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方
【關鍵詞】中學美術;創作;造型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6-0078-01
在中學美術教學中,除了模仿和基礎造型訓練之外,教師要把造型意識滲透到美術學習的各個領域,在繪畫、雕塑、設計等各種門類的創作過程中,通過教師得當的引導,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
一、用創意喚起學生創作的欲望
美術教材中不是所有內容都能吸引學生的,因此我和同事們一直在嘗試開發新的課程資源。實踐發現,以加工生活用品為題材的創作內容更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以往的教學中,在紙面上繪制圖案,作品效果單一,影響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情緒,而以瓷盤這種生活中的材料為載體讓學生來嘗試繪制圖案,學生對此就很認可。
同樣的,我們大膽嘗試,還開發了如“冰棒棍創意作業”“廢報紙創意燈籠”等充滿生活情趣的課程,降低課前準備的難度,喚起學生創作的欲望。這樣的課程內容,既符合新課程理念,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學生的美術造型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
二、營造積極的課堂創作氛圍
在依托教材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多媒體應用等創作手段,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每一節課都有樂趣,是激發學習興趣、提高造型能力的另一種重要途徑。
比如“熟悉的韻律”一課,其中的體驗環節對學生來說很有趣,但是一進入繪畫創作環節,很多學生的興趣就不能持續了,因為用組畫或連環畫的形式表現詩歌或音樂的作業要求對學生有些難度。因此我們在該課的創作方法與要求上進行了拓展,把多媒體手段引入學生的創作環節,改善了教學效果:教師把學生作品拍成電子圖片,用“iSee圖片專家”軟件進行制作,并插入匹配的音樂,再使用幻燈片延遲播放。這種結合電腦進行創作的新穎手段深受學生歡迎,大家享受著創作的樂趣,用感人的電子作品講述學生的故事,傳遞他們的心聲,學生在主動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造型能力進一步鞏固。
三、進行關心學生心理訴求的創作
中學的美術教學,課前創作材料的準備一直存在難度。如果學生的準備情況不樂觀,一些制作課只能上成欣賞課。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訴求出發去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的創作活動從“被主動”變為“真主動”。
比如“美術課堂新創意,甲魚殼上畫臉譜”一課,關鍵在材料的準備。師生一齊動手收集、清洗,陸續匯總,當甲魚殼積累到一定數量,開課時機就成熟了。課堂上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使學生既能合作探究又能共享資源,還可以保證每一個學生參與活動,需要的材料總量變少,也降低了課前準備的難度。作品制作完成后,由教師組織展示,并提出問題:“臉譜還能表現在哪些材料上?”課后,許多學生交出了畫在乒乓球、蛋殼、瓷盤等物品上的臉譜作品,拓展了創作的想象空間,豐富了造型的手段。
當然,基于學生心理趨向的課程內容不應該是固定不變的,需要隨學情的變化有所調整。教師通過豐厚教學內容,避免照本宣科、單調乏味,讓每一節課都能激起學生共鳴,學習活動不主動、造型能力停滯不前的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湖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