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菊
半月板損傷關節鏡治療的護理體會
陳秋菊
目的探討關節鏡下治療半月板損傷的護理方法。方法68例半月板損傷患者, 均經關節鏡治療, 治療后進行相應護理, 觀察護理效果。結果患者術后2周拆線, 平均住院9 d, 住院期間無并發癥發生, 術后1個月門診復查無膝關節活動受限, 疼痛較術前好轉, 術后效果滿意。結論關節鏡治療半月板損傷, 圍手術期采取科學、系統、針對性的護理干預, 可有效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恢復膝關節功能, 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質量, 提高一般運動能力。
關節鏡;半月板;護理
半月板是膝關節內的重要結構, 具有吸收震蕩, 分散應力, 傳導負荷, 促進關節液均勻分布以改善關節潤滑, 改善股骨和脛骨之間的形態匹配, 增加關節穩定性等重要作用[1]。伴隨全民運動的不斷發展, 半月板損傷呈不斷上升的趨勢,患者出現膝關節腫脹、疼痛和功能障礙等癥狀, 關節鏡手術是骨外科微創治療的常用方法, 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低等特點, 有效的護理措施能保證患者提高治療效果。本文探討關節鏡下治療半月板損傷的護理方法,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 年5 月~2014 年6 月在本院接受關節鏡清理術治療的半月板損傷患者68 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 患者均有明顯的外傷史, 平均年齡46歲。均有明顯的關節部位疼痛、腫脹、絞鎖、活動受限等癥狀, 根據半月板撕裂類型及程度不同, 采取關節鏡下半月板部分切除術38例, 次全切除術23例, 半月板全切除術7例。
1.2護理方法
1.2.1心理護理 為減少患者對疾病的恐懼和焦慮, 護士術前應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 讓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經過, 介紹手術的成功病例, 讓患者了解關節鏡手術治療的特點, 同時叮囑患者家屬做好心理暗示, 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提高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
1.2.2疼痛護理 術后當日關節疼痛顯著, 注意觀察患者疼痛的性質、程度、部位、范圍和持續時間, 及時通知醫生。為了減輕患者術后局部切口腫脹疼痛, 可以術后24 h進行冷療, 每2小時1次, 10~15 min/次, 減輕因局部腫脹所造成的切口疼痛。還有個別患者因擔心切口疼痛, 常保持某一體位持續時間過久引起患肢疲勞導致疼痛, 應及時指導患肢調整體位, 去除誘因或給予心理暗示, 疼痛劇烈者, 必要時可遵醫囑給予止痛藥物治療。
1.2.3飲食護理 術后6 h內應禁食水, 待麻醉平面完全消退后鼓勵進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待胃腸功能完全恢復后, 鼓勵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糖尿病患者避免進食含糖量過高的食物, 合并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者進食以低鹽、低脂、低鈉飲食為宜。
1.2.4切口引流及并發癥的觀察護理 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 體溫變化不大, 一般體溫≤37.5℃, 如術后3 d體溫持續升高, 提示有關節感染的可能。注意觀察切口有無紅、腫、熱、痛, 注意切口敷料是否完整, 有無滲出, 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及引流量, 定期擠壓引流管, 防止阻塞、扭曲、受壓, 注意觀察關節有無腫脹, 以防止感染、出血、積液等并發癥發生, 發現異常應及時通知醫生。
1.2.5患肢及體位護理 術后6 h取平臥位, 患肢抬高15~20 cm, 以促進下肢靜脈及淋巴回流。術后患膝用彈力繃帶包扎, 以減少關節的滲血和滲液, 緩解關節腔壓力過大所致疼痛[2], 但要密切觀察患肢的皮膚色澤、溫度、感覺、運動及腫脹情況, 如出現患肢顏色發紫或蒼白, 皮溫較健側低, 皮感麻木等情況, 說明患側肢體血液循環發生障礙;注意檢查足背動脈搏動情況[3], 護士應定時觀察彈力繃帶包扎情況,保證松緊適宜, 及時調整, 如果繃帶壓力減退, 達不到加壓目的, 關節可出現滲血和積液[4]。加壓包扎會引起末梢血液循環發生障礙, 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師, 及時處理。
1.2.6康復護理 術后功能鍛煉與手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5], 術后麻醉消退即可鼓勵患者進行踝泵及股四頭肌收縮鍛煉, 術后早期進行功能活動, 不僅能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還能早期預防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功能鍛煉需遵循序漸進的原則, 先健側肢體示范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 待掌握鍛煉方法后再進行患側肢體練習, 防止直接練習患側引起疼痛。需注意鍛煉的強度及節奏和幅度, 訓練強度以患者不感到疼痛及疲勞為宜, 切忌暴力。在恢復鍛煉的過程中,護士應注意及時糾正患者錯誤的動作以及動作的規范性、質量性、時間性和安全性。
1.2.7出院護理 科室建立微信關注平臺, 出院后1個月,每周對出院患者進行一次隨訪互動, 了解患者功能鍛煉的強度及肢體功能恢復情況, 同時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及醫囑執行情況制定進一步的康復計劃, 回訪中, 患者有不規范的康復行為, 及時予以制止, 叮囑患者及家屬進行規范的鍛煉, 告知制定護理訓練的重要性, 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積極配合, 同時告知并發癥的觀察要點, 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出現病情變化隨時就診, 1個月后門診復查, 無并發癥發生。
68例患者均術后2周拆線, 平均住院9 d, 住院期間無并發癥發生, 術后1個月門診復查無膝關節活動受限, 疼痛較術前好轉, 術后效果滿意。
膝關節是人體解剖結構最為復雜的關節, 具有動力和靜力兩種穩定性, 而半月板則具有穩定膝關節、緩沖應力和震蕩、增大關節接觸面積降低局部應力等作用[6]。隨著關節鏡在臨床的廣泛應用, 使半月板損傷的治療得到了改善。膝關節鏡手術直觀、創傷小、恢復快, 對膝關節正常生理干擾較小,已逐漸成為診治半月板損傷最有效的方法[7]。隨著關節鏡技術的不斷發展, 對護理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改進護理程序、改善護理方法才能提高關節鏡的手術療效, 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 降低患者的住院費用。術后正確指導患者康復知識及精密的護理措施對膝關節功能的恢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系統的關節功能訓練和正確的出院指導是獲取關節鏡術后預期療效的重要環節, 可有效防止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江東, 余家闊.組織移植和細胞移植在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治療中的應用及存在問題.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2006, 25(1):75-79.
[2]趙艷紅, 全明花.膝關節鏡手術病人的圍手術期護理及功能鍛煉.吉林醫學, 2006, 27(6):632.
[3]杜克, 王守志.骨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5:299.
[4]徐盛文, 江樹連, 劉濤, 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鏡下治療體會.臨床骨科雜志, 2010, 13(2):198-199.
[5]王彤彤.半月板損傷關節鏡手術后的康復護理.中醫正骨, 2007, 19(2):79.
[6]汪喜順, 章亞東, 侯樹勛, 等.人膝關節半月板切除和移植對脛股關節面應力的影響.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14, 28(1): 21-25.
[7]馮傳漢, 呂厚山.現代骨科診療手冊.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7:20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175
2015-10-20]
110000 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