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
氯吡格雷治療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評價
于麗
目的觀察氯吡格雷治療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104例冠心病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2例。對照組患者行噻氯匹定進行治療,觀察組的患者行氯吡格雷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比較兩組患者藥物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結果觀察組患者中顯效31例(59.6%),有效20例(38.5%),無效1例(1.9%),總有效率為98.1%;對照組患者中顯效23例(44.2%),有效22例(42.3%),無效7例(13.5%),總有效率為86.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后,觀察組惡心嘔吐1例(1.9%),腹瀉0例,皮疹1例(1.9%),頭暈1例(1.9%),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8%;對照組惡心嘔吐2例(3.8%),腹瀉3例(5.8%),皮疹3例(5.8%),頭暈2例(3.8%),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2%。觀察組總不良反應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冠心病患者應用氯吡格雷的藥物治療措施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且藥物不良反應小,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值得臨床推廣。
冠心病;氯吡格雷;不良反應;治療效果
冠心病是一類心血管疾病,常發于老年患者。此病癥可引起胸部疼痛、心絞痛、心力衰竭等病癥,嚴重時可導致死亡,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有極大的威脅[1]。本研究通過選取52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氯吡格雷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北鎮市人民醫院內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診治的104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診斷均符合冠心病的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①嚴重的心力衰竭患者;②血小板異常減少患者;③具有嚴重的高血壓病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2例。對照組男27例,女25例,年齡43~81歲,平均年齡(58.4±7.5)歲;病程4~20年,平均病程(9.6±3.5)年。觀察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44~82歲,平均年齡(59.2±7.6)歲;病程5~21年,平均病程(9.7±3.8)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悉本次實驗目的,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噻氯匹定(商丘市金馬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095)250mg+阿司匹林(新鄉市常樂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1021522)300mg口服治療,1次/d。觀察組采用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0018)600mg+阿司匹林300mg口服治療,1次/d。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①治療效果評價標準[2],顯效:動態心電圖顯示患者的ST段改變等心律失常表現恢復正常,心絞痛癥狀明顯改善,其發作次數下降率>80%;有效:動態心電圖顯示患者的ST段改變等心律失常表現明顯改善,且心絞痛等臨床癥狀得到一定改善,發作次數下降50%~80%;無效:患者的ST段改變等心律失常未得到改善,心絞痛病癥未見變化,發作次數未見減少,且有惡化趨勢。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分別于患者用藥12、24 h觀察兩組患者的惡心嘔吐、腹瀉、皮疹、頭暈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顯效31例(59.6%),有效20例(38.5%),無效1例(1.9%),總有效率為98.1%;對照組患者中顯效23例(44.2%),有效22例(42.3%),無效7例(13.5%),總有效率為86.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經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后,觀察組惡心嘔吐1例(1.9%),腹瀉0例,皮疹1例(1.9%),頭暈1例(1.9%),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8%;對照組惡心嘔吐2例(3.8%),腹瀉3例(5.8%),皮疹3例(5.8%),頭暈2例(3.8%),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2%。觀察組總不良反應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冠心病患者通常存在胸悶、氣短、心悸、頭暈等臨床病癥,而引發這些癥狀的主要原因是冠狀動脈受損或阻塞造成的供血不足,也可引起相應的心律失常等表現,重則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臨床學者均對該病有著極高的重視。根據冠心病的發病機制,臨床上也研究出多種溶血栓及抗心律類藥物。噻氯匹定屬于常規的抗凝藥物,對膠原、凝血酶、花生四烯酸、腎上腺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其藥效強弱程度不一,只有在機體內有效轉化后方可達到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藥物效果具有延遲性[3]。氯吡格雷又名波立維,是一種二磷酸腺苷(ADP)受體阻滯劑,可通過對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體相結合而阻止糖蛋白GPⅡb/Ⅲa受體以及纖維蛋白與之結合,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從而發揮溶血栓的目的[4]。
本研究對104例冠心病患者進行了對照實驗,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中顯效31例(59.6%),有效20例(38.5%),無效1例(1.9%),總有效率為98.1%;對照組患者中顯效23例(44.2%),有效22例(42.3%),無效7例(13.5%),總有效率為86.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采用氯吡格雷較噻氯匹定可發揮更好的溶血栓效果,緩解病癥的進一步惡化,同時,氯吡格雷見效快,克服了噻氯匹定藥物時效性的阻礙,使患者能夠更快地恢復健康。 經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后,兩組患者治療后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藥物不良反應,觀察組惡心嘔吐1例(1.9%),腹瀉0例,皮疹1例(1.9%),頭暈1例(1.9%),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8%;對照組惡心嘔吐2例(3.8%),腹瀉3例(5.8%),皮疹3例(5.8%),頭暈2例(3.8%),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2%。觀察組總不良反應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氯吡格雷的藥物安全性更高,將藥物的不良反應控制在較小的范圍內。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患者采用氯吡格雷進行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達到較好的抗血栓作用,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可能,且藥物安全性高,值得推廣使用。
[1]馬巧紅,徐清斌,張波濤,等.不同劑量氯吡格雷對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水平的影響 .廣東醫學,2014,22(7):1102-1104.
[2]馬萍,馬巧紅,劉志軍,等.氯吡格雷對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擴張刺激磷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響.天津醫藥,2014,47(11): 1135-1137.
[3]李秀梅,胡大一.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中的應用.中國臨床藥理學,2010,26(1):75-78.
[4]王欣,夏豪,童隨陽,等.普拉格雷和氯吡格雷對冠心病患者療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醫學研究雜志,2015,44(2):49-5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105
2016-09-02]
121300 遼寧省北鎮市人民醫院內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