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鏡生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個人層面的價值取向。中國,我們的祖國正在和平崛起,正在逐漸成長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這是中國的實力。我們的祖國正在逐漸建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這是中國的實力。我們的國民正在逐漸加強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人格修養,彰顯我國的國民素質。這也是中國的實力。我們有愈來愈強大的實力,何懼妄圖獨霸全球的國家!何懼正在復辟軍國主義,以圖再度奴役中國人民的國家!
首先,談談愛國價值取向。
愛國,是我國人民對哺育和教化自己成長的家鄉、民族和祖國的深厚感情,是對祖國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熟稔、熱愛、尊重和自豪,是當代祖國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是對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實踐,而形成的一種忠于和維護祖國利益和主權的理念,以及一旦外敵入侵或民族分裂主義者發動動亂時,會有奮不顧身、匹夫有責、生死以之的浩然之個多元分歧的社會,依靠什么來凝聚?除了傳統文化,延綿五千年的優秀文化的力量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弘愿,還能靠什么!能把我們凝聚起來的是政治、文化經歷的一致,擁有共同的民族歷史和文化,有共同的回憶、集體的榮辱悲歡。
提起愛國,我們腦海里會涌現出祖先留下的可歌可泣的名言,諸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明·顧炎武《日知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憂國如家”(《漢書》)、“以天下為己任”(《南史·孔休源傳》)、“以天下為心”(晉·孫盛《魏氏春秋》)、 “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茍利社稷,死生以之”(《左傳》)、“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晏子春秋》)、“先國后己”(《左傳》)、“謀國家不貳”(《左傳》)、“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左傳》)、“臨患不忘國”(《左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氣。因此可以說,在中國,愛國是一種歸屬和認同意識,是一種同祖國命運休戚與共的深情,是一種世代相傳的對祖國和同胞的依戀和責任。愛國也是一種憲法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中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圣職責。”
愛國,我們要知道“我們是誰”。在中國,一起書懷》)。這些話代表了中華愛國精神的血脈,一代一代地融入我們中華子孫的心里。
我們黨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決定》肯定了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強國”戰略中的基礎性地位。
我們的祖先是怎樣描繪我們的中國呢?《戰國策》講:“中國者,聰明睿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圣賢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這就是說,古代中國是文明開化的家園,是詩書教化的精神國家,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這里我們只能概括地講一講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薪火相傳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它們是:歸宗炎黃、溯源華夏的敬祖精神,獨立自主、維護統一的主權神圣精神,協和萬邦、睦鄰友好的和平友善精神,自強不息、自尊自信的奮斗開拓精神,多難興邦、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精神,居安思危、不圖安逸的憂患發憤精神,崇真求實、經世致用的求真實用精神,天下為公、公而忘私的獻身精神,整體思維、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克己奉公、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尊老敬賢、重友仁義的倫理精神,虛懷若谷、博采眾長的取經精神,與時俱進、日新月異的創新精神,和而不同、剛柔相濟的包容精神,百折不撓、面向未來的樂觀精神,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互助精神,立己達人、明道濟世的憫愛精神,舍己為人、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的君子精神等等。
