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雷貝拉唑聯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治療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療效觀察
劉鵬
目的觀察雷貝拉唑聯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治療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療效。方法選取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完全隨機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應用雷貝拉唑治療,實驗組應用雷貝拉唑聯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治療。治療6周后比較兩組患者的癥狀變化情況。結果實驗組總有效率93.3%高于對照組的60.0%(P<0.05)。實驗組復發率10.0%低于對照組的33.3%(P<0.05)。治療6周后兩組燒心、胸痛、反酸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雷貝拉唑聯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治療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療效可靠,不良反應輕,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氟哌噻噸美利曲辛;雷貝拉唑;胃食管反流病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4.3±11.4)歲。納入標準:胃食管反流病自測量表(GERDQ)評分≥8分;存在反酸、胸痛、燒心等癥狀,持續>3個月,發作>3次/周;無消化性潰瘍、糜爛性十二指腸潰瘍、腸易激綜合征、肝膽胰脾等重要臟器病
變、精神疾病等;經標準質子泵抑制劑(PPIs)治療1~2個月,效果不佳,反流持續存在。排除標準:實驗前2周應用過PPIs、乙酰膽堿拮抗藥、鈣離子阻滯劑等;合并消化性潰瘍或幽門梗阻;實驗相關藥物過敏史者。按照完全隨機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實驗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齡(44.8±12.3)歲,平均病程(3.6±1.2)年;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43.8±12.5)歲,平均病程(3.8±1.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雷貝拉唑治療,10 mg,2次/d ,口服,持續6周;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治療,10.5 mg,1次/d ,口服,持續6周。隨訪時間為6 個月。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復發情況,燒心、胸痛、反酸評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評價標準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臨床癥狀積分下降>75%;有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癥狀總積分降低25%~75%;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總積分變化<25%。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復發:患者再次發生胸痛、燒心、反酸等癥狀,或減輕的癥狀再次加重。應用GERDQ量表評價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變化:A類評分,包括胃灼熱和反流2個癥狀,無癥狀為0分,近1周內發作1 d為1分,發作2~3 d為2分,>3 d為3分;B類評分包括惡心和上腹痛2個癥狀,無癥狀為3分,近1周內發作1 d為2分,2~3 d為1分,>3 d為0分;C類評分為非處方藥用藥情況、睡眠障礙2個影響生活質量的評分,無癥狀為0分,近1周內發作1 d為1分,2~3 d為2分,>3 d為3分,總分計作A+B+C。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實驗組顯效25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顯效11例、有效7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60.0%;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2.2 實驗組復發3例、復發率10.0%,對照組復發10例、復發率33.3%,實驗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
2.3 實驗組治療前燒心、胸痛、反酸評分分別為(5.24±1.89)、(5.02±1.96)、(5.22±1.78)分,治療6周后分別為(0.11±0.04)、(0.09±0.08)、(0.07±0.06)分。對照組治療前燒心、胸痛、反酸評分分別為(5.22±1.79)、(5.04±1.45)、(5.19±1.78)分,治療6周后分別為(1.01±0.96)、(1.25±0.89)、(1.13±1.00)分。治療前兩組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周后均低于治療前,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
2.4 實驗組1例輕度失眠,1例頭暈,1例便秘,不良反應發生率10.00%;對照組3例頭暈,1例便秘,不良反應發生率13.3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特殊處理,癥狀自然緩解。
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其產生的胸痛、反酸等癥狀給患者的睡眠、休息帶來了嚴重影響,降低了患者的工作效率與生活質量,近些年研究[2]認為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種異質性疾病,其經過不同的機制而產生相似的癥狀,機制可能為:反流的癥狀和酸反流呈正相關;癥狀與食管對生理劑量的酸反流敏感性升高有關;癥狀和酸反流無關,但與非酸性刺激或食物動力的異常相關。因此臨床上質子泵抑制劑治療本病療效常差異很大,總體來說治療效果差強人意。隨著醫學模式的發展,已從生物模式發展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發病的精神神經因素得到了學者的關注,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會造成食管的自我清除能力和胃的排空能力下降,從而出現食管反流。
研究表明約有30%的患者存在焦慮或抑郁情緒,這類患者除了燒心和反酸的癥狀外還會有一些失眠、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對照組中癥狀未能顯著緩解的原因可能為胃酸的持續刺激導致,或食管的高敏狀態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異常。情緒異常的狀態會將軀體感知的不適狀態放大,形成不易緩解的臨床癥狀,如輕微的刺激即可導致患者發生疼痛等感覺,其原因可能是腦-腸反射改變胃腸激素的分泌后造成軀體疼痛的感知異常,發生胸痛、燒心的癥狀。
焦慮抑郁情緒可使機體的感知軀體不適癥狀放大,進而形成反復慢性發作的胸痛、胃灼熱等癥狀,發生機制可能為精神因素經大腦、腸軸反射來改變胃腸激素的分泌,升高內臟的敏感性,導致疼痛的感知發生異常。胃竇分泌胃泌素的量會隨著胃內酸度的增加而降低,胃泌素減少后會使食管下括約肌的壓力降低,誘發胃食管反流的發生。應用質子泵抑制劑可抑制胃酸的釋放,提高食管下括約肌的壓力,雷貝拉唑屬于PPIs類藥物,具有強勁、快速、持久的抑酸能力,其可通過CYP450同工酶CYP3A4和CYP2C19的代謝,雷貝拉唑不會抑制或誘導CYP3A4,個體差異小,藥物相互作用影響小。本文對照組應用雷貝拉唑表明其只能部分緩解患者的反酸、燒心等癥狀,與實驗組比較,差異明顯。
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是氟哌噻噸和美利曲辛的復方制劑,氟哌噻噸可調節突觸前膜多巴胺受體,可促進多巴胺的釋放和合成,可達到抗焦慮和抗抑郁的作用,美利曲辛可抑制突觸前膜攝取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再攝取,增加突觸間隙單胺類遞質的含量,也同樣發揮抗焦慮和抗抑郁的作用。本研究證實實驗組加用氟哌噻噸美利曲辛后患者的燒心、胸痛、反酸等癥狀確實比單用雷貝拉唑有進一步的緩解,且經過隨訪,實驗組的復發率也顯著降低。
總之,雷貝拉唑聯用氟哌噻噸美利曲辛可發揮質子泵抑制劑抑酸的同時調節內臟的敏感性,提高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療效果,提高總有效率,緩解臨床癥狀,并且不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鐘英強,許哲,于鐘,等.雷貝拉唑對不同類型胃食管反流病療效和食管黏膜環氧化酶2的影響.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6,25(4):255-259.
[2]孫群,姚惠香.雷貝拉唑聯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治療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觀察.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 352-35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2.056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種慢性復發傾向的消化系統動力障礙性疾病,表現為燒心和反流。包括糜爛性食管炎、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和難治性食管炎。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存在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癥狀,但無食管黏膜損傷的一種疾病,約占胃食管反流病的60%~70%[1],年輕女性多見。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對質子泵抑制劑治療反應較差,且常伴有焦慮抑郁狀態,情緒不良對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發展有促進作用。本文聯合應用雷貝拉唑和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治療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2016-11-02]
124000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遼東灣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