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吉雄
精準識別貧困對象,是貫徹落實湖北省委、省政府關于“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總要求的基礎性工作。根據省委安排,長陽縣委決定在全縣154個村實行一次地毯式的大調研工作。為了切實把此次調研工作做實做細做好,我們隨機在54個貧困村和特困村中選擇都鎮灣鎮璞嶺村作為樣本,由我帶隊對該村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先期調研,切實做到精準識別,為全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不預設條條框框,“一竿子”插到底
在調研過程中,始終堅持縣鄉村三級聯動,組建調查組,不聽層層匯報,不帶有色眼鏡,不預設條件門檻,直接駐村蹲點,實地查看群眾的困難,當面了解群眾的意見,用事實來說話,讓群眾來評判。由我帶隊,從縣委辦、政府辦、扶貧、民政、農辦、住建、統計等部門抽調精兵強將,成立了9個小組共30余人的調研專班,對璞嶺村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先期調研。通過全面入戶集中對表、重點戶核查對比、召開會議確定對象建檔立卡,之后對貧困戶進行再摸底、再調查、再登記,現場解剖麻雀,從嚴比對,在程序上嚴格要求,在標準上嚴格把關,在口徑上全縣統一,進一步摸清貧困對象的底數基數,切實做到不錯一戶,不漏一人。由縣級領導帶隊,縣鄉村三級干部5000余人,夜宿農戶,自結餐費,腳量萬家,對全縣154個村10萬余戶31萬多人的個人信息、家庭情況、經濟狀況進行全面調查,重點核查。學習借鑒畢節經驗,確立“四看四算”工作法
在認真學習畢節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長陽實際,提出用“四看四算”方法來識別貧困對象。即:一看房屋算家當。主要看住房面積、結構、時間,查看住房里生活起居設施、吃穿住行用品,以及存放在家的固定資產和生產生活資料,估算所有家當現金價值,初步確定扶持對象。通過調查,該村有磚混結構房屋78棟,占11.4%;有土坯房589戶,占85.7%;有茅草房20戶,占2.9%。100%的農戶不愁吃不愁穿,59.4%的農戶有電視機,29.8%的人(外出打工人員除外)有手機等現代通訊設備,46.4%的農戶有摩托車、農用車等交通工具。
二看產業算后勁。主要看基礎條件、種植面積、商品用經濟作物面積,估算貧困農戶脫貧致富能力,初步確定扶持方向。在調查中發現,該村基礎條件落后,信息閉塞,是群眾難以改變貧困現狀的第一因素。全村有主線公路50公里,入戶公路80公里,但硬化里程僅有8公里,占6%,且路況極差。全村還有53戶完全未通公路。交通信息閉塞讓璞嶺成了一座孤島,不能及時充分與市場對接,導致產業小弱散。比如,1組的李元清已有58歲了,但至今還沒走出過大山,連僅30公里之外的莊溪集鎮都沒到過,家里住的是茅草房,睡的是破棉絮,一家三口極度貧困。又如,6組蔡金全一家有3個勞動力,11畝土地全部用于種植玉米,然后用玉米喂豬,一年下來,全家純收入只有3千多元。群眾田邊地角種的也是多種多樣,什么都有、什么都不成規模,產出來的也就是自家用。該村老百姓一年勤扒苦掙,平均每畝收入也就500元左右,只能勉強圖個溫飽,根本無法致富。
三看勞力算收入。主要看勞動力的文化程度、平均年齡、身體狀況、打工收入支出狀況,初步確定托底對象。在調查中發現,群眾受教育程度低,勞動知識技能缺乏,是群眾難以改變貧困現狀的主要原因。在因學致貧的同時,該村絕大多數農戶無一技之長,227戶貧困戶中,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占貧困人口總數的9.04%;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占貧困人口總數的37.69%,這幾類就是托底對象。
四看醫教算支出。主要看是否有學生以及家人治病醫藥費支出,初步確定臨時救助對象。在調查中發現,小病硬扛,大病難醫,積勞成疾,是導致群眾返貧的直接原因。該村患長期慢性病貧困人口占26.81%;患大病的貧困人口占7.66%;殘疾貧困人口占1.28%。該村8組村民李啟鳳,前幾年在外打工掙了20多萬元,建房用去8萬元,兒子在上大學,生活水平在當地屬于上等。但一年前在山上砍柴時被壓斷雙腿,只能在輪椅上度過余生。今年,他老婆又得了癌癥,家庭陷入了極端困難狀態。高中生和大學生就讀期間的費用,成為一個貧困家庭最大的負擔。全村227個扶貧戶中,因學致貧39戶,占18.75%;有66.83%的農戶認為當前或最近三年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子女上學開支困難。
認真比對分析,科學識別“五類”對象
對“四看四算”后的農戶進行全面核查比對,將農戶劃分了5個類別:第一類是富裕戶。指在產業發展、家庭收入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且具有一定示范效應的農戶。其人均可支配性收入是該村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為確定帶頭示范戶打好基礎。第二類是一般戶。指在產業發展及家庭收入方面不具有優勢,但能依靠現有自身能力保持基本發展,通過政策引導、鞏固提高,可達到小康水平的農戶。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國家規定的貧困線標準以上。第三類是扶貧戶,指依靠現有自身能力難以維持基本發展,但給予一定扶持后,能夠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實現脫貧的農戶。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國家規定的貧困線以下。第四類是特困戶,指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貧困線以下,且因病、因學、因殘、因災、因智、因老、因弱、因環境、因勞力等九種原因,不能通過扶持提升自身發展能力的農戶,需要政策兜底。第五類是五保戶和孤兒戶。
