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臨床感染多重耐藥菌的監測研究
劉云
目的探究和評價醫院臨床感染事件中多重耐藥菌的特點和耐藥性。方法362例感染耐藥菌株患者,通過取樣培養和微生物學檢驗等方法評價臨床感染事件中多重耐藥菌的標本分布和臨床耐藥性。結果從362例患者的樣本中分離的818株菌落標本,其中痰液594株,占比72.6%;尿液67株,占比8.2%;血液65株,占比7.9%;分泌物44株,占比5.4%;腦脊液7株,占比0.9%;其他體液41株,占比5.0%。對篩選獲得的1020株耐藥菌株進行抗生素敏感性試驗發現,青霉素敏感菌8株,敏感率0.78%;阿莫西林敏感菌81株,敏感率7.94%;頭孢噻圬敏感菌118株,敏感率11.57%;慶大霉素敏感菌41株,敏感率4.02%;諾氟沙星敏感菌44株,敏感率4.31%;環丙沙星敏感菌59株,敏感率5.78%;紅霉素敏感菌42株,敏感率4.12%;克林霉素敏感菌154株,敏感率15.10%;復方新諾明敏感菌473株,敏感率46.37%。結論需要加強耐藥菌的監測和高危感染患者的隔離工作,與此同時,要從院方和患者等多層面加強抗生素合理運用的教育宣傳,從而有效防止多重耐藥菌株的流行和傳播。
臨床感染;多重耐藥菌;抗性菌監測
多重耐藥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定義為一種微生物對≥3類抗生素同時耐藥,常見的多重耐藥菌比如泛耐不動桿菌,對大環內酯類、氨基糖苷類、頭孢菌素類、氟喹諾酮及磺胺類等多種常見抗生素耐藥[1]。青霉素發現之后人類對于傳染病的治療有了新進展,但人類對于抗生素的過度依賴也造成了抗生素濫用等新問題。抗生素的濫用是新世紀重要的醫學難題[2]。當細菌發生變異而對以前可以治療感染的抗生素耐藥時稱為抗菌素耐藥。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看,在人類的醫療活動中普遍濫用和過度使用抗生素,會加速菌種耐藥性的演進。若無有效的檢測和控制手段,人類醫療將進入后抗生素時代,然而普通的感染將再次變得致命[3]。近年來由于耐藥菌感染導致的死亡案例也在不斷上升,應當引起臨床醫學界的足夠重視。本研究收集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就診的362例感染耐藥菌株患者的病理資料,通過取樣培養和微生物學檢驗等方法評價臨床感染事件中多重耐藥菌的標本分布和耐藥性。旨在探究和評價臨床感染事件中多重耐藥菌的特點和耐藥性,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篩選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就診的362例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患者的病理資料為研究樣本。其中男241例,女121例;年齡21~83歲,平均年齡(68.24±11.32)歲;住院時間9~127 d,平均時間(53.56±17.82)d。患者和家屬均被告知參與本次研究。醫院增設監護組對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監護。
1.2 方法 通過分析患者感染原因和類型,進行患者痰液、血液、尿液等樣本的收集和分離。對于含病原微生物的樣本進行分離和培養。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來鑒定病原微生物種類和菌落族群。采用肉湯培養基對微生物進行培養,對菌落形態進行記錄,并且進行菌落計數。采用藥物敏感性試驗進行病原微生物的耐藥性檢測。
2.1 感染部位分布 從362例患者的樣本中分離的818株菌落標本,其中痰液594株,占比72.6%;尿液67株,占比8.2%;血液65株,占比7.9%;分泌物44株,占比5.4%;腦脊液7株,占比0.9%;其他體液41株,占比5.0%。
2.2 藥物敏感性 對篩選獲得的1020株耐藥菌株進行抗生素敏感性試驗發現,青霉素敏感菌8株,敏感率0.78%;阿莫西林敏感菌81株,敏感率7.94%;頭孢噻圬敏感菌118株,敏感率11.57%;慶大霉素敏感菌41株,敏感率4.02%;諾氟沙星敏感菌44株,敏感率4.31%;環丙沙星敏感菌59株,敏感率5.78%;紅霉素敏感菌42株,敏感率4.12%;克林霉素敏感菌154株,敏感率15.10%;復方新諾明敏感菌473株,敏感率46.37%。
抗生素的濫用是新世紀重要的醫學難題。當細菌發生變異而對以前可以治療感染的抗生素耐藥時稱為抗生素耐藥[4]。耐藥性的出現,在微生物演化學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是病原菌等微生物對于環境改變的一種適應,具體來說,由于隨機突變導致的耐藥性無規律分布于細菌種群中,但在外界大量抗生素等藥物的選擇下,無抗性的菌株被藥物殺死而淘汰,有抗性的菌株得以保留,因此其子代菌株都帶有耐藥性,從而導致整個族群向耐藥方向的進化。耐藥菌的出現增加了感染性疾病治愈的難度[5]。
