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訓練學·
近15年國內外女子400m欄比賽成績比較
李克雪,林嶺
(寧波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摘要:為比較國內外女子400m欄成績及變化趨勢,對國際田聯、中國田協官方網站近15年的成年及青年女子400m欄成績進行數據采集與統計,基于數據結果比較,分析討論了我國成年與青年女子400m欄與國際高水平運動員成績的差距、變化趨勢及原因剖析。結論:①受綜合因素影響,我國成年與青年女子400m欄成績與國際高水平有較大差距,且近年差距有擴大化趨勢;②我國女子400m欄運動員出成績較早,但運動壽命較短;③我國女子400m欄成績呈現出較典型的“全運會”現象。
關鍵詞:國內外;女子400m欄;成績;比較
基金項目:寧波大學人才工程項目:運動訓練學理論創新途徑、方向及方法綜合研究(ZX2013000304)
收稿日期:2015-06-01
作者簡介:李克雪(1991-),女,浙江溫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運動訓練學.
文章編號:1004-3624(2015)06-0069-08
中圖分類號:G822.6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For the comparis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women's 400-meter hurdles results and change trends, the datas of nearly 15 years of adult and young women's 400 meter hurdles resul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thletics Federation(IAF), Chinese Athletics Association(CAA) official website were collected and counted, based on datas comparison,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e gaps, change trends and causes of Chinese adult and young women's 400-meter hurdles with the high level international athletes' performance. Conclusions: ①Due to the effect of the comprehensive factors, China's adult and young women's 400-meter hurdles results have the greater gap, the gaps is widening tren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high level in the recent years. ②In China, the women's 400-meter hurdles athlete performance results earlier, but shorter service life. ③Chinese women's 400-meter hurdles results showed typical the "National Games" phenomenon.
The Results Comparis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Women's 400-Meter Hurdles In Nearly 15 Years
LI Ke-xue, LIN L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Key words: home and abroad; the women's 400-meter hurdles; performance; comparison
0前言
田徑素有“運動之母”之稱,其中400m欄是一個集速度、力量、耐力、技戰術、心理為一體的項目,該項目剛柔并濟、節奏變化明顯,極具觀賞性。女子400m欄先后被列入1977年、1979年的歐洲杯賽、1978年的歐洲錦標賽、1979年的世界杯賽和1983年的世界錦標賽,1984年被正式列入奧林匹克運動會田徑比賽項目。我國女子400m欄競技比賽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1976年開始承認全國紀錄,在20世紀80 年代得到迅速發展, 并且在進入90年代后陸續創造了一批優異成績[1]。近幾年國內400m欄女子成績有下降的趨勢,特別是青年階段的女子成績下降趨勢明顯。為了了解我國女子400m欄成績變化趨勢及與國際水平的差距,本文對近十五年國內外女子400m欄的比賽成績進行了回溯比較及析因,以期為我國女子400m欄的發展提供參考。
1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1999年-2014年期間國內外女子400m欄有關重要賽事排名前10名成績。數據收錄賽事名稱包括:奧運會、青年奧運會、國際田聯鉆石聯賽、世界田徑錦標賽、世界青年田徑錦標賽;中華人民共和國運動會、全國田徑錦標賽、全國田徑大獎賽分站賽、全國田徑冠軍賽和全國青年賽。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通過國際田聯、中國田協官方網站對近15年(1999-2014年)的女子400m欄國際及國內比賽排名前十的成績進行數據采集與統計。通過CNKI期刊學位會議報紙全文數據庫及萬方數據庫的檢索了有關中文文獻(以田徑、400m欄等為關鍵詞)。
1.2.2統計法。應用SPSS17.0軟件對采集的數據進行描述統計、配對T檢驗、組間均值方差分析等。
2結果與分析
2.1近15年國內外女子400m欄最好成績對比
通過中國田徑協會官方網站( http://www.athletics.org.cn)和國際田徑聯合會官方網站(http://www.iaaf.org)采集有關數據,以5年為1個階段對1999-2014年期間,國內外排名前十的成績進行統計,分別呈現于表1、2、3和4。

表1 1999-2004年國際最好成績排名前10名&2000-2004年國內排名前10名成績
注:國際缺少2001年的數據,表4同;國內成績有記載僅從2000年至今為止,表4同;本表中“年齡”代表當年成績的發生運動員的實際年齡(單位:周歲),表2,3同

