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肥胖女大學生減重干預對其骨密度的影響
黃中華
(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 體育藝術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減重干預方式對超重/肥胖女大學生骨密度和體成分的影響。方法:選取我校60名單純性超重/肥胖女大學生(BMI:28.52±1.19),按干預方式隨機分為3組:限食干預組(ER),運動干預組(EX),限食+運動干預組(ER+EX),每組20人,進行10周干預。分別在實驗前后對受試者體成分和骨密度相關指標進行測試和分析。結果:①干預后,3組受試者體重、BMI、MBF、PBF均顯著下降(P<0.01);ER組瘦體重顯著下降(P<0.01);EX及(ER+EX)組瘦體重顯著增加(P<0.01);②ER組干預后,各部位BMD均存在一定程度降低,其中股骨頸和全身BMD顯著低于實驗前;EX組和(ER+EX)組干預后BMD均相應增加,但與實驗前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①3組干預方式均可降低體重、BMI、MBF和PBF,(ER+EX)組降體重的實現效果更好;②EX組和(ER+EX)組在減重的同時保持瘦體重的增長,同時促進骨量的增加;③從減重和健康的角度看,限食+有氧運動配合抗阻力量練習是減肥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關鍵詞:超重/肥胖;大學生;減重干預;骨密度;影響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14年度體育專項課題(Zgt201432)
收稿日期:2015-03-27
作者簡介:黃中華(1981-),男,浙江淳安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
文章編號:1004-3624(2015)06-0102-04
中圖分類號:G804.49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Objective:The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to probe the influence of BMD by individual interference on losing weight among obesity girl students. Methods:The experimenting way is to select 60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average BMI 28.52±1.19, and is divided into 3 groups as ER, EX, and ER+EX. Each group has 20 students with the interference of 10 weeks. It gives the result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and then analyzes them. Results:The findings are ①all group members have the declining data regarding weight, BMI, MBF, PBF, with P<0.01. ②ER group has great reduction in BMD while EX and ER+EX groups have a rise in BMD. Conclusion:The conclusion is ①all groups have reduced weight , BMI, MBF and PBF, and among them, ER+EX group marks the great. ②E and ER+EX groups keep the lean body mass grow while losing weight and adding the bone mass. ③Dieting and oxygen exercising is the best way to lose weight.
The Influence of BMD by Individual Interference
on Losing Weight among Obesity Girl Students
HUANG Zhong-hua
(Department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Zhejiang Yuying College, Hangzhou 310018, China)
Key words:obesity; college students; losing weight interference; BMD; influence
0前言
