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霞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監理會在華婦女事業研究綜述(1848-1939)
馬光霞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美國南方監理會傳教士夫人及其來華女傳教士與當地婦女一起在江南拓展了屬于她們自己的專屬空間,且形成了輻射面大、影響深遠的基督教社區,而目前學界研究相對薄弱,因而對其進行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監理會來華女傳教士 江南婦女 教會事業
1848年美國監理會派戴樂(Charles Taylor, M.D)、秦佑(Benjamin Jenkins)夫婦來華,1878年第一位女傳教士雷金貞(Lochie Rankin)來華,至1939年監理會與美以美會和美普會三會合一成為衛理公會,這期間傳教士夫人及女傳教士在構建“基督教家庭”和“婦女的工作為婦女”的理念指導下與當地婦女一起拓展了她們共屬的傳教、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等性別空間,并通過與本土社會的互動,進而形成了輻射面較大影響較為深遠的基督教社區。那么此研究對象有何研究意義,目前的研究現狀又如何,本文預對此做一評述。
研究對象能夠提供給研究者以充分的學術空間,選題以“監理會在華婦女事業”為個案研究對象,該會的宣教區域主要是在蘇南和浙北的環太湖流域,即所謂傳統意義的江南,該會的宣教中心在江蘇省省會蘇州,但其主要的傳教士多居留在上海,傳教士在這個既包括傳統的江南社會又有近代的大都市等多重平臺上的活動及與本土人士的關聯互動具有復雜的社會意義。因而從地方觀點對此進行分析,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際應用上看都較有新意和價值。
1.學術研究范式的突破。從地方社會視野來研究基督教史,盡管受到區域社會研究的某些啟示,但并不是這一研究取向在基督教史領域的簡單運用。對于筆者而言,地方社會并非是一個固定的客體在等待基督教與之相遇(既往很多基督教與地方社會的研究正是采取的這一思路),而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基督教在此既是外來的,又是本土的,所有外來性元素都參與了本土社會的建構,而中西兩種元素塑造的基督教社區具有不同于傳統地方社會的鮮明的復合文化特征。
2.通過個案重新詮釋近代西方文化和中國社會相遇的發生機制,進而回應近代史上一個重大的學術問題。在現代化的研究模式中,傳教士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已經得到充分的肯定(林治平, 王立新),但是這只是一種單向度的評估,沒有考慮到本土社會對傳教士和差會的巨大影響。實際上,以監理會的林樂知為例,他是先被中國啟蒙,進而產生較為開放的傳教觀念,然后才從事所謂的啟蒙事業的,而女傳教士就是在其啟發和指導之下展開工作的。
3.重構監理會在華婦女歷史,補充該領域研究的一個空白。從前文的綜述可以看出,有關監理會個別人物和機構,學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這些研究嚴格說起來都只是“監理會與什么”的研究,研究的重點都是教會的外圍部分,至少“監理會是什么”則很少有人嘗試,本文試圖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
4.為梳理上海國際化大都市文化建設中的文脈工作添磚加瓦。“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而海派文化不僅包括中國江南傳統文化,還包括開埠后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源于歐美的近現代文明成果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熊月之說過每個城市的存在,都是歷史的存在,通過梳理歷史文脈,可以洞見一座城市的精神,繼而挖掘城市未來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如本個案中的著名女傳教士、美國公立學校校長、來華后創辦全國一流中學——中西女塾的海淑德來則很少有人展開較為全面的研究。
5.為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的管理提供借鑒。本個案是對以上海為中心輻射江南的監理會這一特定載體展開研究,對中西婦女通過所構建的宗教-婦女性別空間網絡而展開的涵蓋宗教、教育、醫療衛生及社會服務等各項活動的管理體制、管理理論及其管理經驗等進行總結提煉,這對當前國家強調加強京津冀一體化和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無疑是一個啟示。