表2 2005-2009年國際與國內排名前10名成績
注:成績截止2014年9月之前,表3同

表3 2010-2014年國際與國內排名前10名成績

表4 1999-2014年五年一個階段國際與國內
注:**P<0.01,表9、10同
據表1可見1999-2004年期間國際與國內的第一名成績差距為1.62s;平均成績相差2.5s。表2中,2005-2009年期間國內與國際最好成績相差差距達1.58s,平均成績相差2.3s。表3顯示2010-2014年8月為止,國內外排名第一的最好成績與國際最好成績差距3s,平均成績相差3.7s,差距呈上升趨勢。三個階段國際排名第一的最好成績變化不大,基本穩定在52s4左右,與此同時,國內第一的成績則逐步下降,由53s9降低至55s5。由表4從三個階段國內外排名前十的平均成績看,國際平均成績呈緩慢提高趨勢,而我國第三階段的平均成績則比第二階段有較大下降,平均值下降了1.33s。提示我國該項目與國際水平差距正在逐步拉開。表4的統計結果顯示三個階段國際和國內最好成績前十名平均成績差異均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1),且2010-2014年差異有進一步擴大趨勢。
2.2國內外最佳成績出現年齡及青年成績對比
根據于奎龍等調查分析顯示,第29屆奧運會前8名運動員中,25歲以上年齡的女子人數明顯多于男子人數。競技年齡可劃為4個階段:初步形成階段(20歲以下),鞏固階段(20~24歲)、最佳年齡階段(25~30歲)以及最佳年齡消失階段(31歲以上)[2]。對國內外優秀選手最佳成績出現年齡、參賽時長及青年段選手比賽成績統計結果見表5、6、7。

表5 近15年國際、國內女子排名前十名隊員最佳成績出現年齡對比
注: Y代表最佳成績出現的年齡。

表6 國內外近15年排名前5優秀選手有記錄參賽時長比較

表7 近年國內外女子400m欄青年成績平均值對比
表5可見,國際女子最佳成績的年齡基本在25歲以后,國內最小一位是19歲,最大一位30歲,其余的都在25歲之前到達運動成績頂峰。達到最佳成績平均年齡國內女子小于國際女子4.4歲。表6呈現了三個周期中排名前十的國際優秀運動員(有成績記錄)參加國際比賽時間跨度及國內優秀運動員(有成績記錄)參賽國內全運會及年度賽的時間跨度。有記錄資料統計結果顯示,國際優秀運動員比國內優秀運動員運動壽命更長,平均長3.6年。考慮到我國運動員國際排名較低,其參賽時間跨度主要統計的是國內比賽,而國際優秀運動員統計的是水平更高的有國際排名的比賽,其中掩蓋了相當部分國際運動員的真實參賽時間跨度(參賽但沒有排名成績),故國際運動員實際運動壽命比目前統計的情況則更長。總起來看,我國運動員比國際優秀運動員表現出典型的低齡化,早成熟,但運動壽命短之現象。
表7呈現了近幾年國內外青年段運動員參賽成績比較結果。 2011年國內青年女子前5名成績與同年度國際青年女子前5名成績相比差距甚大,平均成績相差達2.66s;在2014年的青奧會上我國的3名選手只參加了預選賽,并未進入決賽;預選賽的成績相對青奧會決賽的前3名成績相差竟然達到3.57s。國際青年奧運會參賽運動員的年齡范圍是14~18周歲,我國該年齡段青年女子400m欄成績與國際同年齡段運動員相比有較大差距,總體競技水平目前在國際上已處于相當落后的地步。
2.3國內外女子400m欄5年一個階段變化趨勢對比
從圖1可看出,400m欄的國際最好排名的前10名平均成績近15年無明顯成績起伏;而國內400m欄最好前10名平均成績在2010-2014年階段有明顯下降趨勢。表8、9結果顯示國內運動員第1階段和第2階段平均成績方差檢驗P>0.05無統計學意義;第1、2階段與第3階段平均成績方差檢驗P<0.01有顯著差異,提示最近5年來,我國女子400m欄成績較前5年下降較為顯著。而國際運動員3個階段成績均無統計學差異,提示國際女子400m欄成績比較穩定。故近幾年我國女子400m欄成績與國際成績差距逐步拉大。

