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5.27億,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聊天、視頻、游戲、購物、打車……移動互聯網早已超出早先為它界定的通訊概念,變成了無所不能的移動終端,這其中,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健康產業,也開始向消費者拇指領域跨界滲透。
移動醫療投資:顛覆還是補缺?
6月23日,健康微能量宣布,攜手自有平臺上2萬名三甲醫院醫生,成立三甲醫生集團。據悉,這是中國首個基于移動互聯網且規模最大的三甲醫院移動醫生集團,覆蓋北京、上海等全國頂尖的三甲醫院的醫生團隊。
移動醫療是當下備受關注的一個產業投資熱點:越來越多的傳統醫院開始跨界擁抱互聯網,藥企、保險公司、電商等相關行業也欲切分蛋糕,在移動醫療這片產業跨界新天地中搶占先機,一時間“互聯網醫院”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發布微信服務號“第一婦嬰客服中心”,設立微信支付,成為上海首家“支付寶未來醫院”和“微信智慧醫院”;愛康國賓推出“導醫通”APP,提供診前預約服務;恒大健康成立中國首家互聯網社區醫院;此外,阿里巴巴推出“未來醫院”計劃,借助支付寶在大型城市推行掛號、醫院導航、繳費等服務;小米以硬件入口為核心,2500萬美元入股九安醫療。據數據預計,到2017年年底,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達到125.3億元,而目前國內的移動醫療APP已達2000多款。
移動醫療領域的投資者和創業者們希望成為醫療體系的顛覆者,但事實上,無論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深度,還是移動健康的技術創新支撐,當下的移動醫療更多的是一種“補缺者”角色——可以為醫療服務商減少開支、更迅速和更準確得出診斷結論、獲得更好的病人管理工具等,也能讓病人獲得醫生遠程監測、視頻探視、與護理者取得更好聯系等,彌補傳統醫療體系的某些痛點不足,提供更便利化的醫療服務路徑。
消費者需求決定產業模式前景, 未來移動醫療發展的一大趨勢是,企業要將線上APP應用與線下服務和產品進行更深層高效的軟硬件對接,從而給用戶帶來更好的移動醫療體驗。
健康服務預約:O2O模式下的健康新消費生態
當今社會,亞健康問題日漸突顯,且呈現出高速增長趨勢。有數據調查顯示,中國目前的亞健康人群已經高達70%,主要以20—35歲的白領精英、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主。在此背景下,健身會所、養生館、美容、理療、SPA等傳統健康服務行業,也積極踐行互聯網加法創新生存,打破行業慣有思維,開創“網絡營銷+智能硬件+線下專業資源”三者融合的新健康消費生態模式。
據報道,2014年,百度直達號的觸角開始向體育健身領域延伸,與中體倍力合作,將云直播、360度看館、線上測體質、線上健美操、在線商城等搬到手機上,力圖打造移動端的私屬健身房——網友只需在手機端的百度搜索框中搜索“中體倍力”,就能直接進入健身業的首個直達號,完成場地參觀、入會、私教預定、線上健身等一系列計劃。
還有最早開展O2O移動健康的點妙手,也耕耘在更為細分的移動健康領域,推出了全國第一家專業理療師上門服務平臺:用戶通過官網、微信服務號預約理療師上門服務,無論在家、辦公室、公園還是酒店,都可以隨時享受到比傳統店鋪更便利、更快捷的貼心服務。
健康產品穿戴:從頭到腳的健康管理時尚
2015年,Apple Watch的市場推廣引發了行業對智能穿戴和移動健康產品的新一輪關注熱潮。
生命體征測量服、智能手環、睡眠傳感監測帶、動態心臟監控、智能血壓計、遠程無線胎兒監護儀、新生兒健康監測腕帶,還有可替代內窺鏡的微型攝像機器人、可服食電子藥丸等等,移動健康產品層出不窮。消費者使用產品進行健康監測,即可對危險及時報警,提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智能化的移動健康產品,數字化的健康分析和體驗,使移動互聯網大潮下的中國健康行業,更具時代時尚性。
資料顯示,可穿戴設備具有能解放雙手、隨時開啟、環境感知、在線聯系、方便提醒、開發平臺等特征。讓一切變得可連接,我們真正隨時、隨地處于互聯網中,甚至自己也越來越像個終端。可穿戴設備按功能可以分為提示提醒、參數檢測、運動健身、防丟防摔、便捷查詢、信息查詢等, 形式可以包括從頭到腳。
可穿戴設備可以對位置、軌跡、卡路里、飲食、運動、心率、體重、血壓等健康數值量化,從而借助于大數據、云計算,實現新的個體移動健康管理。
總之,隨著互聯網社會的不斷深化發展,健康產業和健康產品的互聯網化是一種必然性的時代趨勢,是一個大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