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軍
【關鍵詞】初中化學;動態課堂;動心感受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6-0079-01
1.讓學生動眼看。
“看”的內容包括學生課前預習課本,參考相關資料,熟悉將要學習的內容;課上看清教師的重要板書、演示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解題時認真讀題,找準關鍵字詞;課后復習筆記,鞏固所學內容。化學是一門與生產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既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師既需要在平時留心觀察身邊事物,將看到的問題帶進課堂,也需要引導學生帶著學到的化學知識來看生活。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還能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一步鞏固。
2.讓學生動耳聽。
“聽”是指學生在課上集中注意力認真聽教師講解,尤其是對疑難問題的剖析、解題思路的分析、相似問題的解析、系統知識的小結。當然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要聽教師的,還要聽同學的。合作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好、更快地達成學習目標。
3.讓學生動嘴說。
“說”是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討論,這一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學習能力。“說”不能流于形式,要付諸實踐;不能流于個體,要覆蓋全面。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學優生往往處于主宰地位,承擔了主要的職責,而學困生往往會成為“旁聽生”。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教育、提醒和鼓勵并且將組長培訓到位,從而讓小組中的每位成員都能積極參與,充分體現自身的價值。
4.讓學生動手做。
“做”主要包括做筆記、做練習和做實驗。因為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啟發學生的科學思維,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化學實驗不局限于課堂,教師還要有目的地布置學生課后開展探究性實驗,并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研究、歸納、小結,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5.讓學生動腦思考。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只有動腦思考,才真正在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設問題情境,拓寬學生視野,發散學生思維,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為引導性教學、探索性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6.讓學生動心感受。
人們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都離不開化學。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只記得化工廠和化學藥品產生的污染,殊不知化學為污染的預防和治理所做出的貢獻更大。為此,作為一名化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明白化學的價值,感受化學的美。
除了以上六個方面,有時我們還需要動鼻,如感受呼吸的過程、聞聞氨水的氣味等。比如,學習氧氣的性質時,我們只要組織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就能知道氧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想一想”高原反應,就能知道氧氣的密度與空氣的大小關系;“說一說”生活中氧氣的作用,“做一做”簡單的實驗,就知道了氧氣的助燃性和氧化性;最后“用心體會”氧氣對生命、生態、生活和生產的無可替代的作用,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熱愛自己、熱愛環境、熱愛社會。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南閘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