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俊
分析治療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的手術方法及臨床意義
張傳俊
目的探究治療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的手術方法及臨床意義。方法43例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患者,根據治療方式差異分為對照組(20例)和治療組(23例)。對照組應用常規方式治療,治療組應用骨膜移位法治療。對兩種手術操作形式和臨床意義進行分析。結果對照組顯效10例、有效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60.0%;治療組顯效12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7.0%,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治療組的手術時間分別為(84.2±10.8)、(62.8±7.2)min,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91.5±6.4)、(65.2±4.9)d。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患者應用骨膜移位法進行治療優勢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踝關節骨折;下脛腓聯合分離;手術方式
踝關節骨折是當前臨床研究中常見的骨折類型,對患者日常生活有嚴重的影響,基于病情的嚴重性,在治療階段需要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落實治療手段。踝關節本身對患者有重要的影響,如果踝關節受到嚴重的影響,則說明周圍韌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傷,包括:關節脫位、脛腓聯合分離等。針對其特殊性,在臨床研究中必須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了解,按照患處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治療,避免造成嚴重的后遺癥。由于該病屬于難治性疾病之一,因此要引起重視。為了探究治療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的手術方法及臨床意義,在本次研究中選擇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43例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的差異性,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分別應用常規方式和骨膜移位法進行治療,對手術操作形式和臨床意義進行分析。詳細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43例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患者為研究對象,受傷原因如下:扭傷18例,交通事故損傷10例,高空墜落損傷7例,重物砸傷8例。根據選擇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20例)和治療組(23例)。對照組中男12例,女8例,年齡15~77歲,平均年齡(41.2±12.0)歲。治療組中男15例,女8例,年齡16~78歲,平均年齡(42.5±11.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方式進行治療,以短肌腱移位法為主,選擇短肌腱近端的外側肌腱,進行游離操作的形式,直到踝關節上側大約0.5cm處,進行鉆孔操作。骨髓通道的制定至關重要,可以采用絲線將編織的游離組織進行縫合操作,而后重建下脛腓骨韌帶[1]。治療組則采用骨膜移位法進行治療,按照操作流程進行,首先要切開伸肌支持帶,外拉伸肌腱,尋找踝前動脈主干初始處以及腓動脈穿支的降支,而后從遠端入手,取出骨膜瓣,將其重疊在下脛腓韌帶,最后進行縫合操作,避免受到影響,最后保證不存在出血的現象后關閉切口[2]。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
1.4 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患者臨床不良癥狀減少,預后恢復良好;有效:臨床效果明顯,不良反應減少;無效:臨床治療效果不明顯,愈合時間長。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顯效10例、有效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60.0%;治療組顯效12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7.0%,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對照組和治療組的手術時間分別為(84.2±10.8)、(62.8±7.2)min,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91.5±6.4)、(65.2±4.9)d。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踝關節骨折是當前臨床研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關節內骨折狀態,約占全身骨折的4%,骨折對患者的正常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考慮到病情的特殊性,要按照臨床實際要求,及時對患者進行治療,避免出現操作不當的現象,增加手術難度。
醫護人員要掌握下脛腓聯合分離的診斷標準,踝關節前后位X線顯示脛骨和腓骨內側距離>5mm,重疊<10mm,醫護人員要按照診斷標準對患者病情進行分析,確定治療方式。踝關節對人體有重要的影響,是重要的負重關節。但是如果受到暴力因素的影響,則會出現不同程度扭傷的癥狀。踝關節骨折的消極影響比較大,常見癥狀是下脛腓聯合分離,該并發癥會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直接對踝關節結構造成影響,導致關節變的不穩定,臨床治療比較麻煩。此外該病對老年患者有一定的消極影響,患者本身免疫力比較低,缺乏有效的治療,會導致病情惡化。
骨膜移位的治療手段是治療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首選方式,研究表明[3],骨內膜存在比較豐富的充質細胞,骨內膜具有終生多向分化能力。由于骨膜面積比較大,容易進行切取,節段血管比較多,血液供應充沛,在臨床操作過程中具有比較大的靈活性。骨膜24 h內可以進行增生、肥厚,新生血管能在短時間內深入到骨膜內部,細胞也會進行多項分化,因此為了促進纖維組織增殖和分化,必須改善骨膜移位的微觀環境,增加血液供給量,促進韌帶愈合。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必須熟悉手術操作流程,結合臨床具體治療模式進行,避免出現操作失誤的現象。此外老年患者身體素質比較差,接受性低,在治療前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針對其特殊性,在治療前要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幫助,增加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讓患者能主動接受治療。治療結束后的愈合時間比較長,因此需要家屬起到輔助作用,及時幫助患者進行治療后的康復鍛煉,讓患者盡快康復。
本研究中,治療組的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0%,高于對照組的6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患者應用骨膜移位方式進行治療,其優勢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骨折受損部位的骨膜狀態,提供充足的血液循環和營養。
綜上所述,骨膜移位術對于治療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有重要的作用,能有效促進受損韌帶的修復和愈合,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李偉.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的手術治療及臨床意義.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20):92-93.
[2]羅群強.手術治療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臨床分析.中醫藥臨床雜志,2012,24(8):761-763.
[3]王鐵男,趙德偉,孫強,等.不同術式治療三踝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的療效.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8,23(6):468-47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2.012
2016-09-26]
116500 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