在我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有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等。當今,我們黨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圖。復興,唯有曾經有光照日月的文明的民族,如中國,有信心提出復興目標;唯有經歷過繁榮昌盛,而且遭遇過苦難但卻堅韌不拔的民族,如中國,有巨大力量提出復興宏圖。當今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候更有條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面對我們的民族精神,面對我們祖國的民族復興之夢,油然生起感恩心和尊嚴感。我們會愛鄉愛國,戀土歸根,報效桑梓。
我們祖國有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優良的圣賢教育,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斷了一百多年,我們在一定程度上疏離了真正建構我們民族精神和解決現實精神文明建設問題的一種有效資源。不少人喪失對本土文化的信心,于是崇尚歐美文化,并且不以糟蹋中華老祖宗為恥。這在世界其他國家幾乎是罕見的。其實,二十世紀初葉,留洋歸來的一些知識精英大力宣傳的西方“民主”和“科學”已與“啟蒙時期”提倡的“民主”和“科學”的內涵相去甚遠。西方的“民主”和“科學”已開始異化。“民主”變成了“金錢政治”,“科學”正淪為“資本”和“權力”的婢女,成為牟取“利潤最大化”的工具和制造高級殺人武器,進行擴張的手段。中國一些知識精英引進的不過是病態的西方文化。當今,西方文化的病態更是越來越嚴重了。美國人宣揚,要相信物質無限進步的線性發展過程,強調在“民主”治理的社會里,個人不受束縛地積累財富是最高夢想。我國有些人受“美國夢”的誘惑,精神上迷茫,信仰上缺失。
今天,我們要重視弘揚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但也要重視消除負面因素。《禮記》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要把愛國的教育、做人的教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中國近代學者講“學亡則亡國,國亡則亡族”。中國有良知的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要把愛國教育和做人教育作為己任,以身作則,真學愛國、真學做人,帶領國民真學愛國、真學做人,增強民族復興的自信心,增強民族文化復興的自信心。讓我們記住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日: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其次,談談敬業價值取向。
愛國跟敬業是休戚相關的。真正愛國者都會是敬業的。明代的民族英雄史可法曾在外戍邊,帶兵在外守夜,同士兵一樣,背靠背坐著休息。
什么叫敬業?朱熹講:“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樂群者,樂于取益以輔其仁也。”“敬”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具有重要價值。“敬”不僅體現在對人、對事業的恭敬,還是一個人的精神意志,是人的人性尊嚴。“敬業”是對職守的忠誠,知恩報恩和敬畏生命,并以服務社會、利益社會為目標。我們的老祖宗講“禮”。“禮”是做人的行為規范,其核心是恭敬。內有恭敬,形之于外為禮。所以無敬不成禮,無敬不成業。“敬業”就是恭敬奉事,敬慎處事。荀子講“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孔子講“道(治理)千乘(兵車)之國,敬事而信”,佛語“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敬業者應具備哪些品質呢?它們是德才兼備、誠信、責任心、謙讓、知恥、勤儉、忍耐等。敬業是對一切人的要求,無論是領導人,抑或是平民百姓,敬業是心中有做人的尺度。第一是德才兼備。司馬光在《才德論》中講亡國敗家的例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在現實生活中,對我們危害最大、最多的東西,都特別有誘惑力。德才兼備,德在前,才在后。有才華而無德行,往往容易受到外界誘惑,犯罪的水平也高,最終為自己的“才”所害。做事,乃至創新一定要建立在德行的基礎上,才能應是為德行所用。因此,修身對領導人、對平民百姓都一樣重要。《大學》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朱熹講:“誠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齊家、治國,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當學問。”古代的《史記》《漢書》《后漢書》《資治通鑒》都是鑒古知今的經驗智慧。《資治通鑒》是專門寫給皇帝看的,《群書治要》是專門為唐太宗李世民編的。第二,敬業包括誠信,兩者不能分開。學“敬”從哪里學起?從“不自欺、不欺人”開始。倘若還自欺欺人,你所做的,全是假的。學“敬”就是盡我們的本分。把職責做到盡善盡美,這是盡份。