目前大學生超重/肥胖的檢出率逐年遞增。大學生時期超重/肥胖不但與日后很多慢性疾病密切相關,同時肥胖還影響形體美,妨礙社會交往,影響就業、擇偶與日常生活。因此,針對肥胖的干預研究頗受關注。從目前的文獻研究看,主要集中在運動和/或限食減肥處方、減肥的代謝機制和減肥效果的評價等方面[1-3],而關于減肥對骨發育影響的縱向研究很少見報道。很多研究指出肥胖人群的骨密度高于普通人群,骨密度和體重呈正相關[4-6]。那么減肥過程中骨密度如何變化?不同的減重干預方式對骨密度有何影響?國內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匱乏。同時很多研究指出,運動與骨代謝之間存在著“應變效應”,適宜強度的運動對未成年骨骼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促進峰值骨量的增加;對成年骨骼的影響表現為一定程度的骨量增加或保持[7]。運動特別是抗阻訓練所體現出的健骨效應最為明顯。因此,本研究通過對超重/肥胖大學生進行運動(有氧抗阻運動)和/或限食干預對骨密度影響的對比研究,為減弱限食減肥對骨代謝的不利影響,完善減肥運動處方和運動員科學降體重提供理論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根據中國肥胖工作組制定的“中國成年人超重、肥胖BMI篩查界點[8]”,從一年級新生體檢名單中選取60名BMI大于等于25的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基本情況(mean士SD):(年齡19. 1士0.5歲,身高160. 27士6.2cm,BMI:28.52±1.19)。所有研究對象均經過詳盡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均屬于單純性超重/肥胖,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無代謝類疾病。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國內外關于肥胖人群減肥干預、飲食控制、有氧運動、阻抗健身運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文獻資料,了解大學生肥胖的防治研究進展, 分析大學生肥胖防治現狀。同時學習和借鑒相關研究方法,為本研究提供參考。
1.2.2實驗法。
1.2.2.1方式設計。60名超重/肥胖女大學生以隨機的方式分為3組[ER組,EX組和(ER+EX)組],進行不同方式的干預。ER:限食干預組;EX:運動干預組;(ER+EX):限食+運動干預組。ER組:營養師據受試者靜息代謝率,制定個性化飲食控制方案,其基本熱量攝入標準保持在1 200~1 600 kcal,要求飲食符合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比例為15%∶55%∶30%[9,10]。為使減肥效果理想,采用伙伴督促法,即4~6人一組統一就餐,相互監督;EX組進行60min有氧運動(25min)、力量訓練(25min )和柔韌拉伸(10min )組合訓練,每周3次,隔天訓練;(ER+EX)組則同時接受飲食控制(同ER組)及運動干預(同EX組)。
1.2.2.2運動強度控制。有氧運動強度:根據卡氏公式[11]靶心率=(最大心率-靜息心率)×60%~85%HRmax+靜息心率]計算個體運動的有效心率。
肌肉力量練習以彈力帶、啞鈴為主要手段,以腰部、腹部、背部、大腿等大肌肉群的肌肉爆發力和肌耐力練習為主。強度為最大肌力的60%~80%,每一個練習完成3組,即10~15RM×3,每周遞增強度和組數(RM示最大重復次數)[12]。
柔韌練習為肩部、腰部、腹部、下肢后群肌肉的柔韌練習和彈力帶抗阻靜力性拉伸。
1.2.2.3測量指標。體成分測試采用韓國產Biospace InBody 3.0人體成分分析儀。測試指標包括:體重、體脂含量(MBF,kg)、去脂體重(LBM,kg)、體脂百分比(PBF,%)和身體質量指數(BMI,kg/m2)。BMD 測量部位包括腰椎( L2-L4)、股骨近端的股骨頸和全身BMD。10周干預結束后復測上述指標。其中,BMD測定采用美國 NorlanER 公司生產的XR-46型雙能X線骨密度儀(DEXA)。
1.2.3統計學處理。數據以平均數±標準差(M±SD)記錄,用SPSS11.5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首先檢驗數據的正態分布情況。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顯著水平為P<0.05,非常顯著水平P<0.01(雙側)。
2研究結果
2.1不同干預方式對超重/肥胖女大學生身體成分的影響
表1顯示的是3組受試者在經過10周不同的減重干預方式后,體成分指標在實驗前后的變化情況。統計結果顯示,3組受試者體重、BMI、MBF和PBF較實驗前顯著性降低(P<0.01),說明3組不同干預方式減重效果明顯。從體重降低的實現效果看,(ER+EX)組降體重效果最為明顯,降低了5.58kg,ER組次之,EX組最后,分別降低了4.26kg和1.99kg。從體成分的變化看,ER組體重的變化主要是MBF和LBM同時下降的結果,分別減少了3.25kg和1.01kg,EX和(ER+EX)組體重減輕主要是由于MBF的降低,而LBF較實驗前有顯著性增長(P<0.01)。

表1 3組受試者實驗前后體成分變化比較(M±SD)
注:*為訓練前后各指標進行t檢驗,*為P<0.05,**為P < 0. 01;表2同
2.2不同干預方式對超重/肥胖女大學生骨密度的影響