圖1 國際、國內女子400m欄每五年一個分段 平均成績變化趨勢對比 注:國際年份1、2、3分別代表1999-2004年、2005-2009年、2010-2014年;國內年份1、2、3分別代表2000-2004年、2005-2009年、2010-2014年

平方和df均方F顯著性國內組間38.709219.35410.891.000組內261.2361471.777總數299.944149國際組間.0752.037.210.811組內26.235147.178總數26.310149

表9 國際與國內近15年每五年一個階段
2.4國內女子400m欄運動員全運會前后成績對比
為了觀察我國運動員全運會前后成績變化趨勢,對近十五年三屆全運會前后一年及全運會年最好成績和平均成績變化趨勢進行統計,結果如下圖(圖2、3、4)及表10。

圖2 國內女子400m欄第十屆全運會前中后的 最好成績與前10名平均成績

圖3 國內女子400m欄第十一屆全運會前中后的 最好成績與前10名平均成績

圖4 國內女子400m欄第十二屆全運會前中后的 最好成績與前10名平均成績

N平均值標準差FP前5458.641.886.9310.001**中5658.581.77后6059.671.67
注:前代表,2004、2008、2012年;中代表,2005、2009、2013年(全運會);后代表:2012、2013、2014年
從上圖不難看出,三個周期的最好平均成績及最好成績基本都出現在全運會年,即2005、2009、2013年,全運會前1年的成績次之,而全運會后1年的成績為最差。表10結果顯示全運會前、中、后三年成績平均值具有顯著差異,其中最差的成績是全運會后1年。上述圖表結果呈現出比較典型的我國獨有的“全運會現象”。
3討論
3.1我國全運會現象分析
有研究顯示我國女子400m欄成績在1999-2014 年之間排名中最好成績只突顯在每屆奧運會后一年的全運動會[3]。本研究統計分析發現圖2、3、4呈現的成績變化趨勢情況也是如此。國際女子400m欄成績是根據奧運年為周期,最佳成績出現在奧運會年,而我國運動員的最佳成績突顯在全運會年,全運會前1年的奧運會年成績不如全運會,全運會后1年的成績普遍呈現較大幅度降低,且差異相當顯著。
四年一屆的全運會是各省市競技體育發展水平的最高的綜合檢驗“舞臺”,各省市運動會成績的排名與成績與地方體育官員、教練員、運動員的切身核心利益直接掛鉤,在巨大的地方與個人利益驅使下,全運會演變成了最大的“利益角逐場”。為此,各省市體育管理部門、教練員、運動員都把全運會當做國內“奧運會”,為了獲得最大利益,各省市體育系統都按照與備戰奧運齊平的程度、甚至高于奧運的程度來組織備戰全運會,力爭運動員在全運會上表現出最佳競技水平[4]。在此過程中,各省市都竭盡所能為全運會的備戰提供最佳的訓練、參賽、科研、后勤、待遇等保障,通過訓練周期的周密安排,力求運動員以最佳競技狀態參賽[5]。所以,全運會成績必然是一個周期里最高成績出現點。而全運會后1年基本為隊員、教練及管理人員調整年,隨著部分隊員退役或因傷病疲勞的休整、教練員及管理人員的更迭,該年度大多數省市及國家隊訓練系統性不足,重視程度不足,成績下降就成為必然。
3.2我國運動員早熟早衰現象分析
如前所述,我國女子400m欄運動員存在早熟早衰現象。導致此現象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3.2.1我國基層少體校的考核制度對教練員的年度成績要求較高,比賽成績和輸送率都跟教練員的年終考核的獎金、職稱等等掛鉤。而基層體校的學生在校學習及訓練周期較短(一般為2~3年),這一制度使得教練員出于個人利益考慮,都力圖在短期內讓青少年運動員通過高強度的專項化訓練出成績,而不太注重他們的未來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我國基層訓練對青少年運動員過早固定項目及從事專項化訓練,提前采取成年人的訓練方法,在該打基礎的年齡沒有練扎實,通過“揠苗助長”的方式“壓榨”出了當時的好成績,到了該出成績的年齡,因“基礎”不扎實給青少年帶來傷病等問題,嚴重影響其健康成長[6]。據表4可發現我國最佳出成績年齡比國際早4.4歲,國際田徑運動員的最佳競技年齡主要集中25~31歲之間,提示我國運動員出最佳競技成績的年齡并不合理。我國歷屆全國青少年比賽中的優勝者,成年后較少有人能長期在全國成人比賽中再創佳績。
3.2.2早期訓練不科學。青少年階段的運動員其心智、機能、素質尚未成熟,在不同年齡階段其心智、素質發展都有其敏感期,此時應結合青少年身體發育特點,在全面均衡發展其全面基礎素質與規范的基本技術的前提下,較準確而有針對性地結合其不同素質發展敏感期進行較為均衡和敏感素質訓練,而不宜眉毛胡子一把抓,既錯過了素質發展敏感期,又未能實現基礎素質的均衡發展,導致青少年競技素質發展的“夾生飯”。同時,又由于過早進行專項大力量訓練而忽視了跨關節及大小肌群力量均衡性訓練,導致不同肌群力量發展不均衡,為日后傷病的發生埋下了“隱患”。我國基層教練員普遍在早期對青少年運動員進行高強度、大負荷專項訓練,在誘發運動員運動成績“早熟”的同時造成身體機能與健康等方面的“透支”,這種“透支”的后果在成年階段則逐步顯現出來,導致早熟的運動員競技狀態“早衰”[7],很多有潛質的隊員被迫提前退役。
