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004 陜西省寶雞市解放軍第三醫院
?
拉莫三嗪治療發作性運動誘發性運動障礙4例
李倉霞薛海龍蒲曉龍邊娜郭小鋒陳英歌
721004陜西省寶雞市解放軍第三醫院
【DOI】10.3969/j.issn.1007-0478.2016.01.019
發作性運動誘發性運動障礙(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是發作性運動障礙的一種,其特點為由運動誘發,表現為一側肢體或軀干的舞蹈樣動作、手足徐動癥、或姿勢性肌張力障礙,常常出現在從坐位變站位或運動速度加快時,由于該病罕見,發作間期神經系統檢查正常,易被誤診,2011年~2015年本研究用拉莫三嗪治療4例該患者,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男性,22歲,2011年 9月因發作性左下肢不自主扭動3年就診,不自主扭動主要發生在由坐位變站位時,突然左下肢扭動,不能起步行走,每次持續數秒至數十秒,有時1 d可發作數次,有時間斷10~20 d發作1次,無意識障礙,患者足月順產,無熱性驚厥史,無家族史,輔助檢查:肝腎功能、電解質均正常,甲狀腺素指標正常,頭顱MR檢查正常,24 h視頻腦電監測未發現癇樣波,診斷為PKD,給予拉莫三嗪50 mg,bid,癥狀消失,隨訪2年,未發作。
男性,24歲,2013年5月因行走中發作性左側肢體不自主舞動4年就診,自 20歲開始每于行走中步速變快或轉身時左膝屈曲、左踝內翻、站立不穩,曾發生跌倒,左上肢向外后方抽動,每次持續數秒,意識清晰,夜間無發作,發作間期運動不受影響,病初數月發作1次,未引起重視,后發作漸頻繁,每周發作2—4次,嚴重時每日發作,足月順產,無熱性驚厥史,無家族史,神經系統查體無陽性體征,輔助檢查:肝功能、甲狀腺素水平、24 h動態腦電圖監測及頭顱MR均正常,診斷為PKD,口服拉莫三嗪25 mg,bid,癥狀可完全控制,服藥1年后自覺病愈,自行停藥,癥狀再次復發,恢復用藥后癥狀可完全控制。
男性,19歲,因發作性跑步中突然左側肢體不自主舞動4年,加重6月于2015 年1月就診,每次發作持續5 s左右,間歇期無任何不適,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體征,輔助檢查:甲狀腺水平、肝腎功均正常,頭顱MR平掃及增強均未發現異常,24 h腦電監測中讓患者跑步,出現左側肢體舞動,持續時間3 s,意識清醒,腦電圖右側導聯記錄到尖波,持續2 s,給予丙戌酸鈉0.2,tid,觀察2周仍有發作,隨后調整為拉莫三嗪25 mg,bid,3 d后未再發作,隨訪半年無發作。
男性,19歲,因發作性右側肢體不自主舞動6年于2014年6月就診,發作主要在坐位變站位、行走或跑步加速時易發,右下肢上抬、膝關節屈曲,右足內翻,有時跌倒,有時伴右面部肌肉抽動,不能言語,每次持續數秒,病初數月發作1次,漸頻繁,曾到多家醫院多次行頭MR及腦電圖監測未發現異常,到就診前1月每日發作10余次,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體征,輔助檢查:肝腎功電解質均正常,隨即給予拉莫三嗪25 mg,bid治療,2周后發作明顯減少,1周發作1-2次,2月后未再發作,繼續服藥。
2討論
根據Bruno等2004年提出的原發性PKD的診斷標準:(1)發作由運動觸發;(2)發作持續時間短,不超過1 min;(3)發作時意識清楚,無疼痛感覺;(4)神經系統檢查正常,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5)抗癲癇藥有效;(6)無家族史者,多在1-20歲發病,若有家族史,發病年齡范圍可放寬。本研究4例均符合原發性PKD的診斷。目前研究發現PKD的致病基因位于16p11,2’,由4個外顯子組成,基因產物為一種編碼340個氨基酸的富含有脯氨酸跨膜蛋白。對于散發性PKD的致病機制目前有不同的學說,即(1)癲癇學說:PKD的臨床表現與癲癇都有短暫性、刻板性、發作性的特征,且抗癲癇藥物治療效果良好,讓大家認為兩者有共同的發病機制;黃遠桂等在41例患者中發現11例存在自發癲癇樣放電,在5例發作期患者中有2例存在癲癇樣放電;(2)基底神經節病變學說:Joo等通過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檢測發現PKD患者雙側尾狀核灌注量較對照組明顯減低,提示病變區可能在大腦尾狀核;(3)離子通道學說:有學者認為小劑量卡馬西平/托吡酯在PKD患者中的良好效果提示PKD可能為離子通道病,因卡馬西平與托吡酯均有離子通道阻斷作用,但上述學說均未完全得到公認。
拉莫三嗪被用來治療家族性運動誘發性運動障礙,那么在散發性PKD患者的作用如何呢?本研究用拉莫三嗪治療4例散發性PKD患者,均獲得良好效果。拉莫三嗪是一種封閉電壓應用依從性的鈉離子高通道阻滯劑。在培養的神經細胞中它產生一種應用和電壓依從性阻滯持續的反復放電,同時抑制病理性谷氨酸釋放(這種氨基酸對癲癇發作的形成起著關鍵性作用),也抑制谷氨酸誘發的動作電位的爆發。本組病例均為青年男性,處于學習和社會活動的活躍期,選用拉莫三嗪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普遍認為新型抗癲癇藥對認知功能的影響較小,其他副作用也相對較少。本組病例數偏少,今后應擴大病例數,評價治療效果、觀察不良反應。
(2015-07-06收稿)
【中圖分類號】R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478(2016)01-00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