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1. 張力彤2.
沈陽理工大學體育部
普通高等學校體育理論教學改革對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影響
孟德1. 張力彤2.
沈陽理工大學體育部
在全面推廣普及全民健身的過程中,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文化的開展扮演者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理論教學改革對學校體育文化發展影響的研究,思想基礎是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推動力,體育理論教學和體育價值觀是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思想基礎,表現為:體育理論教學改革和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對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體育理論的制度建設是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根本保證,表現為: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文化發展呼喚加快推進制度建設;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文化發展制度建設要與時俱進。
普通高等學校 體育文化發展 影響
2011年2月15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的文件號召,“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快體育強國建設進程”。伴隨著文件的出臺,同時也吹響了各行各業進行全面健身運動新的征程和號角。繼“奧運爭光計劃”之后,中國體育又一次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潮流。新中國成立以來,普通高等學校在各個領域內為我們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精英。與此同時,在體育文化領域開展的程度也對全民健身運動起著舉足輕重作用。普通高校體育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廣大學生直接參與和精心培養下發展起來的。它對改善學生的智能結構,加強學校與社會的交往,繼承傳統、學習外國,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學生成長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4年我國在校大學生的人數達到2468.1萬人,如何開展大學生的體育文化工作,為我們國家培養優秀的科技人才隊伍,是擺在我們體育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思想基礎是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推動力。制度是根本,思想是源頭,思想基礎產生理論,理論衍生制度,制度決定方法。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思想基礎的差異必然會產生不同的理論基礎,也決定著不同的制度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全體師生思想基礎的轉變和建立,摒棄陳舊的思想觀念,才能以嶄新的視角、嶄新的眼光去建立和審視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方向,建立健全適合自身發展的制度體系。那么,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思想基礎是什么呢?
(一)體育理論是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思想基礎
體育理論是構建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思想基礎。體育理論來源于體育實踐但不是簡單地反映體育實踐,而是將豐富的實踐經驗加以正確的概括,并提高到理論的高度,揭示體育的客觀規律,從而指導人們的實踐。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理論主要通過體育理論課的形式來傳授給廣大學生,它是校園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宣傳途徑,是普通高等學校培養高質量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樹立當代大學生科學鍛煉身體的重要窗口。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中深刻指出:“要促使其自覺,非動主觀不可[1]”。因此要重視體育、參與體育,須加強體育理論知識的普及。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每一個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 [2]。當“身體教育論”遭到猛烈的批判,上世紀70年代,當時的聯邦德國率先提出了“活動體育論”的概念,通過把人體運動的內在價值擺到教育的高度來進行評價,實現了體育理論的重大發展。吸收其思想,賦予其新意,“活動體育論”也對體育理論在學校的開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毛振明對體育理論對學生的影響有比較直觀表述:“使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進行自主的學習,充分理解運動和自己的關系,充分理解運動中內在的本質,體驗體育中的樂趣,從而熱愛運動,養成習慣以至終生” [3]。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時期,我們要進一步更新觀念,跳出以往單純從個體和局部的角度看待體育理論價值的局限,站在終身體育運動為目標的高度,來認識體育理論的價值,不斷挖掘和充分展現當代大學生科學鍛煉身體的價值和綜合作用,真正把體育理論作為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使它日益成為廣受大學生歡迎的校園體育文化。
(二)體育價值觀是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思想基礎
從哲學上講,價值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滿足主體需要關系的范疇,指的是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4]。大學生的體育價值觀是體育的價值在學生們頭腦中的反應,或者說是體育價值的基本觀點,基本看法,是指導大學生對體育問題做出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的基本原則。我國當代的體育價值觀的框架內,體育價值觀大致分為體育的教育價值觀、競爭價值觀、休閑價值觀、經濟價值觀四種類型,而決定大學生發展的真正穩定、內在的素質就是其價值觀。正如李國杰院士所指出的:“一個人的素質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容易被人看到的學歷和專業知識只是一小部分,而真正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是責任感、價值觀、毅力、協作能力等等” [5],成小事者主要靠業務素質,成大事者主要靠德行和綜合素質。從本質上說,發展校園體育文化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為社會建設培養有用的人才,能為社會和眾人的幸福謀福祉。體育價值觀對人格和形體的塑造應該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通過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貫穿教育過程,形成它的脈絡、體系和風格,十分重要。
制度,也稱規章制度,是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為了維護正常的工作、勞動、學習、生活的秩序,保證國家各項政策的順利執行和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訂的具有法規性或指導性與約束力的應用文,是各種行政法規、章程、制度、公約的總稱[6]。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章制度是每一名大學生應該遵守的,用來規范大學生行為的規則、條文,它保證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項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制度建設的功能在于規范和約束行為,由于行為主體存在人性弱點、行為能力差異以及行為環境的不斷變化,制度規范和約束的功能指向往往側重于消解人性弱點、增強行為能力和克服客觀環境不利因素。
(一)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文化發展呼喚加快推進制度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根本制度保障,近年來,高等學校體育在課程建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提升科研水平、改善相關條件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為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全面推進校園體育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高等學校校園體育文化工作的開展仍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教育部的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體質已經連續25年呈現下降趨勢。面對這一嚴峻的現實狀況,筆者通過大量的實地調查了解到,由于中小學體育文化的開展與高等學校體育文化的開展嚴重脫節,直接導致很多學生進入到大學后仍找不到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來鍛煉身體,更加無法通過體育運動搭建和其他同學溝通的橋梁,為大學正常的校園體育文化的開展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
總的來看,由于缺乏必要的基本制度、基本標準和明確要求,區域之間、學校之間體育工作水平差距較大,影響了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文化發展制度建設要與時俱進
2015年1月20日全國群眾體育工作會議上,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指出,“要以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為重大機遇,把群眾體育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7]。廣大體育工作者應準確把握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內涵,加深認識,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服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學校體育納入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各項工作,認真執行國家教育發展規劃、規章制度及各項要求。
首先,學校應盡快完善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教師可根據學生不同體質指導學生科學鍛煉,增強體育教學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實效性。學校應建立體育教研、科研制度,形成高水平研究團隊,多渠道開展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教學質量、課余訓練、體育文化水平等為目標的戰略性、前瞻性、應用性項目研究,帶動學校體育工作整體水平提高。
其次,促進中華優秀體育文化傳承創新是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學校成立多種多樣的學生體育社團,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喜好有從分的選擇,形成良好的校園體育傳統和特色。開展對外體育交流與合作。通過校報、公告欄和校園網等形式,定期通報學生體育活動情況,傳播健康理念。
最后,教師通過體育理論知識的教授,使學生掌握科學鍛煉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養成良好鍛煉習慣。挖掘學校體育在學生道德教育、智力發展、身心健康、審美素養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有計劃、有制度、有保障地促進學校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征程中,普通高等學校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擺在廣大體育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做好大學生的體育文化工作,讓思想真正地成為普通高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推動力。通過制度建設帶來的約束力,使之真正的成為普通高校體育文化發展的根本保證,為實現中國體育的新發展,逐步邁向體育強國的宏偉目標而努力。
[1] 毛澤東.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1917-4-1.
[2]《共產黨宣言》:1848-2.
[3] 毛振明.實用學校體育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42.
[4]《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第二章,第2節.
[5] 李國杰.論述,2004-1-15.
[6]《人民日報》:社論2005-5-6.
[7] 全國體育工作會議:2015-1-20.
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編號:JG16DB384
1.孟德,講師 ,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2.張力彤,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