3.3我國女子400m欄成績與國際差距的原因分析
從調查的數據統計分析發現,我國女子400m欄與國際有較大的差距,且近幾年競技水平下降趨勢明顯,與國際差距日益擴大。對導致此狀況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3.3.1“地方本位主義”與“舉國體制”的沖突。在與“全運”相伴的“地方本位主義”導引下,國家隊教練可能會對自己隊員的訓練更加重視,而對其它地區的隊員相對關注不夠甚至采取打壓措施,引起體制性的不公現象。該現象嚴重挫傷了其它隊員的訓練積極性。另外,在奧運選手選拔、出國參賽機會及全運會參賽過程中均暴露出“地方本位主義”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在地方本位主義驅動下,一些國家隊的訓練也達不到“強強對抗”的效果,同時由于有些國家隊教練“厚此薄彼”式的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國家隊的和諧與團隊凝聚力,對有些運動員的訓練心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干擾。上述現象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提升[8,9]。
3.3.2訓練規模。我國各地公辦體育運動學校(含體育院校附屬競技體校)是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陣地。目前在體育運動學校的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畢業后的出路、升學、體育加分政策改變、“獨生子女”現象、家長和社會的支持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問題,隨著我國社會轉型期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體育運動學校對青少年學生及其家長的吸引力下降,生源日益匱乏。另外,由于田徑項目訓練枯燥艱苦,且經濟與健康獲利預期遠不如乒乓球、羽毛球、網球、足球等大眾項目,愿意從事田徑訓練的青少年人群逐步減少[10]。近年來,很多縣市以下的體育局合并到教育局或文化局后,直接導致各級業余體校發展的規模及經費保障的不足等。上述種種原因導致少體校招生等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訓隊伍規模逐漸萎縮。
3.3.3科訓結合。盡管“科學化訓練”已經成為當代運動訓練的主流,我國各國家隊及部分發達的省市隊均搭建了“科訓結合”平臺,配備了科研人員和較高端的科研設備,經費保障也較到位。但由于受部分教練員認知方式、科研水平與意識、職業道德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推廣和技術應用受到制約。國內相當部分教練“固步自封”,思維僵化,學習意愿及能力不足,仍以傳統經驗對運動員進行訓練,忽視甚至拒絕科研人員的意見,形成科研訓練“兩張皮”[11]。從科研人員角度看,一些科研人員的理論研究和實踐脫節,不懂訓練,對訓練規律的把握不準,習慣于教條化的照搬理論知識,其科研建議往往脫離訓練實踐過程,一定程度上存在“誤導”訓練現象,其科研結果與教練員的經驗及感受不符,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練員對其的信任。另外,比賽獎金分配的對象一般傾向于運動員與教練,對科研人員的工作肯定不足,對科研人員的價值與利益忽視也會影響科研人員的積極性[12]。運動員的文化水平,職業道德,個人動機,團隊合作精神,隊伍的管理制度等等也都影響著科訓結合實施的效果。可以說,盡管科訓結合的平臺基礎已經具備,但科訓結合的運轉機制總體上尚不順暢,制約了科訓結合效能的有效發揮。
