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靜
HIV職業暴露預防服藥影響因素的分析
宋靜
目的探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職業暴露流行病學的特征。方法回顧性分析影響32例HIV職業暴露者的臨床資料。結果32例HIV職業暴露者,服藥者中HIV感染12例,占54.5%;艾滋病(AIDS)6例,占27.3%;8例醫生與6例護士均以針刺或割傷暴露者為主;3例保潔員全為割傷暴露或針刺;2例檢驗人員全為皮膚與黏膜暴露;3例警務人員主要為皮膚與黏膜接觸暴露。隨訪檢測6個月后,所有患者的HIV抗體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結論HIV職業暴露者預防服藥與患者的自我防護意識有關,所以對相關人員應加強HIV職業暴露相關知識的培訓,使其暴露后可以及時采取正確的處理方法,減少不良事件發生。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職業暴露;藥物預防;暴露源; 影響因素
AIDS是因人體內HIV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目前AIDS的預防及治療方法逐漸增多[1]。隨著AIDS的不斷發展,HIV職業暴露的問題逐漸增多。AIDS尚還沒有一種有效的疫苗與治愈方法,因此HIV職業暴露與防護均為人們高度重視的問題。為了提供預防HIV感染措施的科學依據,暴露后預防服藥成為一種必須的措施。本文收集2010年5月~2015年6月報告的32例HIV職業暴露案例,對HIV職業暴露流行病學的特征與HIV職業暴露預防服藥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5月~2015年6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所報告的HIV職業暴露者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29.0±12.0)歲。其中服藥22例,未服藥10例。醫務人員25例,警務人員3例,其他人員4例。25例醫務人員中包括醫生12例,護士8例,保潔員3例,檢驗人員2例。
1.2 方法 HIV職業暴露定義:是指在工作過程中出現意外感染HIV患者或AIDS患者的體液或血液污染到其皮膚及黏膜,被含HIV血液或體液所污染的針頭及其他銳器刺破皮膚后,均會導致感染HIV。個案的調查:進行調查的人員應按照相關檢測技術規范中的HIV職業暴露個案登記表對其進行詢問,按照關于HIV暴露的評級標準對HIV職業暴露者進行評定,根據評估的結果和本人意愿確定是否進行預防用藥。個案的隨訪:采集HIV職業暴露者第1天、第1、2、3、6個月的血液,采集血量為3ml,并通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HIV抗體。
1.3 職業暴露處理 HIV職業暴露者根據《規范》評估其采取的局部處理、暴露級別、暴露后的預防與暴露源級別等的危險程度。暴露后的預防用藥方案有基礎方案與強化方案,其中基礎方案采用替諾夫韋+拉米夫定各1片,q.d.,連續服用28 d,強化方案即拉米夫定+替諾夫韋+克力芝連續服用28 d,使用常規的治療劑量進行治療。
1.4 觀察指標 分析HIV職業暴露的特征與處理情況,隨訪6個月,觀察HIV職業暴露后HIV抗體的檢測結果,記錄HIV職業暴露后的用藥時間及藥物不良反應。
2.1 HIV職業暴露者的特征與處理情況 服藥者中HIV感染12例,占54.5%;AIDS 6例,占27.3%;8例醫生與6例護士均以針刺或割傷暴露者為主;3例保潔員全為割傷暴露或針刺;2例檢驗人員全為皮膚與黏膜暴露;3例警務人員主要為皮膚與黏膜接觸暴露。32例暴露者中不明來源者14例,占43.8%;暴露方式中以針刺或割傷暴露者為21例,占65.6%;由皮膚及黏膜接觸者10例,占31.3%;抓咬傷者1例,占3.1%。25例醫務人員均以針刺或割傷暴露,占78.1%,3例警務人員以皮膚及黏膜接觸暴露,占9.4%。32例HIV職業暴露者中,3例HIV職業暴露者未采取任何的局部處理措施;15例HIV職業暴露者立即通過流動水進行沖洗、對傷口周圍進行擠壓、消毒等正確的局部處理措施,14例未采取正確的局部處理措施。
2.2 HIV職業暴露后HIV抗體的檢測結果 隨訪并檢測HIV職業暴露者,均隨訪檢測6個月后,HIV抗體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
2.3 HIV職業暴露后的用藥時間及藥物不良反應 服藥者中13例(59.1%)的用藥時間在暴露后的4 h,6例(27.3.%)的用藥時間在暴露后的4~24 h,3例(13.6%)的用藥時間在暴露后的24 h后。16例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惡心、食欲不振、腹瀉、嘔吐等胃腸道反應),占72.7%;8例發生乏力、頭暈、失眠及嗜睡等精神癥狀,1例出現貧血。
