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靜
2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與肌酐比值的水平與血糖波動關系的研究
王震靜
目的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血糖宏觀水平、控制范圍、尿微量白蛋白與尿肌酐比值(A/Cr)與患者血糖波動劇烈與否之間的關系。方法384 例確診為2型糖尿病的患者,依據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分為糖化血紅蛋白<6.5%組(糖化血紅蛋白正常組,82例)、6.5%≤糖化血紅蛋白<8.5%組(糖化血紅蛋白中度異常組,208例),糖化血紅蛋白≥8.5%組(糖化血紅蛋白重度異常組,94例)。每組又根據尿微量白蛋白與尿肌酐比值不同,分亞組為A/Cr正常亞組(A/Cr<30 mg/g,分別為40、78、40例)和A/Cr異常亞組(A/C≥30 mg/g,分別為42、130、54例),在各組中比較各亞組的餐前餐后血糖波動進行對比分析。以明確2型糖尿病患者在具有相同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的情況下,血糖是否劇烈波動對A/Cr值正常與否的影響。結果在不同水平糖化血紅蛋白的各組中,均顯示血糖劇烈波動對A/Cr值的異常結果,會產生增加的影響。結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達標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過度波動仍可以增加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與尿肌酐比值的異常。糖化血紅蛋白不達標的糖尿病患者,在相同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情況下,血糖過度波動對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與尿肌酐比值的異常產生增加的影響。
2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與尿肌酐比值;血糖波動
尿微量白蛋白反映了廣泛的血管內皮損傷和內皮功能障礙[1],而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也是目前終末期腎病最常見的單一病因,在我國約占終末期腎病單一病因的25%。研究顯示積極適當的干預措施能減少和延緩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尤其是病程早期,干預治療效果甚佳。有些因素與糖尿病腎病有關,如高血糖相關的生化代謝異常[2]。24 h尿蛋白的測定是糖尿病腎病的指標,但由于其受到尿樣收集方法不便的影響,使得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受到限制,而尿微量白蛋白與尿肌酐的比值由于留樣方便,在臨床上應用較多。本文意在研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早期腎病相關的血糖波動危險因素,旨在研究臨床上糖尿病早期腎病患者,在不同長期血糖水平控制下,如何通過內分泌科醫生的精確調節血糖,減少血糖的過度波動,對糖尿病腎病早期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的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在本院就診的384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診斷均符合1999 年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3]。入選者排除全身或尿路感染、血尿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腎病與腎炎、除外其他應激性疾病。患者依據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分為糖化血紅蛋白正常組(糖化血紅蛋白<6.5%,82例),糖化血紅蛋白中度異常組(6.5%≤糖化血紅蛋白<8.5%,208例),糖化血紅蛋白重度異常組(糖化血紅蛋白≥8.5%,94例),各組中又分為A/Cr正常亞組(A/Cr<30 mg/g,分別為40、78、40例)和A/C異常亞組(A/Cr≥30 mg/g,分別為42、130、54例)。
1.2 方法 詢問患者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性別、年齡,進行統計并作對比;測量患者身高、體重,計算體質量指數,測量腰圍、收縮壓、舒張壓統計作對比;留取血樣測空腹血糖、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甘油三酯、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尿酸、血肌酐,計算三餐前后血糖的差值,患者留取三次晨尿,檢測A/Cr水平,計算三次尿樣A/Cr的平均值。在各組中以三餐前后血糖的差值比較各組及各亞組間,餐前餐后血糖的差值(血糖波動是否有差異)。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根據糖化血紅蛋白的數值高低,進行分組的組中,根據尿微量白蛋白與尿肌酐比值是否正常,分出的兩個亞組里,其兩亞組的病例,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史,糖尿病病史,身高,體質量指數,腰圍等指標,都通過統計學檢驗,證明有可比性。各對應亞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血尿酸,血肌酐,甘油三酯,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對尿微量白蛋白與尿肌酐比值的分析中,無論糖化血紅蛋白在正常范圍,中度異常范圍,還是在重度異常的各組中,血糖波動對于尿微量白蛋白與肌酐比值的異常增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腎病是2型糖尿病最常見的合發癥,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診斷糖尿病時就有尿檢的異常[4,5]。在糖尿病腎病的早期階段,即尿微量白蛋白階段,尚有部分患者可以通過控制血糖,血脂,血壓,改善腎臟血供,達到微量白蛋白尿減少甚至轉陰的目的,到了臨床蛋白尿階段,無論通過何種手段,病變的逆轉都是幾乎不可能的,因此,糖尿病腎病的早期防治,越來越受到重視。以往關于糖尿病腎病相關臨床危險因素的研究中,對于糖尿病病程,患者的體質量指數、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總膽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中切、紅細胞比容、血漿粘度、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吸煙都是糖尿病腎病的發病危險因素[6-8]。在臨床的治療中都得到了醫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視,但是由于糖尿病腎病的終末期無有效的治療手段,醫療花費巨大,給患者個人和國家經濟都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因此,對于糖尿病腎病的早期防治顯得越發重要,在對以上危險因素嚴格控制后,在相同的糖化血紅蛋白的范圍內,血糖波動對早期糖尿病腎病的發病具有臨床意義的發現,進一步鼓勵了糖尿病專科醫生的斗志,通過對血糖波動的完美控制,進一步實現糖尿病早期腎病的防治,給社會和家庭減輕負擔[9,10]。
在臨床治療和預防糖尿病早期腎病的過程中,不僅要控制好糖尿病控制的宏觀指標,即糖控制好化血紅蛋白、血壓、血脂水平等指標,還要對各血糖控制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嚴格控制血糖水平的波動范圍,盡力使血糖水平的波動接近于正常人水平,只有綜合性治療,細致入微地調理血糖,才能在糖尿病腎病的早期防治中取得更好的療效。
[1]Feldt-Rasmussen B.Microalbuminuria,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Diabetes & Metabolism,2000,26 (Suppl 4):64-66.
[2]陳灝珠,林果為,王吉耀.實用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007.
[3]葉任高.內科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97.
[4]鈕麗萍.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及生化指標關系的研究.安徽醫藥,2014(12):2279-2282.
[5]秦臻.2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相關性.新疆醫科大學,2015.
[6]常友成.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與血糖水平的相關性分析.中國臨床研究,2010,23(12):1116.
[7]蔡文娟.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對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價值及與2型糖尿病相關性研究.吉林大學,2012.
[8]張志紅,晏丕軍,馬紅艷,等.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振動感覺閾值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相關性研究.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2):1-3.
[9]張梅,楊濤,付麒,等.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異常的發生率及危險因素分析.臨床薈萃,2010,25(24): 2117-2120.
[10]孫燕,張紅,李融.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與血糖波動的關系.山東醫藥,2014(36):81-8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2.052
2016-11-04]
111000 遼寧省遼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