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凌冰 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豐子愷藝術教育思想闡述
卜凌冰 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卓越的漫畫家、音樂家、散文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藝術教育家。豐先生多才多藝,畢生致力于藝術教育的推廣和研究,他的藝術教育思想既是他長期的藝術教育活動和藝術創作實踐的結晶,也體現了他審美的藝術觀和人生觀。本文從家庭藝術教育、學校藝術教育和社會藝術教育三個方面,對豐子愷的藝術教育思想進行闡釋。
豐子愷 藝術教育 家庭 學校 社會
藝術的天賦很多時候從兒童時期就能表現出來,很多大藝術家都是在幼年的時候就展露出其獨特的藝術興趣和潛能。家庭藝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一個人藝術教育生涯的起點,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人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
家庭藝術教育要從發現和挖掘兒童的天賦開始。兒童對藝術的天賦是與生俱來的,豐子愷經常驚異于兒童想象力的豐富,驚奇之余從兒童的言語行為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和人生的意味。“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他們能處處發見豐富的趣味,時時作驚人的描寫。”①日常的瑣事經過兒童天賦的“絕緣的眼”和“同情的心”,折射出一種“很深大的人生的意味”。隨著兒童的長大,涉世漸深,這種藝術的天賦會逐漸消失,看待外物也逐漸由藝術的態度轉化為功利的態度,因此兒童的藝術天賦是十分珍貴的,要盡可能的去發現、保護和培養,而不要忽視和壓抑,任其泯滅,把兒童“大人化”。
除了發掘兒童的藝術天賦,家庭藝術教育更需要“趣味”的引導。兒童的生活,是以趣味為本位的生活,小孩子做任何事都是基于趣味這一原動力。但是兒童天賦的東西又不一定都是好的,也有一些不良的習性,這里他提出了“頑童”的概念,豐子愷說的家庭藝術教育,指的是家長應該通過“趣味”的引導,助長其合理的部分,改正不合理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兒童在十歲左右漸知人事的時候,是家庭藝術教育最重要的一段時期,他們會學習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等再大一點接觸了外面的世界,世界觀和人生觀也基本成型,再去進行改造,便沒有那么容易了。
作為藝術教育的踐行者和開拓者,豐子愷的藝術教育活動是從自己在學校任職藝術教師開始的。豐子愷藝術教育經歷豐富,從1919年浙一師畢業到1943年辭去教職結束教育生涯,在各種學校任教達15年之久。在學校任教期間,豐子愷積累了豐富的藝術教育經驗,發表了一系列藝術教育文章,在對藝術教育深入研究的同時看到了當前藝術學科及教學方法的問題。
在《關于學校中的藝術科》一文中,豐子愷指出了學校藝術教育的不合理之處,即只教授學生圖畫和音樂的知識和技巧,并沒有擔負起藝術陶冶的責任。藝術教育是“人生的很重大而又很廣泛的一種教育,不是局部的小知識小技能的教授”,②他把圖畫、音樂等學科稱之為“小藝術科”,把“全般的藝術教育”稱之為“大藝術科”。“全般的藝術教育”指的就是美的教育、情的教育,是教學生如何以藝術的態度去審視人生,從平凡的日常的小事中發現不平凡的美,擁有藝術的人格和審美的生活。比起機械的教授學生藝術的知識和技巧,藝術教育更重要的任務是要教會學生對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豐子愷的大半生都奉獻給了藝術教育工作,早年主要致力于學校藝術教育的普及和研究,晚年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為民為人生的社會藝術教育中。他認為藝術要時刻關注現實,面向大眾,圍繞人生,通過藝術的熏陶,提高大眾的審美趣味和審美修養。
為了實現藝術教育大眾化的理想,豐子愷認為開展社會藝術教育活動主要有以下三個途徑:
第一,改良工藝美術,增加業余藝術愛好者。工藝品兼具美觀與實用屬性,在民間大眾中的普及率很高。但普通民眾使用的工藝品卻往往偏重實用性而忽視形式和美觀度。他提出“欲求藝術教育之普及于民間,第一須請藝術進工廠,改良工藝品,使合實用而又美觀,方有美化人生之望。”③ 豐子愷認為藝術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張藝術平民化和大眾化,通過改良工藝品和培養業余藝術愛好者的方式,讓藝術走入人們的生活,實現藝術生活化和生活藝術化,促進社會藝術教育的傳播和發展。
第二,發展雅俗共賞的民間藝術,提高民眾的藝術鑒賞力。比起“陽春白雪”般的高雅藝術,老百姓對“下里巴人”般的民間藝術更加喜聞樂見。但是發展民間藝術也不能一味的迎合大眾,降低藝術的程度,不然藝術最后勢必會變得淺薄和媚俗。所以發展民間藝術不僅要適度的降低藝術的程度,同時也要培養人們的審美眼光,提高民眾的藝術鑒賞力,雙管齊下,才能保證民間藝術健康有效的發展。
第三,在民間普及藝術教育類啟蒙讀物。藝術理論往往晦澀難懂,不適合普通大眾閱讀,豐子愷擅長于用淺顯易懂的故事和例子去談論藝術理論和藝術教育,深入淺出,富有趣味。如豐子愷的《少年音樂和美術故事》、《西洋美術史》、《音樂入門》、《藝術趣味》等藝術入門讀物,讓大眾在閱讀的同時感受到藝術的熏陶。葉圣陶如是說:“在三十年代,子凱兄為普及音樂及繪畫等藝術知識寫了不少文章,編了好幾本書,使一代的知識青年,連我這個中年人在內,受到了這些方面的很好的啟蒙教育。”④
總之,無論是家庭藝術教育、學校藝術教育還是社會藝術教育,豐子愷的藝術教育思想始終是與人生聯系在一起的,通過藝術的陶冶和藝術教育的普及,將藝術精神應用于人生之中,達成涵養美感、陶冶身心和養成人格的目的,使人生趨于圓滿。
注釋:
①金雅,余連祥.中國現代美學名家文叢·豐子愷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27
②豐子愷.《豐子愷文集》第2卷[M].豐陳寶,豐一吟,豐元草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225.
③豐子愷.《豐子愷文集》第4卷[M].豐陳寶,豐一吟,豐元草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52.
④豐子愷.《豐子愷文集》第1卷[M].豐陳寶,豐一吟,豐元草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1.
卜凌冰,山東濰坊人,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