表2顯示的是3組受試者在分別經過10周不同的減重干預方式后各指標配對樣本T檢驗的結果。統計結果顯示:ER組受試者的腰椎L2- L4、股骨頸、全身BMD較實驗前均有所下降,其中股骨頸BMD較實驗前存在非常顯著性下降(P<0.01),全身BMD較實驗前存在顯著性下降(P<0.05)。EX組和(ER+EX)組腰椎 L2- L4、股骨頸和全身BMD較實驗前均有增高趨勢,與實驗前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3組受試者實驗前后骨密度變化的比較(M±SER)
3討論
本研究通過3種不同的減重干預方式后,3組受試者的體重、BMI、MBF和PBF都存在非常顯著性下降,說明了3種干預方式都能起到減體重的效果。從體重減少的幅度看,ER+EX組效果最明顯,優于ER組和EX組。從數據上看,ER+EX組對減體重沒有疊加效應。目前,運動以及限制飲食是減體重的首選方法。有研究表明嚴格控制飲食盡管減體重效果明顯,但參加這些減體重程序者的中途退出率很高,有的甚至高達80%,即多數受試者不能堅持這種減體重程序[13],且受試者減體重后多數出現體重反彈[14]。此外嚴格限制飲食減體重對體成分無良好影響,李軍漢[15]的研究指出,單純能量控制對減體重似乎是成功的,但這種成功以丟失瘦體重為代價。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ER組在減體重過程中伴隨著瘦體重的下降,體脂肪和瘦體重分別降低了76.3%和23.7%。與Soenen S[16]的研究一致,Soenen S指出能量控制減體重會導致脂肪含量和瘦體重都減少,其中脂肪丟失占丟失體重的75%,瘦體重丟失占25%。瘦體重是決定靜息代謝率的關鍵因素,靜息代謝率的下降將阻止體重的進一步下降甚或體重反彈。這不利于長期有效的減體重計劃的施行。本研究中EX組和ER+EX組采用有氧運動并配合抗阻力量練習,主要是基于有氧運動能增加體內的能量消耗,活化骨骼肌脂肪酸攝取系統和β氧化途徑,能有效減少體脂量;抗阻練習使肌肉合成代謝加強,肌肉的重量增加,瘦體重增加。因此,EX組和ER+EX組在減重的過程中體脂明顯減少,瘦體重顯著增加。據研究,瘦體重與靜息基礎代謝率(RMR)密切相關,若RMR增加1%~2%對于體重的調控就起著重要的作用[17]。研究表明:靜息代謝所消耗的能量約占每天能量消耗的60%~70%。所以靜息代謝率的提高對控制體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氧運動結合抗阻訓練,不僅可以調動體內的脂肪代謝,提高瘦體重和基礎代謝率,同時能充分動員游離脂肪酸參與代謝,消耗更多體脂,從而達到明顯的減肥效果。
本研究中,ER組10周限食干預后,腰椎、股骨頸和全身BMD均低于實驗前。其中,股骨頸BMD較實驗前存在非常顯著性降低。提示在減重過程中,骨骼頸BMD會優先下降。EX組和ER+EX組BMD較實驗前均有所增長,但與實驗前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很多研究證實了瘦體重與骨密度存在正相關[4,5],EX和ER+EX組骨密度的增加可能是瘦體重增加的結果。EX組骨密度增加略高于ER+EX組,本研究分析是因為ER+EX組體重降低的幅度大于EX組的原因。有研究指出,持續4~6個月的抗阻訓練對機體累積施加的應力或機械負荷刺激可通過骨骼肌和肌腱作用于骨,利于骨形成和重建,即產生“骨的功能性適應”現象[18]。EX和ER+EX組骨密度并未顯著增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本研究干預時間較短。骨重塑周期需要持續4-6個月。提示要想減重并引起骨量在生理上顯著增加必須持續6個月以上的鍛煉時間。關于減重干預后骨密度變化情況的研究國內外略有報道。有研究報道在肥胖婦女進行低熱量飲食減肥后全身BMD會顯著降低。Andersen[19]等通過DXEA觀察21例健康肥胖婦女24周飲食控制減肥前后的BMD、骨量、游離脂肪量、脂肪量的變化,統計分析說明在全身及腰椎BMD、骨量治療前后無顯著性差異,而在股骨頸和大轉子的BMD及骨量治療后則顯著性降低。Chao[20]等研究了67例超重絕經后婦女通過飲食控制及運動減肥后的BMD改變情況,結果顯示這些減肥者隨著體重的下降,全身BMD也適度降低,建議減肥者在減肥時注意骨量丟失的危險。這些結果表明體重的減少會伴隨BMD、骨量的降低,在減肥治療中應注意防止骨量的丟失。賈曉凡[21]等人對超重組青少年進行有氧運動和飲食干預10周后,發現有效的飲食和運動干預均可減輕體重和脂肪比率,運動可促進骨密度增加,而對照組則未發生變化。動物實驗也有類似的研究報告,李松波[22]等人為探討運動與限食干預對肥胖大鼠股骨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學特性的影響,對肥胖大鼠進行了5周運動與限食干預,實驗后發現運動或限食干預能顯著降低肥胖大鼠體重,但對其股骨長度、骨密度未產生顯著影響。部分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的差異可能是由于研究對象、干預時間和干預方式不同所造成的。
4結論
4.1從減重效果分析,3種不同減重干預方式均能顯著降低超重/肥胖大學生的體重。ER+EX組減重的實現效果最好,ER次之。
4.2從體成分變化分析,ER、EX、ER+EX均能有效降低超重/肥胖大學生的BMI、MBF和PBF;ER組減重的同時伴隨瘦體重的下降。EX、ER+EX組在減重的過程中能保持瘦體重的增長。
4.3從骨密度的變化情況分析,EX、ER+EX對超重/肥胖大學生的腰椎、股骨頸及全身BMD均產生積極影響。EX組和ER+EX組在減重過程中能維持BMD水平,而ER組大學生減重后,各部位骨密度也相應降低,股骨頸BMD與全身BMD與實驗前存在顯著性差異。
