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麗英 卜艷紅
(山西省兒童醫院神經內科 山西 太原 030013)
癲癇是神經系統的常見病,具有遷延難愈、易反復發作的特點。目前,癲癇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其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小兒在罹患癲癇后其病情若頻繁發作可誘發行為改變、認知功能障礙等并發癥,使其生長發育受到嚴重的影響。研究發現,在對癲癇患兒進行正規治療的過程中對其進行積極的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有效控制其病情的發展[1]。為了探討對癲癇患兒進行綜合護理對其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我院將90例癲癇患兒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護理,對觀察組患兒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施行綜合護理,然后對比分析其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的改變情況,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中的90例患兒均為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癲癇患兒,其病情均經腦電圖及24h動態腦電圖檢查得到確診,均排除了發生智力障礙、精神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的可能。在這些患兒中,有男性患兒52例,女性患兒38例,其年齡為4~12歲,平均年齡為(7.16±1.37)歲,其病程為7d至5年,平均病程為(2.69±0.33)年,其平均WISC-RC評分為(75.16±2.09)分,平均SF-36評分為(104.03±4.84)分。在這些患兒中,有34例患兒處于癇性發作的狀態,有45例患兒處于癲癇持續狀態,有11例癲癇綜合征患兒。本次研究已經通過醫院倫理協會批準,本研究中的患兒家長均自愿簽署了對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數表法將這些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患兒。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護理,在其發病時對其進行口腔護理及安全防護,在平時對其進行合理的飲食干預及用藥護理,告知患兒的家長為患兒用藥的途徑及方式,囑其密切觀察患兒病情的變化情況及其在用藥后是否發生不良反應。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兒進行綜合護理,護理措施如下:
1.2.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兒及其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獲得其信任感,與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應耐心詢問患兒是否發生不適的癥狀,并對其進行對癥護理。應加強對患兒心理狀況的觀察,若發現其出現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應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
1.2.2 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應采用一對一進行病情講解的方式或集體健康講座、發放宣傳冊等方式對患兒及其家長進行健康教育,為他們講解癲癇發作的主要誘因及先兆癥狀、治療原則、處理方法,指導患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應告知患兒的家長癲癇能夠被治愈,增強其對治療方案的信心。
1.2.3 病房巡護 為了在癲癇患兒的病情突然發作時對其進行及時的救治,護理人員應進行合理的排班及定時的病房巡視,密切觀察患兒的血氣指標、瞳孔大小、精神狀態的變化情況,若發現其出現異常的癥狀應及時告知醫生進行處理。
1.2.4 癲癇發作期的護理 在患兒的病情發作時應使其取仰臥位,使其頭部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其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其呼吸通暢,防止其發生誤吸,在必要時對其進行吸氧治療。若患兒發生舌后墜,應使用取舌鉗小心地將其舌頭拉出,并將牙墊置于其上下臼齒之間,以防止其在癲癇發作前期因牙關緊閉而誤傷舌頭。在患兒的病情急性發作期間應由專人對其進行看護,移開其周圍可能對其造成損傷的銳利物品,并用布包裹其周圍桌子、柜子等的棱角部位,以防止其在發生無意識躁動時受到傷害。在患兒病情的急性發作期應禁止強行為其服藥,以免其發生嗆咳。應詳細記錄患兒開始發生抽搐的時間、抽搐持續的時間及發病形式等情況,并密切觀察其病情的進展,若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告知醫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
1.2.5 用藥指導 應向患兒及其家長詳細介紹按時為患兒服藥的重要性及其在服藥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應盡可能讓患兒養成自己服藥的習慣,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若患兒發生漏服藥物的情況,應在其下次服藥時為其增加用藥量。在患兒服藥期間應定期監測其肝腎功能、血常規的變化情況。若患兒發生輕度的不良反應應對其進行對癥處理,若其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應及時告知醫生,并遵醫囑為患兒調整用藥量或更換藥物。
1.2.6 生活護理 合理安排患兒的作息時間,使其進行充分的休息。調節患兒的飲食結構,使其遵循少吃多餐的原則,禁止其食用辛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保持患兒的病房干凈整潔,盡可能為其安排單人病房。
