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茂名 莊水金
企業黨政干部推進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 廣東茂名 莊水金
企業需要尋找創新與交流平臺來強化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讓企業責任理念落實為具體行動,真正協同促進社會的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現結合“三嚴三實”的學習體會,摭談企業如何面向校企合作需求履行社會責任抓好觀念轉變。
國際社會責任組織發布的“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已成為企業社會責任標準體系之一。而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則通常包含8個方面:①誠信;②科學發展;③可持續發展;④保護環境;⑤文化建設;公共醫療衛生、教育、文化建設也要應需分出財力、精力來分擔;⑥發展慈善事業;⑦保護職工健康;⑧發展科技。這些要點基本成了企業自覺自律履行社會責任的行動指南。此外筆者也留意到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范圍不是固定的,而是動態發生細微變化。例如在中國期刊網上可發現2010年之后合計已有18篇論文(含碩博論文)論述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內企業應承擔的校企合作社會責任。可讓我們意識到新時期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形式、覆蓋范圍已細化、延伸。企業已不是僅僅提供獎學金、冠名班(例如廣東珠江合生集團創始人出資捐助創辦中山大學南方學院的“梅州地區定制班”)、助學金等常見形式來支持教育事業,而是要延伸到跟高職院校深度合作,讓企業參與到高職院校育人的全過程。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提出:“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在政府主導搭建平臺后,校企合作雙方致力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共同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且經濟發展快速變幻,高職院校要密切適應社會需求,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為己任,確實需要加強學科設置來滿足人才需求,主動謀求校企合作的橋梁、渠道。以廣東為例,2014年廣東省高職院校有79所,數量上位居全國第二。在廣東省教育廳的指導下,各個高職院校都按年度撰寫了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從70多份報告來看,基本上每一所高職院校都提及要重視校企合作辦學。但還紛紛提到校企合作方面還存在合作內涵不夠深入問題,如缺乏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因此,企業界的黨政領導干部應帶頭理解、貫徹黨政方針政策,主動認識到高職院校需要不斷深化校企合作辦學是時代需求,應積極呼應。
要讓眾多企業都來積極履行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社會責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我國尚未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來規范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如果企業本身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足時,就比較容易拒絕這方面的合作或者是讓合作流于形式。雖然我們可強調企業需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內省的社會責任意識來主動參與這方面的合作,但卻不如法規那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的實質性、持久性問題。其次,在缺乏法規的背景下再從高職教育現狀看,并不是每一所高職院校都具有較強的合作資本,諸如師資力量、研發能力、創新能力、優質生源都是合作的底氣、合作的話語權。因此,當企業面對辦學力量較弱的高職院校時會算計合作過程能否帶來好處,當發現合作并不能為企業發展積蓄力量,合作不能共贏、互助時,就縱使牽手過也難以深入。因此,校企合作還需創新觀念,務實的注重方式、方法、效率、效益等問題。以下談談有效途徑的新思路。
1.主動搭建企業文化與高職教育文化相融合的橋梁。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除了極少數是自主創業外,大部分是面向企業輸出,如果學生在校期間就能理解企業文化、感受企業文化,那么大學的文化底蘊就可以跟企業文化融合在一起。這種合作就是文化之間的互動、互補,是校企之間知識技能灌輸之外的價值觀傳遞,交匯。企業文化跟高職教育文化之間從內涵來看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例如,高職院校要注重學生的學術文化熏陶,強調學習過程的平等、自由以及個性化發展。而企業文化需要職工能通過實踐,感受各種激勵機制,注重行為紀律、效果。有的企業抱怨高職院校的學生不能滿足企業用工需求,對企業文化的認識及接受有一定時間差,適應能力差的學生上崗后會有諸多不適。這種問題要更好更快的解決,就是要讓學生在高職教育過程中認知企業文化。
