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眉江,尹思源
瀘州醫學院(四川瀘州 646000)
?
頑固性高血壓之中西醫研究進展
帥眉江,尹思源
瀘州醫學院(四川瀘州 646000)
摘要:頑固性高血壓(RH)因其高發病率、高致殘率等特點,臨床上越來越重視。本研究從現代醫學和中醫學兩個不同角度出發,以RH的定義、病因以及治療方法為切入點進行綜述,通過現代醫學和中醫學對RH療效的總結回顧,以期為中西醫結合治療頑固性高血壓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頑固性高血壓;眩暈;中西醫結合;聯合治療;眩暈
頑固性高血壓(RH)亦稱難治性高血壓,是一種臨床上常見心血管疾病。目前現代醫學對RH的病因和治療研究,通過正確使用利尿劑、優化聯合用藥等多種方式,已經取得一定成果和臨床療效,但由于RH病理機制十分復雜,單一治療方法往往很難奏效,臨床上仍然面臨著降壓難、靶器官損害嚴重等難題。隨著中醫藥的發展,中醫藥在降壓、改善臨床癥狀及防止靶器官損害等方面逐漸顯現出自身的優勢。因此,在RH治療時應考慮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本研究從現代醫學和中醫學兩個角度出發,對RH的病因及治療等方面進行綜述。
1現代醫學對RH研究進展
1.1RH定義及流行病學2003年美國聯合國家委員會將RH定義為:經使用包括利尿劑在內的、足量且合理的3 種或以上抗高血壓藥物治療,血壓仍未能控制在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目標值,對于患有糖尿病或腎臟疾病者未能降至130/80mmHg以下目標值,應診斷為RH,或稱RH病[1]。考慮到RH的重要性日益增加,2008 年美國心臟學會對RH補充定義為用3 種不同作用機制的降壓藥物,血壓仍在目標水平之上,或至少需要聯合4 種或以上降壓藥物才能使血壓達標者[2],亦可診斷為RH。盡管RH有標準化的定義,但對于其發病率和流行率仍很難準確計算。美國健康與營養協會調查結果表明,在患有高血壓的成年人中,RH病人占8.9%[3]。Ma等[4]通過在中國大陸148個城市中收集54 590例成年高血壓病人,并對所有高血壓病人進行治療。治療結果表明,中國RH與肥胖、較高血壓和代謝綜合征相關,中國RH的發生率為1.9%,盡管發病率低于之前報道,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RH的發病人群更趨于年輕化。
1.2RH的病因及危害性
1.2.1RH的病因RH病因復雜,在診斷為RH之前首先要排除假性RH,造成假性RH的主要原因包括血壓測量方式不當,“白大衣高血壓”等;而導致RH的幾個常見原因如下:①遺傳因素,相關研究表明頑固性高血壓病人有一定的家族患病史,因此有學者推測RH可能與遺傳有關。不過到目前為止,對于這方面的研究仍有待進一步深入。②不良生活習慣,如過量飲酒、大量吸煙、高鹽攝入導致容量負荷增加、過度焦慮,慢性疼痛等。③病人依從性差,病人因藥物耐受性不好、藥物不良反應及藥物種類多等原因,導致不按醫囑正確服藥。醫學上可用毒理學血清分析的方法來評估病人的依從性[5]。④其他藥物作用,因服用非降壓藥物而干擾降壓藥物的療效,如非甾體類抗炎藥、腎上腺類固醇類、擬交感神經藥物、口服避孕藥、促紅細胞生成素以及中藥甘草、麻黃等。在以上因素排除后,應積極排查繼發性高血壓的可能性:RH中主要的繼發性高血壓種類包括:①腎實質性高血壓;②腎血管性高血壓;③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④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⑤嗜鉻細胞瘤。
1.2.2RH的危害性Daugherty等[3]通過回顧性隊列研究結果發現,RH病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因此為了改善這類人群的預后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Munstner等[6]分析了基于14 684 位降壓降脂治療預防心力病發作試驗參與者的數據,以確定RH與冠心病、中風、心臟衰竭、外周動脈疾病以及終末期腎臟疾病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RH增加了心腦血管疾病和終末期腎臟疾病的風險。
1.3RH的治療
1.3.1糾正不良生活習慣①控制體重:肥胖者應該積極減輕體重[控制體重指數(BMI)<24 kg/m2];②限制飲酒:限制酒精的攝入(男性酒精攝入量不應超過20 g/d,女性不應超過15 g/d);③戒煙;④限制鈉鹽攝入。Pimenta等[7]進行的隨機對照試驗表明,限制鈉鹽的攝入能分別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22.7 mmHg、9.15 mmHg,建議食鹽量<6 g/d;⑤合理膳食,均衡營養,高纖維,低脂飲食;⑥規律的有氧運動[8];⑦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理平衡。
