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正華
自2014年12月25日開通的中華慈善總會網上捐助平臺,成為愛心群眾表達“善美良愿”的愛心匯集地,短短的10個月時間,眾多的愛心人士在網上編織了溫馨的文字鏡頭,全景式地展現了以慈善為主題的濃濃愛心。“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是網民“滕飛級翔”在慈善一元捐欄目中的愛心留言。從2014年12月25日至2015年10月3日,有2880位網友在網上捐款。2880人對13億人口的中國,僅是滄海一粟,但2880人的慈善境界卻代表了慈善對全社會的感召力和號召力。筆者從事慈善事業10余年,感受到助學、助老、扶危濟困力量的偉大。這種力量之所以偉大,是因為這是溫暖人心、改變命運的捐贈者在心底深處發出的同情和仁慈的美德,它上善若水,川流不息,奉獻不停,顯現了慈善在現代公民公共生活中的主體地位。
慈善不同于捐贈。盡管我們敬佩美國的比爾·蓋茨和巴菲特這樣的慈善家,也記住了卡內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的豪言,然而,我更深深地知道,千千萬萬普通人的點滴善舉也同樣舉足輕重。一位“匿名”網民捐出10元錢后留言:“慈善是心,不是錢。”,是對“內心愛和善”的呼喚。以“middeyo”為代表的278位網民在天津港發生爆炸后,捐款8000元,留言寫道:“犧牲的消防隊員都是英雄,是共和國的勇士。”“愿死者安息,追責到底,以告慰英雄亡靈。”網民“愛心人士”代表他國外的同學捐891元后留言:“助天津爆炸事故遇難者,愿世上不再有天災人禍。”網民張俊杰捐100元后留言:“希望減輕他們親人的痛苦”。這充分體現了在突發災難時廣大人民的愛心與真情。而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上百萬善款與物資涌向了天津慈善協會和有關接收單位。
人類的關愛和慈善之舉不只在災難和危急時才顯現,當社會還有眾多的孤兒因各種原因無法生活時,中華慈善總會在網上公布了“慈愛孤兒工程”,得到了最熱烈的贊美。2880名網名中有451人自愿發捐助,大到5000元,小到1元錢,網名“愛心人士”留言:“愿天下孤兒不孤,永遠在祖國大愛的陽光下,健康快樂成長。”“匿名”補充:“如果每一個人都能盡微薄之力來幫助別人,這個世界真的會變得更加美好。”慈愛孤兒工程之所以能得近四分之一網民的支持,不單出于做好事的動機,而且是個人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體現。而現實生活中,慈愛孤兒工程獲得了全社會的支持與關愛,生活中孤兒無人關懷的已極少見,這就是正能量。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慈善思想源遠流長,人類好的原始情感和道德規范為現代慈善理念奠定了基礎,正如網民小兵所寫:“人在慈善中行走,感受的是富饒和安寧。”“慈善滋潤著每一個人的心田”“直掛云帆濟滄海”“人正則立,氣正則興,品正則勝”“慈善路上有你、我、他”,這些發人深思的留言體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更是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程度的寫真與標識。
在2880名網民的捐款留言中,331人高度認同“慈善文化進校園”對于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一位“匿名”留言:“愿愛心一束,點亮萬千孩子,希望之光,溫暖大千世界。”“安安心心”在捐出10元后寫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點愛心,積小成多,有愛心,有擔當,有智慧。”更多的網民留言“《慈善讀本》是知識的海洋,希望孩子們通過閱讀,從小就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傳頌中華民族的道德禮儀”“慈善滋潤著每一個人的心田,孩子是民族的希望與未來”“愿孩子們從小就懂得愛!大愛”。網民“lbnly”在捐出100元寫道:“希望慈善文化和慈善讀本進入越來越多的校園里,讓更多的人了解慈善,在心里種下慈善的種子并發芽開花。”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開展以來,全國成千上萬所學校,上千萬名師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展了眾多令人難忘的愛心教育、感恩教育,并逐步把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在2880位網民中,有216位網友支持慈善一元捐活動。“愛人人士”留言:“如果10萬人,每人每天捐1元錢,那真可做不少善事呢!”“愛心一小步,成長一大步。”“愿細流匯大海,聚沙成高塔。”網民“上尚品”留言“涓涓之流匯于川,滔滔之水歸大海”“個人的能力很渺小,希望每一個人都奉獻自己的愛心”。
在2880位網民中,有401位網友十分關注尼泊爾、西藏的地震災情。“匿名”捐出200元留言“尼泊爾群眾,我的心與你同在”“人不能到現場救援,僅以善款略盡微薄之力”。網民“sdnzez”在捐出100元后留言:“愛心的捐款,真誠的救助,愿我們的點滴付出,凝聚成愛心的彩虹,讓暗淡的生命重新煥發出燦爛的光芒。”“衷心祝愿尼泊爾和西藏地震災區人民順利渡過難關,早日重建家園。”這些留言感人至深,充分反映出人道主義與國際主義精神的和諧統一,體現了慈善無國界。如此多網民關注,而我國政府也在第一時間向尼泊爾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派出軍隊,搶修道路,救助難民,無償提供重建資金。
中華慈善總會的捐贈和留言不會截止,相信以后會不斷增加認捐的人數和金額,網民“新脈絡(樊新立)”擔心善款的去向,善意地提醒慈善機構“不要嘴說,看行動。”“匿名”人士每次捐款后,都要寫下“請善用善款”。還有一位“安安心心”留言:“我想知道的所捐贈款項的具體使用明細,如資助個人,用于基金會開支等。”網民愛心善意讓我感動,他們不但做善事,更關心慈善資金的去向。這是我國慈善事業邁向制度化、透明化的關鍵一步。
看完2880位網名的留言,不禁使筆者動容:慈善事業是崇高的事業,同時也是大眾的事業,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動力來自于慈善文化的感召力。隨著慈善這項事業自身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的不斷發掘、發揚和傳播,隨著更多的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大眾在參與慈善事業的活動中,深切體會到慈善文化對自身、對社會的巨大感召力和影響力時,我國的慈善事業必將得到更大的發展。
中華慈善總會開設慈善公益官方網站,必將繼續在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心中播種愛心的“種子”,起到灌輸仁愛理念,培育向善心靈、樹立關懷意識、公益意識和責任意識的作用。這是一種利在當下,功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給人類社會帶來強大沖擊和震蕩的背景下,中華慈善總會官方網站適時順勢提供了捐贈平臺,對于宣傳慈善理念,提高公眾慈善意識,不失為未雨綢繆的遠見之舉。
人類是一個需要彼此扶持和關懷的群體社會。慈善在本質上就是個人動用自己的力量和合法財產來實現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愿望。只有當慈善成為我們大家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才會變得更加美好;只有當我們為他人奉獻一份愛心和力量時,我們才會真正感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體會到這個世界的無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