,將學生在校企合作,頂崗實習階段的對職業素質的要求轉化為教學要求,也可以以布置課外作業的形式,強化在學生實踐教學環節中利用體育手段培養學生職業素質。
2.2以考核評價改革為導向,著力使體育精神內化為職業素質
體育無處不體現職業人所需要的素質。在體育競賽中,尊重對手是基本要求,同樣職業人也需要通過尊重競爭對手來獲得合作伙伴的長期信賴;體育更多的意味著競爭,在競爭中有可能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敗,永不言敗才是勝利的真諦。職業人也同樣需要這種契而不舍的精神。講究合作是體育團隊取勝的法寶,主力隊員勇于擔當,替補隊員甘當配角,服從安排,場上場下同心同德,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這也是職業人所需要的團隊精神,也是職業素質與一般素質的共性部分。在我們高職體育課程考核評價中要將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所表現意識行為納入評價之中;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在教學中多采用以團隊為學組的組織形式,設立課程學習過程績點分,將團隊和個人的表現轉化為績點分,并將績點分作為課程成績的主要指標,以此來促使學生將體育精神內化為本人的職業素質。
2.3以校園體育為補充,構建立體化職業素質養成體系
職業素質的養成是一個長期反復的教化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穩定的職業素質。高職體育課程也只有構建大的體育課程體系,將學生課余體育鍛煉、校園體育競賽、校園體育社團等納入高職體育課程體系,才能完成高職體育的終極教學目標,而校園體育則是固化學生職業素質的最佳平臺之一。我們可以通過晨跑制度的實施,在養成學生良好生活節律的同時來促使學生守時。通過體育社團的組織與活動的展開,培養學生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通過課余校園體育競賽的組織在豐富學生校園生活的同時來陶冶情操,形成高職體育全方位、涵蓋全體學生和全過程的職業素質養成體系。
3結語
3.1現代企業在招聘中更注重于學生的職業素質,高職體育課作為唯一的一門素質教育的實踐課程,在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是時代賦予使命,也是課程改革的原點。
3.2高職體育課程要主動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職業標準及企業文化對接,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及評價體系,將畢業生入職職業素質培訓提前到教學環節之中,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宿短“磨合期”,厚實職業發展基礎。
3.3高職體育要與學校德育、智育、美育教育緊密結合,與社會、家庭、企業共同創新職業素質培養新體系。
參考文獻
[1]胡振浩.體育文化與和諧職業人的培養[J].體育文化導刊,2007(10).
[2]王紀生.淺談人文教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09(11).
[3]潘澤麗.融入校園體育文化 培養職業生涯素養[J].科技信息,2007.
[4]戈玲.素質教育與職業素質的培養-再談高等職業教育的特性[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