1.3.2藥物治療盡管有很多可供選擇的降壓藥物,但如何有效地選擇降壓藥物以及降壓藥物如何使用,仍然是RH治療的難題。對于RH病人而言,需要聯合應用不同機制的多種藥物以達到血壓目標值。此外,藥物治療還應根據個體差異和耐受性,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降壓藥物,以達到最佳的降壓效果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對腎素活性高以及交感神經興奮性亢進的病人,治療的選擇上應以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阻斷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抗素抗劑(ARB)]和β受體阻滯劑為主;對醛固酮增多癥病人來說,除上述藥物之外應加用螺內酯;對容量增高及循環RAS低下病人,則以鈣拮抗劑和利尿劑治療為主;而對于攝鹽量大的病人,在嚴格限制鹽攝入量的同時適當增加噻嗪類利尿劑的用量;針對肥胖病人的治療,應增大RAS阻斷劑的劑量[9];以收縮壓升高為主或老年病人應增加鈣拮抗劑的用量。
一項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10],ACEI和ARB是RH臨床治療中最常用的藥物,占96.2%,其次為利尿劑,占93.2%,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和β受體阻滯劑分別占83.6%和80.0%;最常用的藥物組合為RAS阻斷劑(ACEI或ARB)+CCB+利尿劑。通過三藥聯合方案治療,血壓仍不能達標時應加用螺內酯(25~50)mg/d (用藥前需評估腎功能和潛在高血鉀風險)[11]、β受體阻滯劑、α-β受體阻滯劑或α受體阻滯劑。血壓仍不能控制在靶目標水平時,還可聯合使用可樂定、甲基多巴等中樞神經抑制藥物以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
1.3.3非藥物治療近年來,介入性治療發展日趨成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腎動脈交感神經射頻消融術(renal denervation,RDN)作為介入性治療中一種新的治療方法,在治療RH方面有著極大的優越性,有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2007年Krum等[12]在臨床上嘗試了應用RDN治療RH,研究結果表明對RH病人行RDN,能持續的降壓,同時未產生明顯的并發癥。該研究引發了醫學界對RDN技術的深入探討,此后大量研究人員展開了相關的臨床試驗。在第三期腎動脈射頻消融全球實驗項目中,采用了隨機、對照、雙盲的方法,結果發現RDN與假手術組相比,全因死亡、終末期腎臟疾病、栓塞事件及腎動脈或血管并發癥等主要安全終點事件發生率無差異;在降壓水平上兩組比較亦無差異[13]。盡管此次試驗中RDN在治療上未達到有效性終點,但并不意味著RDN的終結,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來檢測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此外,頸動脈竇壓力反射激活法、持續性正壓通氣、深部腦刺激、減慢呼吸治療等都能對治療RH起到一定的作用。
2RH之中醫研究進展
雖然現代醫學在RH的研究和治療方面已經取得一定進展,但是治療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突出表現為兩點:對血壓的控制效果不佳,對靶器官的損害嚴重。本研究結合現代醫學治療中存在的不足,從中醫的角度重新審視此病,辨證分型,從理、法、方、藥角度出發,尋求RH的最佳治療途徑。
2.1RH的病因病機RH在傳統中醫學中雖無病名,但其應歸為“眩暈”“頭痛”,因其病癥與“眩暈”“頭痛”等病癥相通。“眩暈”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稱之為“眩冒”,《內經》中有如下記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腎虛則頭重高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與肝腎兩臟有關?!肚Ы鸱健分兄赋龈位鹭誓鎸е骂^痛、眩暈,記載如下:“肝厥頭痛,肝火厥逆,上亢頭腦也”“痛必至巔頂,以肝之脈與督脈會于巔故也……肝厥頭痛必多眩暈”。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頭眩》中指出“無痰不眩,無火不暈”,旨在說明本病的發生與痰與火有密切關聯。
隨著我國中醫學的發展,對RH的認識日益豐富。彭立等[14]認為熱毒是RH的基本病機,并提出解毒泄熱為其基本治法,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任曉晨等[15]認為濁陰阻絡是RH病的主要病機,提出“溫通化濁、宣通利濁”的治療方法,以古方二烏丸和柴苓湯為基礎加減化裁,使絡脈得通,濁陰得化,以達到溫通絡脈,宣利濁陰的治療目的。宇文亞等[16]認為,風陽化生痰瘀是引發RH的病理因素,據此提出的痰瘀同治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治療意義。李紅梅等[17]認為“絡風內動”與RH的病機相關,祛風通絡、解痙緩急可作為RH治療的一個新思路,合理配用蟲類藥物可望獲得更佳療效。
RH的發生是各臟腑的氣血陰陽失調所致,肝腎兩虧,陽亢失度。病性多為虛實夾雜,虛者常為氣血陰陽虧虛,實者則為風、火、痰、毒、瘀諸邪內生。
