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替加環素治療血液病患者繼發感染的療效分析
王麗娜
目的探討替加環素治療血液病患者繼發感染的臨床療效。方法81例血液病繼發感染的患者,采用隨機平行對照法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患者采用頭孢哌酮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替加環素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90.24%)明顯高于對照組(72.50%)(P<0.05);觀察組治療后惡心嘔吐的不良發應發生率為4.88%,高于對照組的2.5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4.8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P<0.05)。結論替加環素能夠改善血液病患者繼發感染的預后,提高臨床療效,降低不良發應總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替加環素;血液病;繼發感染
血液病是由于造血系統的疾病使血液發生異常改變,通常以貧血、出血、發熱為特征[1]。由于血液病患者需要進行大劑量的化療,使血液病患者的中性粒細胞下降顯著,造成患者免疫力低下,極易誘發繼發感染,如不及時治療,會嚴重影響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及日常生活。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療血液病繼發感染成為當今臨床上研究的主要課題。作者采用替加環素聯合頭孢哌酮治療取得較佳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81例血液病繼發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通過肝腎功能、血常規、血細胞形態學檢查、骨髓細胞分析、血細胞化學染色檢查及免疫學檢查等確診,均符合陸再英等[2]編制的《內科學》血液病繼發感染的臨床診斷標準,并排除谷丙、谷草及堿性磷酸酶超過正常上限3倍者、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陽性者、肺部惡性腫瘤、肌酐清除率<41ml/1.73 m2者、藥物過敏者及中途退出者等。采用隨機平行對照法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2~60歲,平均年齡(43.65±7.46)歲,住院時間>21 d 31例,中性粒細胞缺乏(<0.5×109/L)30例,其中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9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7例,再生障礙性貧血4例,淋巴瘤2例,多發性骨髓瘤6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2例;觀察組男27例,女14例,年齡22~61歲,平均年齡(43.65±7.48)歲,住院時間>21 d 32例,中性粒細胞缺乏(<0.5×109/L)31例,其中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9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7例,再生障礙性貧血4例,淋巴瘤2例,多發性骨髓瘤6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確診后,所有患者依據病情積極祛除致病因素,補充患者所需營養,刺激患者造血功能,進行化療及成分輸血等一般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加用頭孢哌酮(國藥準字H50021456,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格:按C25H27N9O8S2計1.0 g)治療,靜脈滴注,每8小時1次,2.0 g/次,溶于100ml生理鹽水(國藥準字H20013310,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格:100ml:0.9 g),3次/d,7 d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替加環素(國藥準字H20133044,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規格:50mg)治療,靜脈滴注,每12小時1次,首次100mg,然后50mg,溶于100ml生理鹽水,每次需30~60min輸完,2次/d,7 d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依據陸再英等[2]編制的《內科學》制定療效判定標準。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實驗室檢查無好轉為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實驗室檢查有所好轉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明顯改善甚至消失,實驗室檢查明顯好轉甚至檢查無異常為顯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不良反應。治療期間記錄患者有無惡心嘔吐、腹瀉、肌酐升高、谷丙、谷草升高等情況,并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41例患者治療后顯效30例,有效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0.24%;對照組40例患者治療后顯效20例,有效9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72.50%。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25,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僅發生惡心嘔吐2例,惡心嘔吐的不良發應發生率為4.88%,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4.88%;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發生惡心嘔吐1例,腹瀉4例,肌酐升高1例,谷丙、谷草升高2例,惡心嘔吐的不良發應發生率為2.50%,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0.00%。觀察組治療后惡心嘔吐的不良發應發生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322,P<0.05)。