1.國內外學者研究范式的演變 從研究范式上看,大陸主要經歷了革命史視野下的文化侵略模式、文化交流模式及現代化模式的演變,而美國則經歷了傳教學模式、沖擊-回應模式、傳統-現代模式、文化帝國主義模式和中國中心取向的范式轉換。在中外學者的共同推動下,解讀歷史的范式不斷更新,如胡衛清的“普遍主義論”,吳梓明教授引入的羅伯遜(Roland Roberson)的“全球化”理論,段琦的混合型解讀模式,李榭熙的“地方觀點”即“從中國社會的視野了解基督教運動,并重建‘自下而上的歷史’”。這種研究模式忽略了一個極重要的歷史事實,即近代基督教會是從口岸城市逐步向內地發展的,并且一直是以城市和大型集市作為中心傳教站的,教會的中樞并不在鄉村,教會與周圍社會的互動很多時候并不發生在鄉村,其對象也不是草根階層,至少是不僅僅局限于草根階層,而是包括官紳階層,這就有一個問題,運用何種理論范型,不僅能有效地解釋教會與廣義上的地方社會如何在不同層面實行互動,更重要的是真正從本土社會視野和本土經驗去解讀教會的活動,既擺脫傳統的差傳話語模式,也避免當下的刻意進行所謂草根教會研究所帶來的片面性,真正做到從“地方觀點”的角度來彰顯教會的本土性。
2.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學術史梳理 近百年來,中外宗教界及其學術界從不同的角度對以江南地區為主要活動中心的中華監理會婦女事業尤其是監理會總會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大致可分為會史介紹、專門研究和相關研究,現對此做一分述。
首先是會史介紹 會史介紹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是總部或在華傳教士及其信徒對本會歷史的回顧或總結:如毛吟槎的《中華監理會小史》 回顧了在華監理會的發展情況;謝頌三的《監理公會在華工作史略》 對監理會來華情況及其布道、教育、醫藥和對監理會做出過較大貢獻的中西領袖作了簡介;王治心的《華東年議會百年來的大事》則對監理會的開始、來歷、早期的艱難情況、年議會、教區擴展、女子事工、信徒運動、文字布道及其民國后的相關情況作了概述。這三個年會小史是我們全面了解監理會在華活動的重要史料。Work and Progress in China of 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South(1848-1907) 分七部分對監理會所遇到的困難及其布道、教育、醫藥、文字、婦女等作了介紹,文中較多地引用了母會的一些史料加以說明,是我們了解監理會史的有益補充。而《中華監理公會年議會五十年紀念刊》和英文版Golden Jubilee(1886-1935)-Commemoration Volume of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China Annual Conferenc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South則是兩部較大的、近似卻不同的會史綜述。以上是總會及其在華傳教士和信徒對監理會的專門介紹,他們有的是身歷其境的當事人,有的是掌握本會史料的會中人,所以他們的文章是研究監理會的重要史料。
第二類是在一些綜合性史學著作中相關的會史內容,比如The China Mission Hand-Book(First Issue) 一書有圖、有數字統計、也有對監理會當時在華情況的簡述;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從上海、蘇州、湖州和常州四個教區對監理會的布道情況做了較為詳盡的介紹,然后又對其教育、醫藥、文字和婦女工作做了梳理;還有如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 1910-1925對監理會作的相關介紹及《中華歸主》中關于監理會區域、信徒及其事業的介紹等等。這類文章是西人對西人在華傳教工作的概括介紹,大多是根據西文資料提煉而成,有助于我們從西人的角度了解監理會史。
第三類是江南各地區的宗教史及其地方志中有關監理會史的介紹。如阮仁澤、高振農的《上海宗教史》 、姚民權的《上海基督教史》、《上海的宗教》等,對監理會在上海的開教及其發展作了簡介;地方志中的宗教志資料大多是關于本地基督教的情況簡介,如上海地方志-宗教志 、蘇州地方志-宗教、常州宗教志等。這類文獻地方色彩較為濃烈,為我們研究地方教會很有裨益。
第四類是年議會記錄期刊類。如上海檔案館藏的各年議會記錄,監理會在華所辦的《教會新報》-《萬國公報》、《教保》—《興華報》等對監理會在華活動做了真實的記錄;《基督教年鑒》、《中華歸主》期刊等也有對監理會的會史記錄。這類文章時效性較強,既可了解監理會的發展情況,也可從中了解當時教會與地方社會的互動情況。
以上四類文章多以敘述為主,屬于傳教史的范疇,且多屬于綜述性的記載,還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術研究,但可為我們提供多方位的借鑒。
