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兩種手術方式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的臨床效果觀察
王明
目的分析腹腔鏡及開腹手術兩種方法在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治療中的效果。方法118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59例。對照組進行常規的開腹手術;試驗組進行腹腔鏡手術修補。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和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試驗組手術時間為(58.2±14.5)min,較對照組的(63.3±12.6)min短(P<0.05),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P<0.05),試驗組術后疼痛和并發癥發生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腹腔鏡手術方法在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的修復中有很好的臨床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腹腔鏡;開腹;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是普外科最常見的病癥之一。該病具有發病急,病情變化快的基本特征,所有病情一旦發作,患者最好及時進行手術治療,防止病情的進一步惡化。腹腔鏡手術治療方法是近些年來經常在臨床上被應用的一種微創型手術方法,自從被發明以來,以其創口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被廣泛的應用于各種外科手術中[1]。本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傳統的開腹手術與腹腔鏡修復手術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從而為今后的醫療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118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胃穿孔53例,十二指腸穿孔65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59例。兩組患者在手術前均已經過B超等專業的檢查確診。對照組中男 35例,女24例,年齡 21~74 歲,平均年齡(43.5±10.3) 歲,20例患胃穿孔,39例患十二指腸穿孔;試驗組男38例,女21例,年齡 25~62 歲,平均年齡(41.6±10.1)歲,24例胃穿孔,35例十二指腸穿孔。兩組患者在手術前均簽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的手術均由一組醫療團隊進行。對照組:采取常規的開腹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采取連續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取上腹正中切口,切口長度為5~8 cm,在此基礎上,對穿孔處進行縫合修補處理。試驗組:試驗組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具體采用采用三孔法操作,在進行全身麻醉后,分別于臍部設腹腔鏡孔,左鎖骨中線肋緣下5 cm 及 10 cm 處各置一操作孔。于臍部置入10 mm套管并行腹腔鏡檢查,明確診斷后在其余兩孔中的一孔置入5 mm套管,在另一孔置入5 mm套管,用吸引器吸除胃內容物。在腹腔鏡下探查腹腔,找到具體的病變位置,并且進一步明確穿孔大小、位置及是否伴有溢出物,如果發現問題應該及時進行處理。之后采用可吸收線對穿孔處進行修補。兩組患者在進行完修補手術之后均要對腹腔沖洗,并且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放置引流管。兩組患者術后均要給予抗炎、制酸、禁食、胃腸減壓、腸外營養治療[2]。而且所有患者在基本恢復之后都要服用相關的藥物,并且定期回醫院進行復檢。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手術時間,患者整個手術用時。②術中出血量:根據患者手術中的出血量,將其分為四個等級。一級為0~10 ml,二級為10~20 ml,三級為20~30 ml,四級為>30 ml。③術后疼痛感,應用模擬評分進行評價,依據患者的反應將疼痛感分為Ⅰ級,微弱痛感(0~2分);Ⅱ級,較明顯痛感(3~7分);Ⅲ級,較劇烈痛感(8~10分)。④術后并發癥:主要對患者術后的并發癥情況進行統計,計算并發癥的發生率。主要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膿腫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①手術時間: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為(63.3±12.6)min;試驗組為(58.2±14.5)min。②術中出血量:對照組患者中一級無一例,二級12例,三級35例,四級12例;試驗組患者一級12例,二級36例,三級8例,四級3例。③術后疼痛:對照組患者中Ⅰ級8例,Ⅱ級40例,Ⅲ級11例;試驗組患者中Ⅰ級24例,Ⅱ級32例,Ⅲ級3例。④術后并發癥:對照組患者中10例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16.9%;試驗組中3例患者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5.1%。試驗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P<0.05),試驗組術后疼痛和并發癥發生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
自從胃黏膜保護劑、H受體阻滯劑、質子泵抑制劑及抗幽門螺桿菌藥物等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藥物的不斷出現[3]。大多數情況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的患者偏向于藥物治療,但針對這種急性病,有一些情況只有經過手術治療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
腹腔鏡手術方法近些年在普外科的手術中被廣泛應用,以其創口小,疼痛感小等優點得到了廣大患者的偏愛。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和并發癥發生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腹腔鏡手術方法無論是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方面,都較傳統的開腹手術有明顯的優勢,而且這種微創的方法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感以及減少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腹腔鏡手術方法不論是在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的修復術中,還是在其他的普外手術中,都有明顯的優勢,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付星,朱共元,陳志華.腹腔鏡輔助下行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44例.當代醫學,2013(15):103-104.
[2]黃博.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腹腔鏡穿孔修補術臨床療效觀察.當代醫學,2013(19):34-25.
[3]鐘鋒,王金重,賴建生,等.腹腔鏡與開腹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4(9): 782-78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020
2016-05-23]
163514 大慶油田慶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