“敬業”的重要性在于,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勞動者面對勞動對象、勞動工具,是在一種什么樣的精神狀態下工作是至關重要的。人們注意了勞動者的科技知識含量(即“才”),但必須把勞動者的人文狀態納入分析。勞動者對職責的忠誠程度有時不亞于其知識含量的作用。第三,責任心,包括工作態度的嚴謹。工作不管難易,不管大小,都要勤勤懇懇、老老實實去做,對工作要有敬畏之心,從而常常檢點自己的心行。媒體曾報道,美國一次太空活動耗資數十億美元,結果未登陸月球,臨時折回,原因是缺了一顆價值幾十美元的電池。一個小疏忽,誤了登月大事。第四,謙讓。要虛懷若谷,善于納諫,聽取“逆耳之言”。正己,可以化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工作出了問題,首先反省自己,不可諉過于他人。第五,知恥。管仲講“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國之四維意即治國要領)。孟子講“不可以無恥”“恥之于人大矣”。無恥是一切悖禮、犯罪行為的根源。知恥是衡量是非、忠奸、曲直的一個標尺,也是鼓勵人們挺身而立的力量。在傳統文化中,勤儉、正直、謙虛、忠節、義烈、讓功、拒賄等都屬于“明恥”;奢侈、邪佞、專恣、妒賢、徇私、貪污、狎昵、辱命都被斥為無恥。《中庸》講“知恥近乎勇”。必須有勇氣,才能知恥。第六,勤儉。敬業的人肯定不浪費公家的資源,也不會浪費自己的資源。《朱子家訓》講“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孔子講“與其奢也,寧儉”,“儉,德之共也”。有德行的人都是廉潔、節儉的,造罪的人往往都奢侈。“儉以寡欲”,欲望多了,就會變成欲望的奴隸。無欲則剛,很正直,為公、為眾,毫無畏懼。司馬光講“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平民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居官必賄”,“故曰:侈,惡之大也。”第七,忍耐。越是工作重要,時間緊迫,困難多,倘若沒有耐心,往往會“功虧一簣”。古圣賢教導我們處事的原則,所謂“處忙時更當以閑”。遇急難時,尤其要平靜,沉住氣。若急躁,一定出亂子。不忙時,多做防范,多做檢點。有事的時候,要有耐心,要有定慧。中國人跟西方人不同,西方人敬業講究爭“榮譽”,為追求榮譽而敬業。不過,為了爭榮譽,就有高下之心,就生不平。儒家講禮,禮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做人的一個原則是念念為大家,決定不只為自己。只為自己,決定免不了過失。在一個單位里,職務上有分別,但人格上平等,人與人之間平等。佛家的《華嚴經》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等級。政府一個局有局長、處長、干事,這是“行布”,職務不妨礙平等,平等不妨礙職務。這樣的政府必然祥和,互相尊重、敬愛、合作。
媒體推舉“最美媽媽”“最美爸爸”“最美婆婆”“最美教師”“最美鄉村教師”“最美鄉村醫生”等,他們是社會不同領域的敬業模范,在社會上起了示范、引導作用。
再其次,談談誠信價值取向。
“誠信”,意為誠實守信。《說文解字》卷三講:“信,誠也;誠,信也。”誠和信兩個字都有誠實不欺之義,可以互訓。我國自古以來,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系都用“誠信”來維系。中國傳統經典中有著關于誠信道德的豐富的歷史資源。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講“信”、講“誠”比較多。這里分開來談,了解它們各自的內涵,可以加深對“誠信”的理解。先談“信”。厚德載物、恪守信用是中華民族五千年道德文明的精華。孔子在《論語》中曾38次提到“信”,比如“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民無信不立”“謹而信”“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等等。又比如《左傳》講“信,國之寶也”。《呂氏春秋》講“信而又信,誰人不親”。五代·南唐-譚峭《化書-卷四》講“信者,成萬物之道也”。唐-司馬承禎《坐忘論》講“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則道可長,蒂固則德可茂”。唐·王士元《亢倉子》講“信全則天下安,信失則天下危”。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講“信,國之寶也,民之所憑也”。“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信”放在最后,卻貫穿于仁義禮智之中,貫穿于多層面的人際關系中。“常”是常理,“棄常則妖興”。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信”對做人的重要性,重于生死。可見“信用”是多么重要的道德原則。道德的精神是“不惑”,如康德所說, “即使世上無一人有德行,德行的道理——道德仍然有效”。
