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主持人 朱萬曙
?
空間維度的中華文學史研究
特邀主持人 朱萬曙
[主持人語]文學史既然是“史”,自然要按照時間的線索敘述其歷史發展的脈絡和進程,截至目前的絕大部分文學史也是依照此模式敘述的。這種敘述模式的局限性在于:過于強調“時間維度”,“空間維度”雖然也包含在敘述之中,例如某位作家出生于何地、其文學活動在何地展開,甚至會注意到其作品和特定物理空間的關聯性等,但是由于“時間維度”的主導性,“空間維度”難以得到強調和凸顯,文學史所呈現的面貌只是各種歷史事實的時間綴合,文學史的豐富性和立體感難免被遮蔽,文學史的本來面貌也難以得到真正的呈現。
注重從“空間維度”研究文學史,或許可以彌補“時間維度”描述的不足。這里所謂的“空間”,不是指文學作品中的虛構空間,而是文學史上真實存在的地理空間。文學史上的任何事實,都不僅僅在特定的時間發生,而且也都是在特定的空間中發生的。每一個作家都生活在一定的空間之中,他們的創作,哪怕是簡單的一首絕句,都是在一定的空間之中完成的。文學史上還有諸多的文學活動、文學流派和集群活動等,它們同樣也是在特定的空間之中展開的。空間有大有小,大到一個行政區域,中到一處山水景觀,小到一方斗室。有的空間催生了文學名篇,有的空間發生過影響或大或小的文學活動。伴隨著文學家生活道路的變化、家國政治格局的轉換,文學的空間還經常發生位移。“空間維度”甚至再次提醒我們,中國文學不僅僅是漢民族的文學,還應該包括生活于不同地域空間的各個民族在內的“中華文學”。凡此種種都說明,注重從“空間維度”開展研究,能夠回歸到更為豐富和立體化的文學史現場,重現更為具體的文學史原貌,甚至能夠促使文學史研究和思想史、心靈史、生活史、情感史更好地銜接,生發出諸多富有文化意味和生命趣味的學術命題,從而使文學史研究更加富有學術張力和學術生氣。
毫無疑問,21世紀以來,古代文學的研究在不斷向前邁進,新的成果不斷問世。但是,“時間維度”的慣性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支配著諸多的研究,因而強調“空間維度”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基于此,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和《文學遺產》編輯部于2015年11月主辦了“空間維度的中華文學史研究”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50多位學者就“空間維度”與“中華文學”的視野和方法展開了深入討論。這里選取三篇與會學者的論文,與學界同仁分享。
王兆鵬教授多年來致力于文學史的量化分析,其《唐宋詩歌版圖的空間分布與位移》通過對唐宋詩人籍貫的統計,分析了唐、宋兩代詩歌版圖在空間上由北向南位移的軌跡,于中見出諸多有趣的文學現象,文章提出的空間位移現象背后隱藏的幾個有待揭示的“歷史真相”問題,更富有啟發意義。
羅時進教授的《湖畔水濱:清代江南文學社團的創作現場》圍繞江南“水環境”的自然地理特征,回歸到清代江南文人的群體活動以及文學創作的現場,挖掘了以湖畔水濱為空間的自然、文化、審美的種種內涵和趣味。文中的“湖畔水濱”,既是文學空間,也是審美意象,甚至可以成為江南文化的符號。
朱萬曙教授的《小玲瓏山館:一個“有意味”的文學空間》集中分析了清代“揚州二馬”的園林小玲瓏山館作為文學空間的“意味”之所在,揭示了其作為公共文學活動空間和私人空間的不同特點和功能,以及所蘊含的生命體驗,其中的“意味”可以延展到清代前、中期的社會、文化、經濟諸多方面。
三篇論文所討論的對象各有不同,但因為都是立足于“空間維度”,力求回歸文學史“現場”,從而揭示出了一定時期文學史的立體化樣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了文學史所應有的豐富性和生命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