4.4肥胖者既要減輕體重,又要保持骨量,除合理的飲食外,更應著眼于運動鍛煉以增加瘦體重,限食+有氧運動配合抗阻力練習是減肥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參考文獻
[1]艾華,梁煥國,阮偉,等.有組織、半封閉式社區減肥活動的效果評價[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4,23(4):116-123.
[2]代毅,許傳明,劉英.運動與飲食干預對肥胖女性減肥效果評價[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8,27(6):715-718.
[3]許文鑫,姚績偉.近10年我國運動減肥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1,27(5):16-18.
[4]崔凱,徐玉明.大學生骨密度與身體成分相關分析研究[J].健康研究,2012(4).
[5]張國海.運動對大學生骨密度和體成分的影響及相互關系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8(5).
[6]田小麗,蔡躍增.肥胖者骨密度與體重及其他體成分關系的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6,12(6):586-588.
[7]張林,楊錫讓,薛延.運動與人體骨密度變化研究進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23(1):64-66.
[8]中國肥胖工作組.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與控制指南[J].營養學報,2004,26(1):1-4.
[9]黃建華.8周運動與飲食干預對肥胖女大學生體成分、血脂和血胰島素的影響[J].浙江體育科學,2013,35(4):124-128.
[10]馬濤,黃濱,等.有氧運動結合飲食控制對單純性肥胖青少年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10,96(2):14-17.
[11]代毅.不同健身形式對女性體成分和骨代謝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06,42(2):106-108.
[12]田野.運動生理學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96-800.
[13]王學鋒.力量鍛煉在控制體重中的作用機理初探[J].山東體育科技,2004(2):26-29.
[14]Stiegler P,Cunliffe A.The role of ERiet anER exercise for the maintenance of fat-free mass anER resting metabolic rate ERuring weightloss[J].Sports MeER,2006,36(3):239-262.
[15]李軍漢,蔣健保.能量控制與運動單獨或聯合作用對中老年肥胖人群瘦體重影響的描述性文獻分析[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3,32(8):749-756.
[16]Soenen S,Hochstenbach-Waelen A,Westenerp-PlantengaMS. Efficacy of a-lactalbumin anER milk protein on weightloss anER boERy composition ERuring energy restriction. Am JNurs,2011,19(2):70-79.
[17]鄧樹勛,王健.運動生理學高級教程理論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5.
[18]高勇,王人衛.運動對骨密度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25(3):37-41.
[19]Andersen RE, Wadden TA,Herzog RJ, et al. Changes in bone mineral content in obsessdieting women. Metabolism,1997,46(8):856-861.
[20]Chao D, Espeland MA, Farer D, et al. Effect of voluntary weight loss on bone mineraldensity in older overweight women. J Am Gerialr Soc,2000,48(7):753-759.
[21]賈曉凡,孫明曉,等.有氧運動對超重青少年骨密度的影響[J].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2,5(3):167-172.
[22]李松波,張愛芳,張琳,汪洋.運動與限食對肥胖大鼠股骨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學特性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0,29(5):563-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