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寶,楊傳華
?
·經驗交流·
楊傳華教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經驗
楊寶1,楊傳華2
通過對慢性心力衰竭病機本質、治法方藥及臨床驗案的分析探討,總結楊傳華教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經驗。針對慢性心力衰竭心腎陽虛這一病機關鍵,治以溫陽益氣,佐以活血利水之法,方選生脈散合保元湯加減,常可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
楊傳華;慢性心力衰竭;心腎陽虛;溫陽益氣;生脈散合保元湯
楊傳華,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二級教授,山東省名中醫,高血壓國家中醫藥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專家,從事心系疾病臨床工作近30年,有深厚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心系疾病的診治,尤其是眩暈、頭痛、胸痹、心悸等疾病,療效顯著。筆者有幸隨師臨診,受師教誨,收獲頗多,現僅從以下幾方面總結楊老師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經驗。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種心臟結構和(或)功能性疾病導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損,心排血量不能滿足機體組織代謝需要,以肺循環和(或)體循環瘀血,器官、組織血流灌注不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綜合征。根據起病緩急,分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其中,慢性心衰屬于中醫“心悸”“怔忡”“水腫”“喘證”等范疇,其發病率逐年升高。
“心衰”一詞最早由王淑和在《脈經》中提出:“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本虛標實是慢性心衰的病機本質,這一認識早已達成共識。其中,本虛即是氣血陰陽虧虛,標實即是瘀血阻滯、水濕內停。關于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機,早在《內徑》中即有類似論述,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記載“左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提出“宗氣泄”,心氣虧虛可導致慢性心衰。此后歷代醫家也多有論述,如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水氣病》提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張景岳認為:“蓋陰虛于下,則宗氣無根,而氣不歸源,所以在上則浮撼于胸臆,在下則振動于臍旁”(《景岳全書·恤忡驚恐》)。成無己提出:“其氣虛者,由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悸也”(《傷寒明理論·悸》)。
楊老師在臨床中發現,慢性心衰的病人多表現為心悸喘促、動則尤甚、呼多吸少、下肢水腫、形寒肢冷、腰酸膝軟、自汗盜汗、口唇青紫、頸旁脈絡怒張,舌質暗紅、脈結代等,此番癥狀多與心腎陽虛密切相關。因此,楊老師在總結前人論述的基礎上,結合多年臨床經驗提出,慢性心衰的病位在心,與肺、脾、腎三臟密切相關,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而病機關鍵在于心腎陽虛。“載氣者血也,而運血者氣也”(《血證論》),“三陰結謂之水”(《素問·陰陽別論》),因此,在心腎陽虛的基礎上,常常又先后或同時并見氣虛血瘀、陽虛水泛等病理變化,氣、血、水三者相互影響,相互轉化,貫穿于慢性心衰的始終。
溫陽、益氣、活血、利水是楊老師治療慢性心衰長期以來行之有效的基本治法,這與西醫針對慢性心衰所采用的強心、利尿、擴血管[1]不謀而合。四法之中,針對慢性心衰心腎陽虛的病機關鍵,楊老師尤其推崇溫陽益氣法。心主血,主藏神;腎主水,主納氣,心陽得補,元氣得充,則血隨氣行,水得氣化。值得一提的是,在慢性心衰的病變早期,應用溫陽益氣法雖可收以良效,但日久,隨著病情的發展,一味地溫陽卻常常難以奏效或療效甚微。楊老師認為,此時應注意配以養陰益氣,以達“陰中求陽”的效果。在具體選方用藥方面,楊老師常以生脈散合保元湯為基本方,配以川芎、赤芍、丹參、當歸、紅花等活血藥,澤瀉、茯苓、豬苓、車前子、冬瓜皮等利水藥,臨證處方,隨癥加減,療效顯著。現代研究也證實:保元湯能增加慢性心衰病人血液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提高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降低心室舒張壓,從而減少心肌細胞分泌B型鈉尿肽(BNP),保護血管內皮,有效地改善冠狀動脈血流循環,達到治療慢性心衰的目的[2-3]。生脈散也能有效地輔助西藥降低大鼠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的水平,可明顯改善大鼠心功能[4]。
病人,男,68歲,2014年11月26日就診。心慌胸悶5年,加重1個月。病人自2009年出現心慌胸悶,1個月前因氣溫降低而癥狀加重。刻下心慌胸悶,飽食及運動后加重,步行不足200 m或爬樓一層即須中途休息,伴乏力氣短,無胸痛,無咳嗽咳痰,納眠一般,二便調,舌暗紅,苔薄白,脈促。既往無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病史,曾因心房纖顫于阜外醫院行射頻消融術。查體:老年男性,神志清,精神可,頸靜脈輕度怒張,雙肺少許哮鳴音,心率92次/min,律不齊,心音強弱不等,脈搏短絀,雙下肢輕度凹陷性水腫。血壓110/74 mmHg,呼吸18次/min。超聲心動圖(2014-08-29于濟南軍區總醫院)示:射血分數(EF)47%,主動脈瓣退行性變,三尖瓣關閉不全(重度),二尖瓣關閉不全(中度),雙房大,肺動脈高壓(輕度),左右室收縮功能正常。中醫診斷為心悸(陽虛水泛證);西醫診斷為限制型心肌病,心房纖顫,心功能不全,治以溫陽益氣,佐以活血利水,方選保元湯和生脈散加減:黨參30 g,麥冬12 g,五味子6 g,云苓30 g,澤瀉30 g, 豬苓18 g,冬瓜皮30 g,車前子(包)30 g,炮附子9 g,北五加皮3 g,當歸12 g,水煎服,每日1劑。二診:服藥14劑后心慌胸悶減輕,下肢水腫好轉,仍覺乏力,偶覺腹脹不適,舌暗紅,苔薄白,脈弦促。上方加生黃芪30 g,生山楂12 g,桂枝6 g。三診:服藥14劑后原有諸癥明顯減輕,活動耐量增加,腹脹好轉,舌暗紅,苔薄微黃,脈弦促。上方改黃芪45 g,加葶藶子6 g。四診,不規律服藥28劑后心慌胸悶好轉,正常活動無影響,納眠可,二便調,舌暗紅,苔白,脈弦促,超聲心動圖(2015-11-18于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示:EF60%,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輕度),三尖瓣關閉不全(重度),二尖瓣關閉不全(中度),雙房大,肺動脈高壓(輕度),左右室收縮功能正常。上方改車前子15 g,豬苓15 g,繼服14劑,鞏固療效,囑病人低鹽低脂飲食,適度活動,并定期復查血生化、超聲心動圖。
[1]胡中江.2012年歐洲心臟學會《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處理指南》[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2,12(6):436.
[2]韓玉輝,董艷,邢蘭訪,等.保元湯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腦鈉肽的影響[J].河北中醫,2013,35(1):34-35.
[3]盧軍利,趙靜文,陳沛林,等.保元湯對冠心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響[J].河北中醫,2013,35(12):1801-1802.
[4]詹琤琤.對慢性心衰大鼠應用生脈散進行治療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6):45.
(本文編輯郭懷印)
“泰山學者”崗位建設資金資助(No.2012-55);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No.2014GSF119011)
1.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高血壓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
楊傳華,E-mail:yangchuanhua1962@126.com
R541.6R256.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16.042
1672-1349(2016)16-1945-02
2016-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