“誠”有兩個層次的內涵:一為做人的層面,二為“天人合一”層面,即感悟宇宙真相的層面。在做人的層面上,我們老祖宗的教誨很多,比如《大學》講“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漢·荀悅《申鑒》講“誠其心,正其志,實其事,定其分”。《后漢書·馬援傳》講“開心見誠,無所隱伏”。宋·朱熹《朱子語類》講“誠者,合內外之道,便是表里如一”。朱熹《四書集注》講“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宋·蘇軾《謝中書舍人啟》講“誠國是之先定,雖民散而可收”。宋·李邦獻《省心雜言》講“誠無悔,恕無怨,和無仇,忍無辱”。歷代圣賢的教誨都是強調人人自我修養要達到誠信的人格完善境界。在“天人合一”層面上,《中庸》講“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誠者”意為真誠,具有天道與人道合一的本體意義;“誠之者”意為努力做到真誠,是做人的根本原則),“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唯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移風易俗)。《中庸》又講“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由于真誠而明心見性,感悟宇宙人生真相,這稱之為“性”;由明心見性,達到真誠,這稱之為“教”;真誠就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能達到真誠)。《中庸》又講“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真誠,是自己成就自己,而道呢,是自己引導自己。真誠貫穿著萬物的始終,沒有真誠就沒有萬物。故而君子以真誠為尊貴。真誠不單單是自己成就自己,且能成就萬物。成就自己,這是仁;成就萬物,這叫智。真誠彰顯本性,合于天地之道,故而任何時候都合宜)。這是講“至誠”這一精神實體起著化生萬物的作用。這一觀點已得到現代科學的證明。前沿科學之一“量子力學”,研究微觀世界,研究物質的源起。科學家研究基本粒子,告訴我們物質是怎樣生起的。物質是念頭(念頭是精神)累積連續的現象變成物質。量子力學的科研成就早已榮獲諾貝爾獎。《中庸》關于這方面的論述還有不少。限于篇幅,不能多引。《中庸》是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中的理論篇。“天人合一”是道家學說的最高理論部分。感悟到“天人合一”,感悟到“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整個宇宙跟我們是一體,從而生發出仁愛、博愛、大慈大悲。這是中華傳統的慈善理念,也是我們學習和踐履中國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基石。
怎樣做到“至誠”呢?《大學》講“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智)。致知在格物”。關鍵是“格物”,格除物欲,以大眾利益為重。格除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癡慢,障礙就沒有了。曾國藩講“一念不生謂之誠”。你還有一個妄念,你就不誠。誠到極處,極細微的妄念都斷了,那叫“至誠”。“至誠”能通達“自性”。自性是純凈純善,宇宙也是純凈純善。證入自性,也就證入宇宙之理,宇宙之道。
中國經典上關于“誠信”的教誨是誕生于古代的鄉土社會。誠信是一種個人的道德修養,而且超越經濟生活領域,成為衡量一切社會交往的價值標準。周朝早已出現私有制,并伴隨經濟生活中的借貸關系而出現制度化的社會信用,但它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信用制度。在西方,人們把社會關系看作公民之間的契約關系。這種契約關系靠法律來維持。市場經濟國家的信用是基于利益。所以美國的開國元老之一的富蘭克林有一句名言是“信用就是金錢”。信用是跟功利目的緊密相連。法律和執法嚴厲迫使西方人在商場不敢不守法,不敢作偽證。但這只是“信用”,但不一定“誠”。中國人的信用源于“誠”,真誠、誠實。誠信是源于修身,源于堅定的信念。我們看美國,法律愈來愈多,信用提升了嗎?犯罪減少了嗎?這告誡我們中國人,中國在健全社會信用法律體系和市場經濟規則體系的同時,必須教育國人以道義為最高原則,而不能以功利、贏利為最高原則。我們中國一百多年以來,優秀傳統文化遭到浩劫,后遺癥嚴重。2011年全國企業文化年會上引用商業部提供的數據,中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六千億元,觸目驚心。社會和諧要靠法律,信用要靠法律,但與此同時更要靠道德修養,喚起人們內在的天德良知。
再其次,談談友善價值取向。
“友善”是待人接物的行為規范。我們中華民族特別重視歷史經驗,鑒古知來,教導我們“德不孤,必有鄰”,敬德尊禮,才能和睦相處。友善,孟子講“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又講“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講“君子尊賢而容眾”“君子學道則愛人”“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莊重而不爭,合群而不結黨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泰而不驕”等等,孔孟的這些話都是對“友善”的最好注解。