其次是專門研究。教育方面的著述較多,如對中西女塾的研究主要以美國學者饒海蒂(Heidi A. Ross)的《女子成才的搖籃——中西女塾(1892-1937)》 、胡衛清的《上海中西女塾簡論》 為代表,前者將中西女塾置于一個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據此考察在不同時期美中婦女是怎樣理解女子教育、中外壓力及其中國政策變化之間的聯系,后者對中西女塾的建校經過、發展狀況、管理特色及社會影響進行了論述。另外陳靜的《1920s:從《墨梯》看中西女塾學生的社會關懷與參與》 視角較為新穎。還有些論著也涉及該校,比如王立新在其《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中將中西女塾與圣瑪利亞女校作了相應比較。除此外,專門的研究著述較少,筆者發現的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國監理會的婦女與差會》(Women and Missions in 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 )中關于東方差會的介紹,文中對女差會在上海、蘇州、湖州和常州所進行的教育、醫療等活動的開展及中國女差會的成立做了梳理;喬伊斯(Myers, Sara Joyce)的博士論文《美國監理會女領袖與教會宣教(1878-1910)》(Southern Methodist Women Leaders and Church Missions,1878-1910 )對美國監理會女差會領導進行了考察,認為她們在許多方面有著共同之處,而且將“純正婦女”意識融入到工作中,在提高監理會婦女地位、擴大婦女能力意識、拓展婦女參與領域等方面做出了貢獻,但該文較少見有關中國差會的內容。
再次是來華女傳教士及其信徒傳記及有關他們的研究。對于女傳教士的研究,如關于海淑德的有《海淑德的生活及信件》(Life and Letters of Laura Askew Haygood),書中根據海淑德的日記真實地描述了她的一生,并對其特殊貢獻作了點評;而《金振聲傳記》則描述了金振聲經歷豐富的一生,尤其是對其在華活動及其思想變化進行了詳盡的表述。對于女中國信徒的研究,則主要有著名的宋氏三姐妹及余慈度等。
另外是涉及其人其事的相關研究,如唐振常的《上海史》 和張仲禮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中有對中西女塾的簡介;陸偉的《近代蘇州的教會學校》 涉及到了監理會在蘇州所辦的教育事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Im, Mi-Soon的博士論文The role of single women missionaries of 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 in Korea(1897--1940 ),雖對中國差會的記錄很少,但該文對美國監理會女會成立的背景及其傳教政策分析都能給本文以很好的借鑒;另外羅蘇文的《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及碩士論文如陳艷的《近代蘇州地區的女傳教士》、許瓊的《上海基督教女子中等教育研究》、徐寧的《近代上海的女學生》等有相關內容。
通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如下缺憾:一、會史性的介紹內容及專門性的研究較多,但有關監理會在華婦女事業的整體性的研究還很薄弱;二、 中西女塾的研究較多,而其他教會事業相對較少;三、關于監理會事業的研究內容較多,但關于女傳教士及中國助手則很少涉及;四、從其活動地域上看,上海、蘇州內容較多,但湖州、常州、松江等地涉及較少。五、就監理會傳教士在華活動論述者多,與當地社會互動的話題少。六、外圍的研究多,對其教會理論政策、女性特質方面的研究少。正是由于上述缺憾的存在,才使該研究有了進行的可能和必要。
[1]監理會中華年會記錄(上海檔案館藏)(1886-1939)
[2]孫金富,吳孟慶,劉建:《上海宗教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2001
[3]上海文史資料選輯:《上海的宗教》,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編輯部,1996
[4] Brown, Oswald Eugene & Anna Muse, Life and Letters of Laura Askew Haygood. Nashville, Tenn.; Dallas, Tex. Publishing House of the M. E. Church, South, Smith & Lamar, Agents, 1904.
馬光霞,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引進人。科研啟動項目(編號:39120K166077-YJ2015-48)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