3.3.4教練員因素。我國教練員崗位培訓方式相對滯后,崗位培訓形式過于單一,培訓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實用性,培訓內容主要停留在基礎知識上,缺乏創新能力、實踐操作、認知方式等方面的培訓,再加上教練員參加崗培的動機與目的不純,通過目前教練員崗培模式很難達到提升教練員科學化訓練水平之目的[13]。在省市及國家隊教練員選聘使用方面,缺乏科學的競爭激勵機制,有時人際關系決定了教練員的選拔,使得一些平庸的教練員走上了不同的教練員崗位。近年來,國家體育總局提出并逐步實施了“復合型教練團隊”體系建設,有些國家隊分別配備了主教練、技術教練、體能教練、科研教練等并搭建起了看似合理的復合型教練團隊,但實際運轉過程還存在諸多影響團隊總體效能發揮的因素,如人際關系問題、責權利分配問題、地方本位問題、合作互信問題、各專業教練人員選配不當及能力局限問題等等[14]。因此,盡管復合型教練團隊建設是當前及未來發展趨勢,但就目前階段看,一些國家隊的復合型教練員團隊集成功能尚未有效發揮。教練員水平是制約我國田徑項目提高的關鍵因素,一項對我國田徑界的專家進行的調查發現,72%的專家認為我國競技田徑運動科學化訓練水平很一般甚至不高,多年來,雖然體育總局和田管中心強調科學訓練,但在我國田徑項目中,相當部分的教練員訓練仍以經驗訓練為主[15]。盡管我國跨欄項目也出現了孫海平這樣相當突出的個案,但就整體而言,我國400m欄項目教練員隊伍總體水平距世界高水平教練員尚有一定差距。
3.3.5科學化訓練水平。所謂科學化訓練就是指在遵循科學原理和專項訓練規律的基礎上,教練員本著科學理念、采用科學的方法手段自覺或不自覺實施的過程最優化、質量效果最大化、運動員潛能發掘最大化、綜合訓練效益最大化的選材、訓練與競賽過程[16]。按照該定義,我國相當部分400m欄教練員的訓練水平距科學化的標準尚有一定差距。突出表現在:部分教練員對項目制勝規律的認知與把握程度不高,部分教練員的科學化訓練意識與水平不高,部分教練員的認知方式與思維特點(固步自封,創新意識及能力不強),訓練方法手段選用的合理性不足,負荷設計的合理性不足,訓練控制的有效性不足,因訓練不當導致運動員傷病多發等[16,17]。原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羅超毅認為:“我們的教練員整體水平不高,從教練員對賽前訓練的安排,比賽現場對運動員的調控,運動員的心理調整以及對突發事件的處理等方面暴露出教練員自身存在的許多不足之處[18]”。教練員科學化訓練水平低下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田徑發展的瓶頸。另外,我國田徑科學理論研究比較滯后也較大程度上制約了教練員科學化訓練水平,我國田徑科學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田徑訓練、理論、技術和教學 4 個方面,然而,關于運動生理、運動生化、運動醫學和運動心理方面的研究還比較欠缺。另一個不足是基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程度低,理論研究與實踐需要之間存在較大的距離[19]。從我國田徑教練員總體水平看,部分教練員對項目的訓練規律把握不準,訓練方法的創新設計能力、訓練后的監控及營養調控能力、運用科學理論與手段提高科學化訓練的能力相對不足、比賽中的臨場指導能力以及對運動員的專項引導及管理等方面能力都有待提高。
3.3.6運動員因素的局限性。我國運動員總體文化水平不高制約了其訓練領悟能力、思考能力及參賽表現能力。世界著名運動訓練學專家馬特維耶夫指出:“未來運動成績的增長主要不是靠最大限度地發揮運動員的體能技能,而是挖掘運動員的智慧[20]”。因為全面的文化素質能夠促進運動員智力水平的提高,形成一種科學理性的思維,健康穩定的心理素質,能正確地估計對手的實力,根據賽場情況控制自己的比賽節奏,從而創造出優異的成績。如何提高優秀運動員的文化素質,是長期困擾體育界的棘手問題,已成為制約運動員的自身發展和運動成績的瓶頸[21]。另外,我國田徑運動員心理素質偏低也影響了其在國際大賽上的表現,一些隊員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其主要原因就是心理問題[22]。美國格魯波先生在1984年奧林匹克科學大會上發表論文指出:“低、中級運動員心理因素對技能影響占20%,生物力學因素占80%;而優秀運動員正好相反,心理因素影響占80%,生物力學因素占20%”。可見,在高水平比賽中心理因素起著決定性作用。田徑運動員由于心理素質不足,在關鍵時刻壓力過大,動作變形,情緒產生波動,思維混亂,比賽發揮嚴重失常[23]。雅典奧運會上,中國只有27%的田徑隊員發揮出了應有的水平,大部分優秀運動員未能發揮出自己平時的好成績[24]。由此可見,中國田徑運動員確實需要加強心理訓練,增強心理素質的穩定性。
另外,人種的差異、運動員訓練與比賽動機差異、田徑項目受關注程度、田徑文化等因素也對我國田徑事業的發展構成了一定負面影響。
4結論
4.1由于在訓規模日益縮小、后備人才不足、教練員科學化訓練水平較低、科訓結合不順暢等綜合因素影響,我國成年與青年女子400m欄成績與國際高水平有較大差距,且近年差距有擴大化趨勢;
4.2我國基層教練員在運動員早期訓練過程中,急功近利,普遍采用“揠苗助長”式的培養方式導致我國女子400m欄運動員出成績較早,但由于早期基礎不扎實加上成年后訓練的科學化程度不高,導致我國運動員運動壽命較短;