2.2RH的辨證分型目前RH的辨證分型主要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8],分為四個證型:肝火亢盛證、陰虛陽亢證、痰濕壅盛證、陰陽兩虛證。陳豪等[19]認為除了以上四種分型外,還可以分為瘀毒損絡,絡傷痰阻,脾虛痰阻,清陽不升;氣滯血瘀,經脈不通;腎陰不足,肝陽上亢。鄭瓊莉等[20]通過對103 例明確診斷為RH的病人進行中醫辨證分型,同時進行24 h 動態血壓監測,結果發現RH多見于中老年病人,以痰濕壅盛型和陰虛陽亢型最為多見;在血壓節律方面肝火亢盛型以反杓型為主,陰虛陽亢型為極度杓型為主,痰濕壅盛型和陰陽兩虛型則為非杓型為主,且血壓形態的發生率為非杓型>反杓型>極度杓型。
2.3RH的中藥治療RH的病因病機極為復雜,常規的單一治療方法往往難以奏效,因此在治療時應盡可能選擇中西醫聯合用藥。中藥治療RH具備三方面優勢:一方面輔助平穩降壓;一方面改善臨床癥狀和生存質量,減少甚至消除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另一方面綜合治療全面保護靶器官不受損害,增加病人長期生存的機會。近年來,隨著中藥劑型研究的迅速發展,臨床用藥途徑日益豐富,為臨床用藥提供了多種給藥途徑。
2.3.1中藥片劑張國平等[21]通過對RH病人使用靈芝片3個月以上,與安慰劑組相比,加服靈芝后高血壓病人血液流變性明顯改善,且血壓、血糖有非常顯著的降低,長期服用靈芝對高血壓伴糖尿病或伴高黏血癥的病人尤為合適,對預防或減輕高血壓的并發癥亦十分有益。因此,RH病人宜長期服用靈芝片。
2.3.2中藥丸劑魯永菊等[22]使用復方丹參滴丸治療RH,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8周后測量血壓、血脂及心率值等指標,研究結果表明,復方丹參滴丸短期內可顯著降低RH病人的收縮壓、舒張壓,與治療前及治療后安慰劑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同時可以降低TG、TC、LDL-C的水平,并且有較全面的調節血脂異常的作用,研究結果對RH治療有一定指導意義。王尚昆等[23]使用麝香保心丸聯合西藥治療RH病人8周,結果發現麝香保心丸能有效調節血脂、保護血管內皮,對抑制動脈硬化也有一定益處,同時它還能與西藥產生良好的協同作用,進一步提高降壓效果。這一研究成果表明,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RH可以獲得滿意的療效。
2.3.3中藥湯劑程善延等[24]對RH病人使用降壓效靈煎(菊花、天麻、鉤藤、黃芩等)聯合西藥治療,觀察降壓效靈煎治療RH的臨床療效,觀察結果發現,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0%,說明中藥湯劑具有降壓及降脂的作用。胡梅[25]使用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治療老年RH病人,統計結果顯示治療有效率達到95%。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治療老年RH能從根本上控制病人血壓,中西醫結合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顯著地改善病人臨床癥狀。
2.3.4中藥注射液張勤等[26]納入63例老年RH病人,隨機分為天麻素治療組和常規治療組,天麻素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天麻素注射液,常規治療組采用常規降壓藥物治療,為期4周,觀察病人治療前后血壓的變化,比較血漿內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的變化;觀察結果顯示,天麻素治療組在治療后收縮壓和脈壓均明顯下降,舒張壓變化不明顯。提示天麻素注射液聯合西藥治療,可以有效降低RH病人的血壓,其中降低收縮壓的療效尤其顯著,所以較適用于老年RH病人。
2.4其他療法體針、穴位埋線、針灸治療、藥物外敷等極具中醫特色的療法,在治療RH方面療效顯著。田元生等[27]發揮中醫非藥物特色療法,將外治法(穴位埋線、耳壓、敷臍)聯合西藥治療RH,結果發現降壓療效總有效率為70%,而西藥組為43.3%,外治組為40%; 王樹國等[28]對106例RH病人實施辨證分型,使用主穴加配穴針灸治療,總有效率為89.6%,各證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針灸治療各型RH效果較顯著。習賢寶等[29]使用吳茱萸粉醋外敷涌泉穴合穴位按摩法治療RH,與西藥組相比,治療組有效率為95%,西藥組為10%,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明顯。
3小結
現代醫學在RH的治療方面以降壓藥物的聯合使用為主,以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為輔,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隨著傳統中醫學在RH治療和研究方面的長足發展,目前臨床上已證實多種中藥制劑單用或聯合西藥療效顯著,這就指導我們在今后的治療過程中,可以考慮采用中西結合的方法,在平穩降壓的同時,減小靶器官損害,從而提高治療效果。中西醫聯合治療RH仍處于探索階段,還需要開展大量深入的基礎研究及臨床試驗來論證療效。
參考文獻:
[1]Chobanian AV,Bakris GL,Black HR,et al.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the JNC 7 Report[J].JAMA,2003,12(3):31-32.