在現實生活中,“友善”價值取向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中:在家庭,有長輩與小輩的關系,平輩的關系;在學校,有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在政府機關和職場,有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有同事關系;在社會上,有朋友關系和生意場上的伙伴關系等等。“友善”是屬于“禮”,是待人接物的行為規范。《德育古鑒》講“不知禮,無以立。禮之體,敬為主。禮之用,和為貴”。禮跟法不同。《史記》講“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犯了什么法,判什么刑,法律規定得清楚。“禮”,現在社會上沒有具體規定,從小沒有“禮”的教育,不懂做人和待人接物的規矩,長大了,自然不尊重法律,不重視學法、守法。談“友善”,可以擬分兩類。第一類,有些規矩是不論領導人、家長、教師、老板,抑或被領導人、兒女、學生、雇員都要懂得的;第二類,有些規矩側重于領導人、教師、家長、老板,有些規矩側重于被領導人、兒女、學生、雇員。第一類是統一要求,“友善”要從“恭敬”做起。“恭敬心,禮也。”一般說來,誠懇的人、有愛心的人會有恭敬心,有恭敬心就會尊重他人,容易共事。管子教人“喜氣迎人”,佛陀教人“笑面迎人”、“生平等心,呈喜悅相”,這是恭敬心的流露。佛寺第一個建筑是天王殿,當中供奉彌勒菩薩。他以歡喜心對待一切眾生,教他們修心,心量拓寬,能包容、寬恕。有恭敬心就容易心靈溝通。漢-李陵《答蘇武書》講“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人與人之間容易相互猜疑,而猜疑多半起于自己的成見。倘若我們不計較,一旦交流溝通,誤解就解除了。《論語》講“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這說的是交流溝通要注意時機。《論語》又講“君子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交流溝通要以相互信任為基礎。交流溝通時要遵循《弟子規》的勸告:“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要揚善隱惡。“揚善于公堂,規過于私室。”指出對方的過失,不要有第三者在場。與人相處,多記住他人的好處。晉-陳壽《三國志》講“記人之善,忘人之過”。《說苑》里曾子談孔夫子與人相處的風范:“夫子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在與人交往時,發現他人有困難,要救人急難。“惠不在大,在乎當厄。”必要時給予資助,“朋友共財,更要相讓”“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有人幫助他人時,我們也要成人之美。即使我們能力不足,心里也要“隨喜”。
對于父母、教師、領導人、老板來說,古賢教導我們,我們各自都有三種角色使命:像父母一樣,關懷大家;像老師一樣,指導大家;像領導一樣,給大家指明正路。要身教勝于言教,自己以身作則,“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古賢說:“身教者從,言教者訟。”(身教,大家會聽從;言教,而不能以身作則,則會爭訟)對于小輩、學生、下屬、雇員而言,更多的是要自強不息。《禮記-學記》講“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自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弟子規》講“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讀書志在圣賢。”對于朋友、伙伴來說,要講信譽,守信用。《論語》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有格言說,“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與朋友論學,須謙和寬厚”。這樣如《周易-乾》說的,能“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尋找)”。
踐履好“友善”不是易事。曹雪芹《紅樓夢》講“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句哲理頗深的話。因此要學《易經》講的“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君子要多記取前賢言行,用來蓄積美好的品德)。其實,我們大家都要服膺宋代思想家張載的話:“為往圣繼絕學”。
現在我們學“友善”,重要的是要識大體,顧大局。什么是大體?社會安定是大體,家庭、學校、政府機關、企業等的和諧是大體,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大體。更高層次的大體是真正感悟、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揭示的“宇宙萬物與我是一體,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一真相,從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愛宇宙萬物,宇宙萬物愛我。這是中華傳統的慈善理念,也是生態文明的理念。這樣,我們學習和踐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時,就會激情滿懷,動力霈然,自私之心得以凈化,淪喪的道德得以重整,失落的良知得以回歸。在我們遼闊的心靈原野上,總會有白云霞光,總會有花草鳴蝶,生命更加晶瑩璀璨。讓我們迎著朝陽,懷著希望,感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脈搏跳動,加速我們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