1.2.7 出院指導 在患兒出院時應對患兒及其家長進行以下出院指導:(1)應定期帶患兒回醫院復查,以了解其病情的變化情況,并有針對性地為其調整用藥方案。(2)在患兒出現心悸、唾液增多等癲癇發作的先兆癥狀時及時幫助其躺下或使其取靠墻坐位,以免其在病情發作時發生摔傷。(3)若患兒病情發作的時間持續10分鐘以上或出現異常的癥狀應及時送其到醫院進行治療。(4)應鼓勵患兒積極參加唱歌、跳舞等集體活動,使其融入社會生活中,以使其克服自卑的心理。
在對兩組患兒進行1個月的護理后采用韋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RC)評分法對其認知功能進行評估,采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評分法對其生活質量進行評估。WISC-RC的總分為100分,若患兒的WISC-RC評分在80分以下可判定其發生認知功能障礙,患兒的WISC-RC評分越低表示其發生認知功能障礙的程度越重。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的總分為150分,患兒的SF-36評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高。在兩組患兒出院后對其進行1年的隨訪,調查其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率。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進行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對兩組患兒進行護理前其WISC-RC的評分、SF-36的評分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進行護理前相比,在對兩組患兒進行護理后其WISC-RC的評分、SF-36的評分均明顯上升,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兒在進行護理后其WISC-RC的評分、SF-36的評分分別為(96.10±2.14)分、(139.69±7.50)分。對照組患兒在進行護理后其WISC-RC的評分、SF-36的評分分別為(87.62±3.06)分、(125.64±6.18)分。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觀察組患兒在進行護理后其WISC-RC的評分、SF-36的評分較高,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兒在接受護理前后其WISC-RC、SF-36評分的分析
在對觀察組患兒進行1年的隨訪時發現,其中有4例患兒發生認知功能障礙,占8.89%。在對對照組患兒進行1年的隨訪時發現,其中有11例患兒發生認知功能障礙,占24.44%。觀察組患兒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X2=3.92,P<0.05)。
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長、復發率高的特點。小兒在罹患癲癇后可出現復雜的臨床癥狀,使身心健康受到嚴重的影響。多項研究發現,癲癇患兒病情發作的頻率與其發生認知功能損害的程度呈正相關,其發病的頻率越高,其認知功能受損的程度就越重[2]。進行抗癲癇藥物治療是臨床上治療小兒癲癇的主要方法。臨床實踐證實,在對癲癇患兒進行藥物治療期間若其發生對治療的依從性低、出現自卑心理、對病情的認知度低等情況會嚴重影響其臨床療效。因此,在對癲癇患兒進行藥物治療的過程中必須對其進行積極的護理干預,以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及臨床療效。
在臨床上,很多癲癇患兒的家屬對癲癇缺乏正確的認識,在患兒發病時不能為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進而影響了患兒的臨床療效及預后[3]。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此病患兒家長的健康教育,告知其此病發作的先兆癥狀、在患兒病情發作時的應對措施及相關的用藥知識,并改善其焦慮等不良心理,使其積極配合臨床治療[4]。在癲癇患兒入院后應主動與其進行交流,了解并盡可能滿足其合理的需求,與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護理人員應告知患兒的家長癲癇能夠被治愈,增強其對治療方案的信心。在患兒病情發作時,應對其進行妥善的急救護理。在患兒的病情穩定時,應對其進行全面的生活護理及病房環境護理,提高其住院期間的舒適度,減少不良環境因素對其情緒產生的不良影響。護理人員應鼓勵癲癇患兒在出院后積極地參加集體活動,經常與同齡兒童進行交流和互動,以改善自卑的情緒。在患兒出院前,應囑其定期回醫院進行復查,以了解其病情的變化情況。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觀察組患兒在進行護理后其WISC-RC的評分、SF-36的評分較高,其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率較低,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徐敬文等[5]的研究結果顯示,對癲癇患兒進行積極的護理干預可顯著增加其對自身病情的認知度,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及其病情的控制率。這與本次研究的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在對癲癇患兒進行住院治療期間對其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其臨床療效,有效改善其認知功能。
[1]劉偉玲,尹娟鵡,譚玲芳等.小兒癲癇的護理現狀[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08(18):130-131.
[2]馬玉琴,馬美貞.小兒癲癇53例護理體會[J].陜西醫學雜志,2012,41(7):936-936.
[3]韋秀娟.小兒癲癇的臨床治療與護理干預措施探討[J].河北醫學,2014,15(10):1742-1744.
[4]謝慧蓉,盧燁芬.一例肝移植術后并發肌陣攣性癲癇患兒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4,21(5):440-441.
[5]徐敬文,李碧蓉,黃玉梅等.集束化護理在癲癇患兒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