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分析
王海燕
目的探討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方法12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單用地氯雷他定治療,觀察組采用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對比兩組療效及不良反應。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為6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療效顯著,可以有效的減少復發(fā),且副作用小,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地氯雷他定;復方甘草酸苷;慢性蕁麻疹
蕁麻疹是臨床最為常見的皮膚病之一,目前無有效的根治方法[1]。地氯雷他定是第2代H2受體拮抗劑,能高選擇性阻斷外周組胺受體,而復方甘草酸苷是一種具有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中藥制劑[2],2014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采用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可以有效的減少復發(fā),臨床療效顯著,副作用小,安全性較高,現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均符合臨床慢性蕁麻疹診斷標準[3],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惡病質、糖尿病患者、窄角形青光眼患者、妊娠期、哺乳期患者[4]。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中男29例,女31例,年齡18~58歲,平均年齡(39.5±11.6)歲,病程4個月~3年,平均病程(13.5±7.6)個月;對照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17~59歲,平均年齡(38.5±12.3)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病程(12.5±7.6個月)。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單純給予口服50 mg地氯雷他定,1次/d。觀察組患者靜脈滴注40 ml復方甘草酸苷加入250 ml 5%的葡萄糖溶液,1次/d,同時口服50 mg地氯雷他定,1次/d;連續(xù)治療4周,復診1次/周,連續(xù)8周。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療效判斷標準[2]根據癥狀和體征的總積分下降作為療效判斷依據,療效指數=(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①治愈:皮疹完全消退,自覺癥狀消失;②顯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70%;③有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30%,且<70%;④無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30%。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愈36例,顯效18例,有效6例,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治愈22例,顯效18例,有效1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6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2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對照組分別有2例(3.3%)和3例(5.0%)出現輕微的嗜睡和口干癥狀,不需要特殊處理,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蕁麻疹屬于Ⅰ型、Ⅲ型變態(tài)反應[3],發(fā)病機制是肥大細胞等炎癥細胞活化,釋放具有炎癥活性的化學介質,包括組胺、5-羥色胺、前列腺素、白三烯、細胞因子等,引起平滑肌收縮及腺體分泌增加、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上單獨用抗組胺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復方甘草酸苷是由甘草酸苷、鹽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組成的復方制劑,其主要成分為甘草酸,甘草酸水解后形成8-甘草酸,化學結構相似于腎上腺皮質激素,降低類固醇的代謝速度,導致類固醇樣作用[5-7],具有抗炎和類鹽皮質激素的作用,地氯雷他定為長效三環(huán)類抗組胺藥,可通過選擇性地阻斷外周H2受體,可以緩解慢性濕疹的紅斑、瘙癢等癥狀。本研究中采用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的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0%,明顯高于單用地氯雷他定治療的對照組的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之,聯合應用可以有效的減少復發(fā),臨床療效顯著,副作用小,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徐永財.復方甘草酸苷對慢性蕁麻疹患者外周血Th1/Th2平衡的影響.中國藥師,2010,13(1):109-111.
[2]趙辨.臨床皮膚病學.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604-607,613.
[3]劉然.甘草及甘草酸制劑引起的假性醛固酮增多癥及防治.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9,11(6):416-418.
[4]郝飛.甘草酸國外研究的進展.中國醫(yī)學論壇報,2001,27(7): 13.
[5]金永南,徐高中,呂中法.卡介苗多糖核酸聯合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5,19(6):382.
[6]蓋自寬,劉建霞.復方甘草酸苷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及對血漿組胺影響的臨床觀察.河北醫(yī)藥,2012,34(18): 2779.
[7]徐素平.咪唑斯汀聯合曲尼司特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國外醫(y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4,26(3):30-3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4.140
2015-11-12]
110003 遼寧省沈陽市第七人民醫(yī)院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