隨著HIV疫情的不斷擴散與發展,因職業原因與AIDS患者進行接觸及HIV感染者出現HIV職業暴露者呈現逐漸增多的現象[2]。HIV職業暴露的主要人群為醫護人員、警務人員。中國相關部門制定的HIV職業暴露醫務人員防護工作指導原則中明確指出了HIV職業暴露后的預防服藥措施是一種必須采取的預防措施。研究分析顯示,HIV職業暴露的兩個主要影響因素是性別、暴露源,且暴露源和預防服藥呈正相關,即暴露源越多,預防服藥率即越高;其中大多數男性均為暴露后再接受服藥。暴露源是級別越嚴重,預防服藥率就越高,還與暴露者的認知有一定的關系[3]。AIDS患者的暴露源最危險,其次為HIV感染者,最后的原因不明。據相關的研究報道顯示,HIV職業暴露者的HIV相關知識的培訓率較低,導致部分醫護人員、警務人員等職業人員防護能力較低,一旦發生暴露后采取了不正確的緊急處理方式甚至不知如何應急處理。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服藥者中HIV感染12例,占54.5%;AIDS 6例,占27.3%;8例醫生與6例護士均以針刺或割傷暴露者為主;3例保潔員全為割傷暴露或針刺;2例檢驗人員全為皮膚與黏膜暴露;3例警務人員主要為皮膚與黏膜接觸暴露。32例暴露者中不明來源者14例,占43.8%;暴露方式中以針刺或割傷暴露者為21例,占65.6%;由皮膚及黏膜接觸者10例,占31.3%;抓咬傷者1例,占3.1%。25例醫務人員均以針刺或割傷暴露,占78.1%,3例警務人員以皮膚及黏膜接觸暴露,占9.4%。32例HIV職業暴露者中,3例HIV職業暴露者未采取任何的局部處理措施;15例HIV職業暴露者立即通過流動水進行沖洗、對傷口周圍進行擠壓、消毒等正確的局部處理措施,14例未采取正確的局部處理措施。隨訪并檢測HIV職業暴露者,均隨訪檢測6個月后,HIV的抗體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服藥者中13例(59.1%)的用藥時間在暴露后的4 h,6例(27.3.%)的用藥時間在暴露后的4~24 h,3例(13.6%)的用藥時間在暴露后的24 h后。16例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惡心、食欲不振、腹瀉、嘔吐等胃腸道反應),占72.7%;8例發生乏力、頭暈、失眠及嗜睡等精神癥狀,1例出現貧血。HIV職業暴露者出現職業暴露后,需對相關的處理措施進行盡快的完善,不僅需要根據相關的規定采取相應的應急處理,還需對暴露源的血液標本進行采集,對標本的HIV抗體進行檢測,即已實施預防服藥后還需采集HIV職業暴露者暴露源的血液標本檢測HIV抗體,并對暴露源的感染狀況進行明確,降低不明暴露源的比例[4-6]。實施預防服藥后,檢測結果為陰性時需停止繼續服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應[7]。
綜上所述,HIV職業暴露者預防服藥與患者的自我防護意識有關,所以對相關人員應加強HIV職業暴露相關知識的培訓,使其暴露后可以及時采取正確的處理方法,減少不良事件發生。
[1]姜雪,劉中夫,趙燕,等.北京市兩家三級綜合醫院醫務人員艾滋病職業暴露防護知識調查與影響因素分析.中國艾滋病性病,2014(12):910-913.
[2]蘇興芳,方清艷,霍俊麗,等.云南省2010年艾滋病職業暴露情況分析.皮膚病與性病,2012,34(3):170-171.
[3]杜曼,姚剛,阮峰.2003-2012年珠海市HIV職業暴露者預防性服藥的影響因素分析.中國艾滋病性病,2014(4):275-277.
[4]邱興慶,孟麗麗.醫務人員艾滋病職業暴露防護知識調查.中國公共衛生,2007,23(12):1439-1440.
[5]張發勝,叢斌,王麗榮,等.醫務人員HIV職業暴露防護認知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現代預防醫學,2010,37(22):4336-4337.
[6]王麗,胡蓉,毛碧容,等.15例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分析及預防對策.現代預防醫學,2010,37(11):2096-2097.
[7]何昌宇,邢運生,王森鑫,等.艾滋病病毒8例職業暴露原因及結果分析.職業與健康,2008,24(7):652-65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139
2016-09-12]
476200 河南省柘城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