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張桂華
腎性貧血患者外周血紅細胞與鐵參數變化的觀察與探討
馬莉 張桂華
目的觀察腎性貧血患者外周血紅細胞及鐵參數的改變, 探討其特點及臨床意義。方法120例腎性貧血患者作為腎性貧血組, 按照貧血程度分為輕度貧血組(42例)、中度貧血組(43例)和重度貧血組(35例);3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正常對照組, 分析各組外周血紅細胞參數及鐵參數的變化。結果與正常對照組比較, 腎性貧血組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壓積(HCT)均明顯降低(P<0.05),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增高(P<0.01);不同貧血程度組間比較, 血清鐵(SI)、總鐵結合力(TIBC)、未飽和鐵結合力(UIBC)及鐵飽和度(Fe%)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腎性貧血患者紅細胞形態屬于正細胞不均一性貧血;腎性貧血患者盡管存在鐵代謝紊亂的趨勢, 但不同貧血程度均無明顯鐵代謝異常。
腎性貧血;紅細胞形態;鐵代謝
腎臟是人體的生命之源, 負責調節人體內的水鈉平衡并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促進紅細胞的生成,是人體內重要的內分泌和排泄器官。慢性腎功能衰竭(CRF)是臨床常見的腎性疾病, 若不及時治療CRF會進一步發展為尿毒癥。鐵(Fe)是合成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之一, 一般認為血清鐵蛋白(SF)能良好的反映體內Fe的儲存狀況。本文對120例腎性貧血患者外周血紅細胞與鐵參數水平進行觀察,探討不同階段腎病患者貧血情況與這些指標的關系?,F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3年12月~2014年10月在本院腎內科經檢查為慢性腎功能不全而導致的120例貧血患者(腎性貧血組)并且臨床上未見消化癥狀及出血表現, 已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血液系統疾病, 無感染癥狀。其中男70例, 女50例, 平均年齡(45.2±17.5)歲, 以Hb濃度為標準將腎性貧血組患者按貧血程度劃分為三組:91~110 g/L為輕度貧血組(42例);61~90 g/L為中度貧血組(43例);≤60 g/L為重度貧血組(35例)。正常對照組為本院健康體檢者30例,均排除肝腎及內分泌和血液系統疾病, 其中男17例, 女13例, 平均年齡(42.1±7.3)歲。各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受試者空腹8 h, 次日清晨抽取兩管肘靜脈血各2 ml。其中, 血清管以4000 r/min離心10 min, 血清用于SI、TIBC、UIBC、Fe%測定;EDTA-K2抗凝管用于血常規分析。血清鐵四項采用日本公司產的日立7600分析儀及公司配套試劑及校準品進行測定;血常規采用日本SysmexXE-21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測定。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腎性貧血組及正常對照組紅細胞參數檢測結果 腎性貧血組患者測得的RBC、Hb及HCT值[(3.3±0.5)×1012/L、(88.2±14.4)g/L、(0.32±0.1)%]比正常對照組[(4.8±0.6)×1012/L、(95.5±15.2)g/L、(0.49±0.2)%]降低(P<0.05) 。腎性貧血組MCV(88.5±10.2)fl與正常對照組(91.4±11.6)fl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腎性貧血組患者RDW(12.9±1.7)%比正常對照組(11.2±1.5)%增高(P<0.01)。
2.2不同貧血程度腎性貧血患者血清鐵四項檢查結果 輕度貧血組SI(μg/dl)、TIBC(μmol/L)、UIBC(μmol/L)及Fe%水平分別為(52.2±18.4)、(40.2±10.3)、(29.4±9.2)、(11.9±3.8),中度貧血組分別為(48.4±19.5)、(39.5±9.6)、(28.3±8.9)、(12.6±4.0), 重度貧血組分別為(49.1±18.2)、(38.5±11.2)、(26.8±8.5)、(13.1±4.9), 隨著腎性貧血患者貧血程度不斷加重, SI降低后又升高, Fe%逐漸升高, 而TIBC逐漸降低, 但經方差分析檢測, 腎性貧血組患者不同貧血程度間四項指標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腎功能不全發展到終末期會伴有并發癥出現, 例如貧血。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貧血, 當血肌酐>309.4 μmol/L時, 大多數患者會出現貧血, 并且貧血程度與腎功損害程度呈正比。本文通過對120 例腎性貧血患者RBC、Hb、HCT、MCV及RDW與正常對照組進行對比, RBC、Hb及HCT均不同程度低于正常對照組(P<0.05)。兩組MCV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以往有研究報道, 在腎性貧血患者中, 鐵缺乏普遍存在,腎性貧血患者缺鐵發生率達77.6%[1]。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 腎性貧血患者由于產生的EPO不足, 從而影響造血機能及鐵利用障礙, 最后導致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2]。本次研究表明腎性貧血不同貧血程度患者體內鐵濃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可能原因有:①患者不缺鐵;②腎性貧血患者補充了鐵劑或采取了輸血治療。腎性貧血患者的SI、TIBC、UIBC及Fe%略低于正常人。其原因如下:腎性貧血患者會出現消化功能紊亂等現象。腎性貧血患者鋁吸收紊亂、厭食、合并消化道出血及反復的透析等可使機體鐵缺乏[3];此外, 患者貯存鐵能力下降, 動員難度加大, 利用鐵也出現阻礙[4]。
鐵為合成血紅蛋白提供原料, 在人體內存在于卟啉環中或與蛋白結合形成復合物, 例如轉鐵蛋白中的鐵。血清鐵、總鐵結合力、鐵蛋白等是實驗室評估是否缺鐵的主要指標[5]。本研究結果表明:腎性貧血患者表現為低水平鐵,在治療腎性貧血時要合理補鐵。腎性貧血患者由于EPO合成減少或完全缺乏, 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射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rHuEPO), 后者會使體內鐵利用顯著增加, 造成患者體內鐵相對不足。充分補鐵可以排除缺鐵帶來的應用rHuEPO治療的不良影響, 并能節省其用量, 提高其利用率。
綜上所述, 腎性貧血患者紅細胞形態屬于正細胞不均一性貧血;腎性貧血患者盡管存在鐵代謝紊亂的趨勢, 但不同貧血程度均無明顯鐵代謝異常。
[1]唐琪, 汪關煜, 錢瑩, 等.腎性貧血時靜脈與口服鐵劑的療效比較.中國血液凈化, 2004, 3(8):431-434.
[2]朱漢民, 沈霞.臨床實驗診斷學.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04:452.
[3]劉惠蘭, 王英, 姚英, 等.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血漿瘦素水平與營養狀態的研究.中華內科雜志, 2001, 40(2):109.
[4]廖彥, 林翀.尿毒癥患者貧血原因調查分析.湖南醫學, 1997, 14(7):107.
[5]曾淑凡.腎性貧血(附116例臨床分析) .醫學綜述, 1997, 3(1):6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016
2015-10-08]
114000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鞍山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