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洋
氯吡格雷與拜阿司匹林治療心絞痛的療效差異比較
吳明洋
目的探討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在心絞痛中的治療效果差異。方法8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0例。觀察組給予氯吡格雷進行治療, 對照組給予拜阿司匹林進行治療。觀察兩組心絞痛發作情況, 評定治療效果及記錄不良反應。結果治療前觀察組心絞痛發作頻率及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和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心絞痛發作頻率及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和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均可取得較好臨床效果, 但氯吡格雷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拜阿司匹林, 值得臨床借鑒。
心絞痛;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
不穩定型心絞痛屬于冠狀動脈綜合征中的一種, 容易進展為心肌梗死, 甚至導致患者猝死。在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中, 拜阿司匹林常用, 但其不良反應較多。氯吡格雷屬于抗血小板聚集類藥物, 能夠有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本文選擇本院收治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 觀察氯吡格雷與拜阿司匹林的臨床治療效果差異,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入選的8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均符合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標準)均為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 患者均對實驗藥物無禁忌, 能夠完成本實驗規定的療程。均無肝腎功能障礙。同時排除有精神病史患者、合并有心力衰竭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觀察組男21例, 女19例, 平均年齡(61.8±5.4)歲;合并有糖尿病4例、合并有高血壓9例、合并有高脂血癥7例。對照組男22例, 女18例, 平均年齡(60.9±4.9)歲;合并有糖尿病5例、合并有高血壓11例、合并有高脂血癥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觀察組患者給予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樂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23115, 批號:130911)治療,首次服用劑量為300 mg, 而后服用劑量為75 mg/d, 1次/d。對照組患者給予拜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J20130078, 批號:131104), 初次服用劑量為300 mg, 而后服用劑量為100 mg/次, 1次/d。兩組均根據患者具體合并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等情況, 給予降血糖、降壓、調整血脂水平等治療, 同時給予β受體阻斷藥物、硝酸酯類藥物等。
1.3療效評定標準 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發作頻率和胸前區疼痛程度均較治療前顯著減少, 發作時使用硝酸甘油的量較治療前減少≥ 80%為顯效:患者治療后的心絞痛發作頻率和胸痛程度均較治療前有所減少及減輕, 發作時應用硝酸甘油的量較治療前有所減少, 減少幅度為50%~80%為有效;治療后的心絞痛發作次數和胸前區疼痛程度沒有改善, 發作時應用硝酸甘油的量沒有見少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心絞痛發作頻率以及每次發作持續時間改變情況。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惡心及腹脹、腹瀉、黑便、上腹疼痛、惡心嘔吐等)發生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頻率和每次發作持續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發作頻率為(11.7±1.6)次/周,每次發作持續時間為(8.1±1.2)min/次;治療后的發作頻率為(4.7±1.1)次/周, 每次發作持續時間為(3.1±1.5)min/次。對照組治療前的發作頻率為(11.6±2.0)次/周, 每次發作持續時間為(7.9±1.1)min/次;治療后的發作頻率為(4.8±1.2)次/周, 每次發作持續時間為(3.0±0.9)min/次。治療前觀察組心絞痛發作頻率及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和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心絞痛發作頻率及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和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顯效、有效和無效分別為26、12、2例, 對照組治療后顯效、有效和無效分別為25、11、4例;觀察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5.0%和90.0%,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發生惡心及腹脹1例、出現輕度腹瀉2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5%;對照組患者中4例患者有黑便、5例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上腹疼痛、3例患者發生惡心嘔吐癥狀,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不穩定型心絞痛容易進展為心肌梗死, 甚至導致患者猝死。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病基礎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改變分不開, 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脫落, 可導致血管膠原暴露, 促進血小板聚集, 引發血栓形成, 使心肌發生局部缺血, 引發心絞痛[1,2]。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中, 抑制血小板功能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對改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預后起著重要作用。阿司匹林能夠抑制環氧合酶從而抑制血栓素A2生成和血小板聚集, 起到抑制血栓形成作用。氯吡格雷是抗血小板常用藥物, 能夠抑制二磷酸腺苷和血小板受體結合, 從而產生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研究表明, 氯吡格雷能夠有效的減少心絞痛患者心臟事件再發的發生率[3,4]。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觀察組心絞痛發作頻率及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和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均可取得較好臨床效果, 但氯吡格雷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拜阿司匹林, 值得臨床借鑒。
[1]冒群, 蔣紅霞.四逆湯加減聯合氯吡格雷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觀察.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 11(35):3915-3917.
[2]朱慶博, 張曉.替格瑞洛與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心絞痛的療效及安全性對比.河南醫學研究, 2014, 10(12):52-54.
[3]季保玉.國產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心絞痛的臨床療效觀察.醫藥論壇雜志, 2013, 4(11):23-24.
[4]徐桂華, 夏輝.國產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2, 8(9):1268-127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089
2015-10-12]
473000 河南省南陽市南陽南石醫院藥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