微生物多重耐藥的定義是一種微生物對≥3類抗生素同時耐藥,常見的多重耐藥菌如泛耐鮑曼不動桿菌,對大環內酯類、氨基糖苷類、頭孢菌素類、氟喹諾酮及磺胺類等多種常見抗生素耐藥。對于同一種微生物和腫瘤細胞而言,耐藥性與敏感性是相對的,耐藥性增強,敏感性則會降低,耐藥性的程度一般可用某種特定藥物對于微生物的最低抑菌濃度來衡量。一般微生物的耐藥性通過細胞內的遺傳物質來控制和傳遞,有些微生物對于某些藥物有著獨特的耐藥性,這是由于其特殊結構導致。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代表的許多革蘭陽性菌株有著莢膜結構,對于多數藥物有著一定的保護和防御作用,這加大了臨床治療的難度,這種現象在臨床上被稱為天然不敏感性。而對于許多不具備天然不敏感性的致病菌,其耐藥性的出現往往都是臨床抗生素等藥物的濫用導致。對于臨床多重耐藥菌的治療有許多國際指南,包括在全球臨床醫師中極富影響力的《桑福德康微生物治療指南》在內,均首選萬古霉素進行治療。但是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報道發現對萬古霉素有耐藥性的菌株[6]。耐藥性的傳遞一般都是通過染色體或質粒傳導,大多數的抗性都是通過質粒來編碼,如何消除質粒對于耐藥性的影響也是當今的研究熱點。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機制可有多種,對于不同的藥物作用機理,可以進化出不同的應對策略,比如產生新的代謝通路來回避代謝擾亂藥物的干擾,或者產生藥物講解酶來分解藥物,也可以改變細胞通透性來減少對于藥物分子的運輸。而在臨床中的觀測結果表明,往往是多種作用機理一起生效。如今病原微生物的耐藥性問題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世界性醫學難題。
本次研究通過收集選取362例感染耐藥菌株患者的病理資料,通過取樣培養和微生物學檢驗等方法評價醫院臨床感染事件中多重耐藥菌的標本分布和耐藥性。從結果可見痰液提取菌株最為豐富,醫院多重耐藥菌的感染部位主要來自呼吸系統;高感染性菌株對于以青霉素為代表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有著普遍的抗性,臨床形勢不容樂觀。
從我國國情出發,加強對臨床醫生的在職教育,通過崗位培訓來增強醫務人員對于藥物機理和病原微生物耐藥性產生的認識,從而從根本上緩解不斷上升的細菌耐藥性,此外,監督制度和獎懲制度的建設也刻不容緩,通過制度建設來約束抗生素的濫用,加強建立細菌耐藥性的動態監測,加速新型抗生素的研制都有助于解決耐藥性問題。對于廣大醫療工作者而言,要加強對于傳染源對于易感人群的隔離,對臨床高傳染性耐藥菌株的生長和感染情況進行有效的監測和控制。對于已感染耐藥菌株的患者應給予多種抗生素充足劑量的治療,以防止其耐藥性的進一步加強。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需要加強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觀念教育。
[1]謝建英,沈嵐,朱玲仙.小兒內科多藥耐藥菌感染監測分析與護理對策.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5):1085-1086.
[2]楊俐,李曉紅,尹俊輝,等.多藥耐藥菌感染目標性監測效果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3):648-650.
[3]張淑敏,朱熠,陳旭,等.三級綜合醫院多藥耐藥菌監測數據分析及干預措施評價.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7):1659-1661.
[4]王勇,潘磊,薛文英,等.某三級綜合醫院住院患者多藥耐藥菌感染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0):2492-2494.
[5]牛家蘭.基層醫院多藥耐藥菌目標性監測與干預效果分析.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16):5-6.
[6]蔡崇寧,袁炳康,唐征峰.醫院感染多藥耐藥菌的監測研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4):871-87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119
2016-06-22]
116031 大連市第四人民醫院感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