4.3在巨大的全運利益驅使下,有些省市過分關注與備戰全運會,致使我國運動員的最好成績主要出現在全運會,全運會后1~2年成績則較大幅度下降,我國女子400m欄成績呈現出較典型的“全運會”現象。
參考文獻
[1]陳亮,等.1990-2005 年中國女子400 m 欄成績發展態勢及灰色拓撲預測研究[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2007,33(4):85-88.
[2]于奎龍,敬龍軍.29屆奧運會田徑項目運動員年齡結構與特征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23(5)462-464.
[3]陳亮,田麥久.優秀田徑運動員奧運周期競技狀態變化特征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2,48(5):10-15.
[4]徐本力.我國全運會體制的利弊及走向的探析[J].體育學刊,2001(1):5-8.
[5]劉晟.透過田徑運動看全運戰略與奧運戰略的沖突[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6):83-86.
[6]鄧國慶,楊明勇.江蘇省青少年田徑運動員早起專項化訓練的弊端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6(1):53-56.
[7]靳厚忠,陳廣,陳云龍.我國田徑競技后備人才培養現狀問題剖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6):49-52.
[8]林晞,羅立仲.關于全運會改革的思考[J].安康學院學報,2011,23(6):106-109.
[9]岳文言.全運會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體育學刊,2011,18(3):29-33.
[10]嚴珺.安徽省中等體育運動學校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2,35(4):405-408.
[11]李晨峰,張曉琳.中國國家隊科研現狀及發展討論[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3):3-7.
[12]薛明陸,高健,等.優秀運動隊管理中的內部沖突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4,20(2):20-23.
[13]鄒勇,何志林.我國高校競技體育教練員人力資源管理現狀與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33(3):42-46.
[14]李明.影響我國競技田徑運動發展因素及對策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0.
[15]王小春.影響我國高校高水平田徑運動教練員執教能力因素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2).
[16]林嶺.現代運動訓練新理念、新方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3.
[17]呂峰.對山東省短跨項目后備人才科學化訓練狀況的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09,31(4):7-10.
[18]羅超毅.田徑訓練觀念創新——關于訓練量與訓練強度的討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2):1-5.
[19]劉濤,王小冰,張軍.中國競技田徑項目優勢省份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2):6-11.
[20]陸曉理,劉青,蔡明明.提高優秀運動員文化素質主要的途徑[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15-17.
[21]唐新發.影響我國優秀女子400m跨欄跑運動成績的主要因素分析[J].體育科學,1998,18(1):40-44.
[22]郭金榮.田徑運動員心理素質的訓練與相關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2,2(28):19-21.
[23]唐新發,何秋華.高等院校田徑運動員心理競技能力的調查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2009,31(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