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彬
非布司他治療痛風伴高尿酸血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賈彬
目的分析非布司他治療痛風伴高尿酸血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痛風伴高尿酸血癥患者,隨機分為A組、B組、C組,各20例。A組給予40 mg/d非布司他治療,B組給予80 mg/d非布司他治療,C組給予別嘌呤醇治療。分析和比較三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B組及C組血清尿酸<357 μmol/L比例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及C組血清尿酸<357 μmol/L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血清尿酸下降幅度比A組及C組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均發生轉氨酶升高、肌酐升高、左上腹疼痛及痛風發作不良反應,A組例數分別為1、1、3、4例,B組例數分別為3、1、2、11例,C組例數分別為2、3、3、1例。三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痛風發生率明顯比A組及C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痛風發生率(55.0%)明顯比A組(20.0%)及C組(5.0%)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患者服用非布司他,可有效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從治療有效性及安全性角度來講,80 mg非布司他優于40 mg非布司他,建議在臨床治療中選用該劑量。
痛風;高尿酸血癥;非布司他;有效性;安全性
痛風為晶體性關節病(由單鈉尿酸鹽沉積引起)[1]。嘌呤無法正常代謝、尿酸排泄量減少會引發痛風疾病,該病臨床表現包括形成痛風石、尿酸鹽腎病、急性發作性關節炎等,原發性和繼發性較為常見[2]。高尿酸血癥是發生通風的主要基礎。所以,治療通風的目標是對血尿酸水平進行長期有效控制。臨床中經常使用別嘌呤醇藥物,但其療效不盡人意[3]。非布司他為新興藥物,在治療高尿酸血癥方面存有不可比擬的優勢:選擇性抑制黃嘌呤氧化酶、不良反應發生率低等。本文以本院60例痛風伴高尿酸血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非布司他治療有效性及安全性。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痛風伴高尿酸血癥患者共60例,經本院臨床診斷確診。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68歲,平均年齡(46.12±7.30)歲。所有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皆≥480 μmol/L。采用隨機將患者分為A組、B組、C組三組,各20例。
1.2方法 A組給予40 mg非布司他(江蘇萬邦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58)治療,1片/次,1次/d;B組:給予80 mg非布司他(江蘇萬邦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58)治療,1片/次,1次/d;C組:給予300 mg別嘌呤醇[世貿天階制藥(江蘇)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3683]治療,1片/次,3次/d。規定三組治療療程為24周。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在現存治療標準指導下,對患者血清尿酸進行定期檢查。痛風:血清尿酸>595 μmol/L;血清尿酸正常值范圍為:男性150~420 μmol/L,女性90~357 μmol/L。以實際檢查結果為依據,對治療狀況加以分析和判定。除此之外,對患者所有生命體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記錄、分析和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三組綜合療效比較 對三組患者不同時間血清尿酸<357 μmol/L比例進行比較。治療12周:A組8例(40.0%)、B組12例(60.0%)、C組12例(60.0%),治療24周:A組7例(35.0%)、B組10例(50.0%)、C組8例(40.0%),治療后3個月:A組5例(25.0%)、B組8例(40.0%)、C組8例(40.0%)。B組及C組血清尿酸<357 μmol/L比例多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及C組血清尿酸<357 μmol/L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血清尿酸下降幅度比A組及C組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三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經治療,三組均發生轉氨酶升高、肌酐升高、左上腹疼痛及痛風發作不良反應,A組分別為1例(5.0%)、1例(5.0%)、3例(15.0%)、4例(20.0%),B組分別為3例(15.0%)、1例(5.0%)、2例(10.0%)、11例(55.0%),C組分別為2例(10.0%)、3例(15.0%)、3例(15.0%)、1例(5.0%)。三組轉氨酶升高、肌酐升高、左上腹疼痛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痛風發生率(55.0%)明顯比A組(20.0%)及C組(5.0%)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痛風是尿酸排出障礙或嘌呤代謝異常導致體內尿酸水平升高,單鈉尿酸鹽結晶沉淀所產生的一種疾病癥狀。臨床治療痛風主要是降低尿酸,控制尿酸水平<360 μmol/L,飲食控制降低尿酸值達20%,因此需要采取藥物對此類患者進行干預。促進尿酸排出、減少尿酸生成是降低尿酸的主要方法,其中減少尿酸生成更符合高尿酸血癥形成的原理。傳統抑制尿酸生成藥物——別嘌醇通過抑制黃嘌呤氧化酶減少尿酸生成,但別嘌醇的副作用較多,在臨床使用上收到許多限制。非布司他屬于降尿酸藥物,可用于痛風伴高尿酸血癥臨床治療。非布司他可選擇抑制黃嘌呤氧化酶,且對其他酶類代謝沒有影響[4]。此外,非布司他很少引發不良反應。該藥物可促使血清尿酸功能降低,同時沒有使用局限性。最初服用該藥物時,極有可能引發痛風。鑒于此,繼續治療情況下,采取針對性措施,以對痛風情況加以改善。別嘌呤醇屬于傳統藥物,對尿酸形成具有抑制作用。臨床中經常采用別嘌呤醇藥物。然而,由于該藥物可激活黃嘌呤酶,使得療效有所降低。此外,別嘌呤醇類似于嘌呤,會影響其他酶的活性,且易引發很多不良反應。經研究,非布司他在療效方面強于別嘌呤醇[5]。
本組研究表明,B組及C組血清尿酸<357 μmol/L比例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及C組血清尿酸<357 μmol/L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血清尿酸下降幅度比A組及C組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均發生轉氨酶升高、肌酐升高、左上腹疼痛及痛風發作不良反應,A組例數分別為1、1、3、4例,B組例數分別為3、1、2、11例,C組例數分別為2、3、3、1例。三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痛風發生率明顯比A組及C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患者服用非布司他,可有效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從治療有效性及安全性角度來講,80 mg非布司他優于40 mg非布司他,建議在臨床治療中選用該劑量。
[1]蔣蘭蘭,金星,沈赟,等.非布司他治療痛風伴高尿酸血癥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實用醫學雜志,2014,30(17):2827-2830.
[2]張秀英.非布司他治療痛風伴高尿酸血癥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中國中藥雜志2015/專集:基層醫療機構從業人員科技論文寫作培訓會議論文集,2016:1570.
[3]黃小娥,何成松.非布司他治療痛風伴高尿酸血癥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7(4):147.
[4]譚源源.非布司他治療痛風伴高尿酸血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5,17(9):61-62.
[5]谷麗梅.非布司他治療痛風伴高尿酸血癥療效觀察.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7):106-10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094
2016-07-22]
056001 邯鄲市中心醫院風濕免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