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吉湘 劉輝
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對髖膝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效果
鄭吉湘 劉輝
目的對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對髖膝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效果進行探討。方法120例行髖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患者術后給予低分子肝素治療,實驗組患者術后給予利伐沙班治療,置換術后評估下肢深靜脈血栓(DVT) 形成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在術后2周,實驗組患者血小板(PLT)(213.3±11.5)×109/L、凝血酶原時間(PT)(13.2±1.2)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34.8±8.9)s,對照組患者PLT(218.6±12.1)×109/L、PT(12.8±0.9)s、APTT(32.7±8.3)s,兩組PLT、PT、APTT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發生出血、肺栓塞等嚴重并發癥;其中對照組患者有9例出現DVT,發生率為15.0%,實驗組患者中有2例出現DVT,發生率為3.3%,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術后引流量為(94.2±5.4)ml,對照組術后引流量為(98.7±8.3)m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利伐沙班對于預防髖膝關節置換術后DVT栓的形成具有較好的效果,且不增加并發癥,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髖膝關節置換術;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
DVT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HA)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據國內外文獻報道,若不采取任何預防措施,DVT 發生的風險高達 45% ~ 70%[1]。近年來,隨著THA術式的普及,術后采取各種措施預防DVT 已逐漸被骨科醫師所重視[2]。靜脈血液凝結在深靜脈血管內形成髖膝關節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癥DVT。患者不僅會感到肢體腫脹、疼痛、淺靜脈曲張以及Homans征等,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嚴重者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如血栓栓子脫落后會導致患者出現肺栓塞。目前,低分子肝素作為臨床上常用的預防DVT形成的藥物,對于治療血栓的效果比較好,且副作用比較小,但是其局限性在注射肝素時,疼痛感比較明顯。利伐沙班是一種含有FXa 活性因子的用于預防關節置換靜脈血栓形成的抗凝藥物,在臨床應用上比較簡便,因而受到了廣泛的歡迎。本文主要探討了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對于預防髖膝關節置換術后DVT形成的作用,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本院進行髖膝關節置換術的120例患者,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齡54~84歲,平均年齡(67.3±5.6)歲。120例患者中有74例接受髖關節置換,46例接受膝關節置換。所有患者術前均不具有肝臟和腎臟疾病,也無凝血指標異常疾病,并均經影像學檢查未見深靜脈血栓。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60例。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中有39例行髖關節置換術,21例行膝關節置換術,術后12 h給予低分子肝素進行治療,靜脈注射,4100 U/d,1次/d,療程為2周。實驗組患者中有43例行髖關節置換術,17例行膝關節置換術,術后6~8 h給予利伐沙班進行治療,口服,10mg/d,療程為2周。兩組患者術后的其他治療相同。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血凝指標PLT、PT、APTT,術后并發癥,如用藥期間有無肺動脈栓塞及嚴重出血事件發生等,并通過下肢靜脈彩超檢查觀察下肢有無DVT的形成。記錄患者術后引流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凝指標比較 在術后2周,實驗組患者PLT(213.3±11.5)×109/L、PT(13.2±1.2)s、APTT(34.8±8.9)s,對照組患者PLT(218.6±12.1)×109/L、PT(12.8±0.9)s、APTT(32.7± 8.3)s,兩組PLT、PT、APTT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和引流量比較 兩組患者均未發生出血、肺栓塞等嚴重并發癥;對照組患者有9例出現DVT,發生率為15.0%,實驗組患者中有2例出現DVT,發生率為3.3%,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引流量為(94.2±5.4)ml,對照組患者術后引流量為(98.7±8.3)ml,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下肢 DVT 常繼發于骨科大手術后,骨科大手術后如果不予以抗血栓治療,DVT 的發病率在 40% ~60%[3]。如果進行髖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術后由于血栓的形成將會引起深靜脈的功能不全,若子脫落栓塞重要器官會危及生命,因此預防髖膝關節置換術后DVT的形成成為相關研究者關注的焦點。髖膝關節置換術后常容易發生下肢DVT,雖然血栓并不能引起嚴重的后遺癥,患者僅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但如果血栓栓子脫落,隨血液流動會散播在肺內進而形成肺栓塞(PE),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有關報道顯示,全髖關節置換時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40.0%,其中發生致死性PE幾率為1.9%[4-8]。為了降低髖膝關節置換術后靜脈血栓以及其他并發癥的形成,減少患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有效的手術治療、術后康復訓練和抗凝藥的使用顯得十分關鍵。
目前,低分子肝素因為具有較好的抗血栓形成效果,并且其價格低廉,未見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被常用于預防髖膝關節置換術后靜脈血栓形成。相關研究報道,使用利伐沙班起效快,且利用率較高,患者痛苦少,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低分子肝素作為臨床長期應用的抗凝藥物,主要需要注射,而且相對的減少不良反應的出現[9-11]。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術后2周,實驗組患者PLT(213.3±11.5)×109/L、PT(13.2±1.2)s、APTT(34.8±8.9)s,對照組患者PLT(218.6±12.1) ×109/L、PT(12.8±0.9)s、APTT(32.7±8.3)s,兩組PLT、PT、APTT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發生出血、肺栓塞等嚴重并發癥;對照組患者有9例患者出現DVT,發生率為15.0%,實驗組患者中有2例出現DVT,發生率為3.3%,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術后引流量為(94.2±5.4)ml,對照組術后引流量為(98.7±8.3)ml,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即利伐沙班對血凝指標PT、APTT等未見顯著影響。因此利伐沙班只需口服1次/d,減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等特點,可作為預防髖膝關節置換術后DVT形成的首選治療藥物。
綜上所述,利利伐沙班對于預防髖膝關節置換術后DVT的形成具有較好的效果,且不增加并發癥,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1]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中國骨科大手術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指南.中華骨科雜志,2009,29(6):602-604.
[2]劉志云,羅柏清,撒柯狄,等.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超高齡股骨頸骨折 30 例.臨床軍醫雜志,2010,38(2):284 -286.
[3]王月,王鐵鑄,呂志偉,等.老年髖部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2):137-138.
[4]王攀.利伐沙班與低分子肝素預防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研究.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4,6(4):111-114.
[5]黃紹賢,盧家靈,徐鴻育.利伐沙班預防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80例.廣西醫學,2011,33(1):41-43.
[6]高樂才,吳文元,魏金棟,等.利伐沙班與低分子肝素對髖、膝關節置換術后隱性失血影響的對比觀察.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7):721-722.
[7]蔡振存,常錦秋,樸成哲.髖膝關節置換術后應用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療效比較.沈陽醫學院學報,2013,7(2):13-14.
[8]吳狄.利伐沙班與低分子肝素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效果的Meta分析.天津藥學,2013,25(5):30-32.
[9]黃健斌,曾采采,丁悅,等.利伐沙班與低分子肝素預防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療效對比.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11,30(4):255-259.
[10]劉拴.利伐沙班對髖、膝關節置換術后抗凝療效的臨床觀察.海峽藥學,2013,25(3):60-62.
[11]高玉鐳,林木良,王東辰,等.利伐沙班與低分子肝素預防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效果比較.實用醫藥雜志,2014,31(3):205-20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130
2016-09-08]
116600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大連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