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維
(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 貴州 貴陽 550014)
肝臟脂肪變性是近年來臨床上常見的肝臟實質性病變之一[1]。相關的統計資料顯示,在成年人中,約有2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臟脂肪變性。而在肥胖患者中,存在肝臟脂肪變性患者的比例更是高達57.5~74%[2]。大量的臨床研究結果已經證實,進行肝切除手術的患者肝臟脂肪變性的程度可嚴重地影響其手術的效果。為了進一步探討肝臟脂肪變性對肝切除手術相關指標及手術效果的影響,我們對2012年8月~2015年3月期間在我院進行肝切除手術的64例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2年8月~2015年3月期間在我院進行肝切除手術的64例肝癌患者。這64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以下情況:①均首次進行肝切除手術,而且在術前未接受過任何化療等治療。②Child[3]的評分均為A級。③均進行單一肝段切除手術或楔形切除3個或3個以下的肝段。我們根據這64例患者肝臟脂肪變性的程度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有32例患者。其中,對照組為發生輕度肝臟脂肪變性的患者,研究組為發生中重度肝臟脂肪變性的患者。
我們將兩組患者病灶周圍1cm左右的肝臟組織制成病理切片,并進行HE染色,然后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我們根據觀察結果對兩組患者肝臟組織發生脂肪變性的程度進行評比。患者受累肝細胞的數量若達到5%以上,則判斷其患有肝臟脂肪變性。我們根據D’Allessandro[4]的相關標準對兩組患者肝臟細胞受脂肪浸潤的程度進行分級,其中:患者肝臟細胞受累的比例若超過60%,則判斷其患有重度脂肪變性。患者肝臟細胞受累的比例若在30~60%之間,則判斷其患有中度脂肪變性。患者肝臟細胞受累的比例若低于30%,則判斷其患有輕度脂肪變性。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進行肝門阻斷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及輸血量。同時比較手術前后兩組患者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以及凝血酶原時間(PT)等指標的變化情況。
我們使用SPSS17.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用(%)表示,采用χ2檢驗,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及進行肝門阻斷的時間均明顯長于對照組的患者,其在術中的出血量與輸注紅細胞的數量均明顯多于對照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詳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持續時間、進行肝門阻斷的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輸血量的比較
在手術后,兩組患者Tbil、Dbil、ALT及AST的水平均明顯高于手術前,而且研究組患者的PT值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詳見下表2:

表2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Tbil、Dbil、ALT、AST及PT指標變化情況的比較

2.4±1.2 9.5±19.3 2.0770 0.0420 AST(U/L) PT(S)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51.4±43.8 47.3±49.7 0.3501 0.7274 446.5±609.2 692.7±1617.2 0.8058 0.4234 10.5±0.6 11.8±2.4 1.1469 0.2558
臨床上在進行肝切除手術時,常通過阻斷肝門,降低中心靜脈壓來減少患者在術中的失血量,然后再為其進行肝臟血流灌注。不過,該方法容易導致其出現炎癥反應,并使其出現肝內的活性氧增加、肝的微循環下降以及肝細胞的pH值改變等現象,進而對其肝臟造成嚴重的損傷。對于存在肝臟脂肪變性的患者來說,脂肪浸潤脂質的過氧化反應可以增加其缺血再灌注過程中線粒體氧化受損的程度,進而降低其線粒體ATP合成的速度。而肝Kupffer細胞活化以及脂肪變性肝細胞抗氧化能力下降可以使其脂肪變性肝組織較正常的肝組織更易出現缺血再灌注損傷等癥狀。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在發生肝脂肪變性的患者中,發生微囊泡脂肪變性與巨囊泡脂肪變性患者肝內及門靜脈血流的灌注量相對更低。其原因在于,患者體內的微循環血量減少可以使其肝細胞處于持續性缺氧的狀態,進而增加其發生脂肪變性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幾率。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發生中重度肝臟脂肪變性的研究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進行肝門阻斷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與輸血量均明顯多于發生輕度肝臟脂肪變性的對照組患者。在手術后,兩組患者Tbil、Dbil、ALT及AST的水平均明顯高于手術前,而且研究組患者的PT值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患者。這一研究結果說明,進行肝切除手術的肝癌患者發生肝臟脂肪變性的程度越嚴重,其手術持續的時間及術中的出血量就越大,其發生機體紊亂、各器官灌注障礙以及術后肝功能不全等并發癥的幾率就越高,其手術效果及預后也就越差。因此,臨床醫師在為肝癌患者進行肝切除手術前,應根據其具體的病情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以減少肝臟脂肪變性對其手術相關指標及手術效果的影響。
[1]李嵩,陳永標,潘凡等.肝臟脂肪變性對肝臟手術的影響[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4,20(3):190-194.
[2]馬戰勝,徐慶祥.脂肪變性肝切除術后肝再生的研究進展[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5,21(5):357-360.
[3]葉啟發,張毅,彭貴主等.脂肪變性供肝在背馱式肝移植中的應用[J].中華器官移植雜志,2012,33(4):205-207.
[4]吳曼,范竹萍.運動類型對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的影響[J].國際消化病雜志,2012,32(5):25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