有的企業過于看重合作的經濟利益,忽視合作中的育人社會責任。或者說本身的企業文化建設就沒重視。因此看不到企業文化跟校園文化融合的重要意義,也就缺乏與高職院校合作的積極性。從現代企業的長遠發展看,企業文化是一種軟的競爭力,企業文化的提升除了向消費者宣傳外,還需把握職業教育的規律,讓合作的高職院校來一同把關,這樣合作培養出的高職畢業生,既可短期內上崗熟練操作又可長期自覺的為企業文化傳承、弘揚貢獻智慧。校企合作的文化對接其實也是社會發展需要。高職院校不能固守校園文化建設,還需引入優秀企業的文化精神來培養職業人才隊伍。企業本身也不能花太多時間進行新職工的企業文化再培育。當兩者進行融合互相嵌入后,就可以在校園職業教育文化、企業文化之間搭建互相促進的溝通橋梁。讓職業人才的全面發展帶給校方、企業共榮共贏的社會效益。
2.主動轉變觀念促進人才、信息資源共享的利益平衡。有的高職院校以為校企合作就是需要企業提供師資,提供實訓基地,最后解決學生就業。這種伸手來要的做法,是過于從院校角度談企業的社會責任形成的,如果索要的需求物跟企業的經濟效益目標相沖突時就會影響到合作的深化。而站在企業角度看,現代企業是一個多邊契約關系的集合體,建立契約關系的各方都有自身利益,然后再在各方中維系總體利益并保持總體利益平衡。因此企業可從利益再平衡角度看待高職院校的索求,并主動帶動合作雙方的觀念轉變。
首先,促進人才擁有到人才共享的轉變。有遠見的企業必然會重視職工的繼續教育與崗位再培訓。因為知識、技術、工藝日新月異,誰保持了對新鮮事物的敏感性,誰的發展勁頭及后勁就會持續充足。不少高職院校具備提供面向在職人員再學習培訓的能力,可為企業的人力資源結構優化提供輔助。企業通過展示社會責任,顯示合作意愿與實力,與高職院校建立起情感紐帶,那么人才得到展示的舞臺增加了,跳槽的意愿也會降低,技術、科研資本就會有效得到鞏固。人才共享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就會增強合作雙方的共同利益維護,彼此提升社會形象。
其次,促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合作。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現狀看,教育部從2014年開始繼續醞釀新的改革,計劃將部分本科院校轉為職業教育。我國的職業教育該如何發展,已是全社會都將關注的時代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教授羅思高(Scott Rozelle)率領團隊專門研究中國職校到底能給學生帶來什么,卻發現職校教育質量非常低下。他建議要求高職要花大量的在校時間認真、規范地教授數學、語文、英語等文化課程。高職院校需要為2030 年以后的中國培養人才。并不認為頂崗實習,短期性的提供簡單的操作訓練就是職業教育。而高職院校如何擴大學生的學習空間呢?企業是否可以從信息資源角度為高職教育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例如,讓校企合作契約點轉變為增加與高職院校一同共建共享學習空間的合作協議?
企業可以捐贈、捐助方式,為高職院校提供部分購書經費,或其他非正式出版資料。一來擴充高職院校的信息資源規模,二來通過共建謀求共享,讓企業的職工可一同來共享高職院校的信息資源。這樣以共建共享信息資源的方式為紐帶,實際上也可達到較好的合作效果。因為企業本身來說,并不是每個企業都有能力建立企業信息中心、情報中心,而有限提供信息資源建設經費、館藏,就可共享高職院校內的信息資源,就可彌補大部分企業無法自建信息中心的不足。同時,在校企共建信息資源模式下,高職學生也可獲得更多的閱讀學習內容,避免被社會各界詬病為進入高職院校,就是職業前期訓練,進行頂崗實習,讓社會大眾以為高職院校是誤人子弟,得不到社會的尊重。這個建議也是一種可行、簡易、有先例的操作方案,例如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跟企業之間就有文獻服務方面的合作。信息資源是一種創新建設的戰略資源,是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也是一種社會財富。在信息社會,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可為企業創造產業價值,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工作流程,優化資源配置。幾乎每一個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信息資源的應用,主動與高職院校開展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方面的合作,可以降低企業信息資源獲取成本,也可推動高職院校增強辦學的硬實力。同時,因為是捐贈、捐助方式開展共建,也有利于提升企業的慈善公益形象,更進一步彰顯企業對教育事業投入的社會責任。
高職院校的發展要依賴全社會來共同推進,隨著高職教育的轉型深入,校企合作將成為高職職業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企業應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來看待這方面的合作。如果高職院校能輸出大量德才兼備的畢業生,最終受益的也將是企業。我國有的地方借鑒了國外的成功經驗,實施了地方法規,如《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但大部分地區還是需要企業黨政干部自覺主動的認真看待校企合作的社會責任。本文從文化互融,人才共享、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角度淺談履行社會責任的新途徑,就是意圖避免單純的從經濟角度談合作。希望通過拋磚引玉讓企業能有效的履行面向高職教育的社會責任,提升自身的社會聲譽與地位,促進企業與高職院校一同良性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茂名市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