堅持“一看二算三會四評”程序,把結果交給群眾定
為把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出來,為精準扶貧提供決策依據,我們確定了“一看二算三會四評”的識別程序。
一看,即入戶實地看、實地察,不漏一戶,對有爭議的農戶和重點戶,我們組織工作組三上璞嶺,三次進入農戶進行重點核查。璞嶺村2014年有建檔立卡戶242戶,貧困人口719人,通過入戶實地察看,精準識別,核定貧困戶227戶,貧困人口712人。
二算,即聽當家人自己算、干部幫忙算。在調研過程中,有很多群眾認為沒有現金,就沒有收入,將自產自用的糧食及農副產品、打工收入等沒有折算成收入,導致結果失真。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引導群眾采用收支分開、支出倒算的方法,把收入支出算盡算準。
三會,即召開屋場會、黨員代表會、群眾代表會,統一思想,形成共識。調查組在該村召開屋場會28次、黨員代表會4次、群眾代表會22次。我們發現該村黨員群眾對精準扶貧熱情高、信心足。村黨支部書記王朝東說,“我在村里干了幾十年,現在依然貧困,深感內疚。現在璞嶺村被納入全縣精準扶貧試點,這是上級對我們最大的信任,我們不管脫幾層皮、流幾身汗,都要把工作做好!”1組69歲的貧困戶唐本一說,“現在中央的政策這么好,是我們自己沒用,怪不起黨委政府。只要有人帶頭干(發展產業),我不但自己干,還發動周圍的人干”。
四評,即通過周邊群眾評、黨員代表評、村組干部評和村民代表評,民主表決,集體決策,看識別對象真不真,讓貧困戶的識別在村組群眾中比得、論得、公示得,確保識別工作不出現矛盾和問題。在召開的村民代表會議上,大家普遍反映“這次工作搞得實,工作組火眼金睛,算得讓人服氣。”
建立數據分析平臺,充分運用分析結果
一是及時分析處理數據。此次調研涵蓋農戶基礎信息、人口結構、基礎設施、生產資料、生活條件、生產發展、社會保障和收入支出等內容,我們將所有調查信息錄入信息平臺,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從面上準確把握全縣貧困區域、農戶生產生活條件、致貧原因,并將致貧原因分為九類,建立貧困戶管理臺帳,做到戶有表、村有薄、鄉有冊、縣有檔。
二是及時固化比對結果。利用大數據結果建立貧困戶管理臺帳,把村組貧困戶納入民情通網格化管理,并通過一定形式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公開公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
三是及時掌握工作進展。對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情況適時進行監測,準確掌握貧困戶的脫貧情況和干部幫扶情況,督促鎮村及縣直各部門把精準扶貧工作抓實抓細抓到位,形成全縣一張扶貧攻堅作戰網絡圖,對貧困戶實行脫貧銷號、返貧掛號、動態監測。
踐行“三萬”活動精神,打好精準扶貧“第一仗”
我們充分發揚全省五輪“三萬”活動精神,堅持邊識別、邊行動,著力解決群眾反映的急事難事,打好精準扶貧第一仗,以實際成效取信于民。
一是集中開展“消茅”(茅草房)攻堅行動。對無能力建房的貧困戶,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統一驗收、統一補助的原則,分類進行建設幫扶,由鎮村建設公租房解決其居住問題;對有能力建房的貧困戶,以自愿為主,相對集中建房,實施以獎代補政策;對子女有供養能力的貧困戶,責成其子女依法履行贍養義務,實施定額補助建房;對農村重度殘疾人,以村為單位試點建設殘疾人托養中心,確保殘疾人小康路上不掉隊。
二是按照連片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要求,瞄準貧困戶,靶向施策,加大特色產業扶持力度,對貧困戶的產業發展,不設指標限制,有多少支持多少。璞嶺村三年內建成帶狀分布的“4個3000畝”基地,即3000畝藥材、3000畝茶園、3000畝果樹、3000畝草場,讓處在不同海拔地域的農戶都能找準發展產業路子。
三是對貧困人員實施異地搬遷安置。積極推進水庫移民避險解困搬遷,采取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相結合,投資3.2億元,建好三個移民新區,集中安置水庫移民4435人;積極推進扶貧搬遷,幫助1000多高寒地帶的貧困群眾梯次搬遷。
四是大力培養“三類人”這個靠山。農村經濟之所以發展滯后,返貧致貧發生率高,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缺乏引路人、帶頭人和明白人。我們建強村級班子,培養一支好的引路人隊伍。對54個重點貧困村,從縣直部門中精心選派第一書記駐村做好精準扶貧工作,一定三年,不脫貧不撤離。突出大戶和龍頭企業帶動,培養一批好的產業發展帶頭人。在全縣遴選1000個基礎條件好、信用程度高、帶動能力強的致富能人、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進行評級授信,通過考核予以扶貧小額信貸扶持,每個大戶和合作組織與3個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幫助全縣3000多戶1萬多名貧困人口增收致富。實施“一戶一個明白人”212程,大力開展送文化、送衛生、送科技、送項目、送法律、送溫暖主題實踐活動,加強對農民的實用技術、勞務技能培訓,讓每家每戶有一個政策、科技和信息方面的明白人,掌握一門發家致富的好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