血液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隨著近年來的研究表明[3],血液病的病因有很多種,如化學因素、病毒、免疫功能異常、物理因素、污染及遺傳等,但是從血液病患者的癥狀和體征來看,血液病的主要病因是病毒、免疫功能異常及物理因素。大多數學者認為[4],血液病的發病機制是由于患者在病毒及炎癥的侵襲下激活單核-巨噬細胞使其分泌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及干擾素γ等抑制系造血因子,作用于淋巴細胞及內皮細胞等抑制造血系統的造血因子,導致貧血的發生。中醫認為[5],人的生存以正氣為本,血液的化生有賴于五臟六腑的協調功能,其中脾腎兩臟的作用尤為重要。若腎臟的毒性增加可使紅細胞的壽命明顯縮短,且與實驗檢查中腎功能呈水平相關,而腎小球濾過率的下降使其紅細胞中的轉酮醇酶及超氧岐化酶減低,Na+-K+-ATP酶活性下降,紅細胞的抗氧化防御機能下降,由于Na+在細胞內長時間滯留增加了紅細胞膜脂質氧化變質使紅細胞滲透脆性增加,加之腎小球濾過率下降使內源性左旋肉堿在肝腎合成時減少,使紅細胞脆性進一步增加,導致紅細胞壽命的縮短,加上血小板的減少,致使出血的發生。血液病患者需要接受長期大劑量的化療,造成免疫力進一步下降,極易繼發感染。其治療原則是積極的為患者祛除致病因素,補充患者所需營養,刺激患者造血功能,進行抗感染、化療及成分輸血等治療[6]。
替加環素是一種新型的廣譜活性的靜脈注射用抗生素,是已知甘氨酰環素類抗生素同時也是四環素類抗生素的半合成衍生物,該藥在D環的第9位置上連接了一個甘氨酰氨基,既可維持四環素類的抗菌作用,又能對抗四環素類藥物的耐藥機制。臨床研究表明[7],替加環素可與核糖體30S亞單位結合、阻止氨酰化tRNA分子進入核糖體A位而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陳傳欣等[8]研究表明,替加環素的穩定狀態分布容積約為500~700 L(7~9 L/kg),且其分布范圍要超過血漿的分布容積,可廣泛分布到全身各個組織,而替加環素的體外血漿蛋白結合率約為71%~89%。吳玉紅等[9]研究證實,替加環素在體內并不經過廣泛代謝,而是通過雙通道排泄,約有59%通過膽汁/糞便排泄消除,33%經尿液排泄,代謝的產物沒有任何活性。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0.2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50%(P<0.05),提示替加環素可改善血液病患者繼發性感染的預后,提高臨床療效。其他學者研究表明[10],結合患者病情程度及患病時間,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臨床總有效率達88.63%,與本文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11],替加環素在臨床中的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輕至中度的的惡心嘔吐。本文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惡心嘔吐的不良發應發生率為4.88%,略高于對照組的2.50%,表明替加環素的惡心嘔吐不良反應的情況比頭孢類抗生素更容易發生。但總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4.8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P<0.05),說明替加環素可以使患者耐受,從而降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以往學者研究證明[12],采用替加環素治療,能夠提高血液病患者繼發性感染的臨床療效,同時降低不良發應總發生率,與本文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替加環素能夠改善血液病患者繼發感染的預后,提高臨床療效,降低不良發應總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秦慧,汪延生,丁士華,等.替加環素治療免疫力低下的血液病重癥感染療效分析.安徽醫學,2014,35(3):278-282.
[2]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563-679.
[3]郝建萍,王蕾,朱震宏,等.血液科醫院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9):4208-4209.
[4]蔣春暉.替加環素抗耐藥菌作用的研究進展.中國藥房,2012,23(42):4013-4015.
[5]周永明.血液病的中醫病機探討.中醫藥通報,2002,1(2):9-10.
[6]中國侵襲性真菌感染工作組.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中華內科雜志,2013,52(8):704-709.
[7]王玉昭,左雅蓓,林鳳茹.繼發于非血液病和非惡性病貧血的發病機制.臨床薈萃,2010,25(5):456-457.
[8]陳傳欣,張曉艷,馬永超,等.替加環素對血液病患者肺部感染的療效分析.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6(3): 353-357.
[9]吳玉紅,胡志東,邢莉民,等.替加環素治療血液病患者繼發感染的療效分析.中華醫學雜志,2014,94(34):2669-2672.
[10]谷月麗.替加環素治療血液疾病并發感染的療效.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6,10(2):227-230.
[11]郭晶,張民偉,陳菁,等.替加環素治療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療效觀察.實用藥物與臨床,2014,17(9):1131-1135.
[12]高蘇,李正,仇惠英,等.替加環素治療血液病粒細胞缺乏患者感染療效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4):860-86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085
2016-09-05]
458030 鶴壁市人民醫院消化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