[2] Calhoun DA,Jones D,Textor S,et al.Resistant hypertension: diagnosis,evaluation,and treatment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mmittee of the Council for High Blood Pressure Research[J].Hypertension,2008,51(6):1403-1419.
[3] Daugherty SL,Powers JD,Magid DJ,et al.Incidence and prognosis of resistant hypertension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Circulation,2012,125(13):1635-1642.
[4] Ma WJ,Zhang Y.Low rate of resistant hypertensio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 analysis of the HOT-CHINA study[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13,31(12):2386-2390.
[5]Strauch B,Petrak O,Zelinka T,et al.Precise assessment of noncompliance with the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resistant hypertension using toxicological serum analysis[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13,31(12): 2455-2461.
[6]Muntner P,Davis BR,Cushman WC,et al.Treatment-resistant hypertens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end-stage renal disease results from 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 (ALLHAT)[J].Hypertension,2014,64(5): 1012-1021.
[7] Pimenta E,Gaddam KK,Oparil S,et al.Effects of dietary sodium reduction on blood pressure in subjects with resistant hypertension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trial[J].Hypertension,2009,54(3): 475-481.
[8]Dimeo F,Pagonas N,Seibert F,et al.Aerobic exercise reduces blood pressure in resistant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12,60(3): 653-658.
[9]Jordan J,Yumuk V,Schlaich M,et al.Joint statement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obesity and difficult to treat arterial hypertension[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12,30(6): 1047-1055.
[10]Hanselin MR,Saseen JJ,Allen RR,et al.Descrip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use in patients with resistant hypertension prescribed four or more agents[J].Hypertension,2011,58(6): 1008-1013.
[11] Engbaek M,Hjerrild M,Hallas J,et al.The effect of low-dose spironolactone on resistant hypertension[J].J Am Soc Hypertens,2010,4(6):290-294.
[12] Krum H,Schlaich M,Whitbourn R,et al.Catheter-based 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for resistant hypertension: a multicentre safety and proof of principle cohort study[J].Lancet,2009,373(9671): 1275-1281.
[13] Bhatt DL,Kandzari DE,O’Neill WW,et al.A controlled trial of renal denervation for resistant hypertension[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4,370(15): 1393-1401.
[14] 彭立,張軍平.頑固性高血壓從熱毒論治[J].山東中醫雜志,2008,27(1):3-4.
[15]任曉晨,張軍平.頑固性高血壓病從濁陰論治[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6):1752-1754.
[16]宇文亞,韓學杰,謝雁鳴,等.痰瘀同治法治療頑固性高血壓真實世界療效評價的思路與方法[J].中醫雜志,2013,54(24):2095-2097.
[17]李紅梅,朱海燕,王顯.動脈粥樣硬化 “絡風內動” 學說與難治性高血壓[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12: 3850-3853.
[18]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第1輯.1993:28-31.
[19]陳豪,方祝元.中醫藥治療頑固性高血壓述略[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9(7):415-416.
[20]鄭瓊莉,祝煒,王超,等.頑固性高血壓病人中醫證型及血壓形態特點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5(3):193-194.
[21]張國平,龍建軍,錢睿哲,等.靈芝加降壓藥治療難治性高血壓對血糖、血脂、微循環和血液流變性的變化及意義[J].微循環學雜志,1997,7(3):34.
[22]魯永菊,周蜜.復方丹參滴丸治療頑固性高血壓[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5(4):291-292.
[23]王尚昆.麝香保心丸治療頑固性高血壓4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6):29-31.
[24]程善延,魏岳斌,王嘉鋒.降壓效靈煎治療頑固性高血壓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藥,2012,32(12):1235-1236.
[25] 胡梅.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治療老年難治性高血壓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4(1):123-125.
[26]張勤,楊云梅,余國友.天麻素注射液對老年難治性高血壓病人血壓和血管活性物質影響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8,6(7): 695-699.
[27]田元生,孫瑋琦.穴位埋線、耳壓、敷臍聯合西藥治療頑固性高血壓60例[J].中醫研究,2012,25(8):46-48.
[28]王樹國,劉燕,楊麗珍.針灸治療頑固性高血壓106例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6):689-690.
[29]習賢寶,鐘光亮,郭紅珍.吳茱萸粉外用治療老年頑固性高血壓6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22):118-119.
(本文編輯王雅潔)
(收稿日期:2015-04-22)
中圖分類號:R544R25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5.015
文章編號:1672-1349(2016)05-0499-04
通訊作者:尹思源,E-mail:ysy1597@S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