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寶新 甌海區政協
探析甌海區勞動關系存在的問題
林寶新 甌海區政協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勞動關系也變得錯綜復雜,勞動關系的調整也逐漸從最初的行政手段轉變為法律手段。
勞動合同法 “勞動碰瓷” 濫用訴權
缺陷之一:勞動法律關系不平等。從《勞動合同法》的內容來看企業要承擔很大的風險責任,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要支付兩倍工資,依法解除勞動合同和終止勞動合同要支付經濟補償金,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要支付經濟賠償等風險責任。但是勞動者在用工過程中沒有規定所需的風險責任,僅僅《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規定的培訓違約金和保密違約金,并且在事先要簽訂違約金協議。對于同一個案件兩個主體而言在法律關系上是不平等的。
缺陷之二:未訂立勞動合同懲罰過重。《勞動合同法》第六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兩倍的工資,并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合同;勞動者不與用人單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書面通知勞動者終止勞動關系,并支付經濟補償。”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方面懲罰過重。懲罰的企業量大面廣,還容易被人鉆空子;另一方面有失偏頗。企業不簽訂勞動合同要付兩倍工資,而勞動者不簽勞動合同企業還要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很不合理。
缺陷之三:沒有重大過錯用人單位不能解除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者可以提前一個月書面通知無理由辭職,而企業不能強留,實際上員工想走就走。依照法律規定,只有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失的條款,公司才能解除勞動合同。一般情況下犯的錯誤是開不掉人的,要解聘就要給予經濟補償。
缺陷之四: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大中小企業“一刀切”。《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規定: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合同,且勞動者沒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大中型企業與勞動者簽訂無固定期限的勞務合同具備這個條件,小微企業不應與大中型企業一樣完全按一個標準、一套制度去做,應該有所區別,否則小微企業難以生存。
“勞動碰瓷”,是勞動市場上出現的“碰瓷現象”,是指不良勞動者利用用人單位人力資源管理的疏漏與制度缺失,主動要求不簽勞動合同或利用用人單位不簽勞動合同的漏洞,以用人單位違法為名索要兩倍工資、經濟補償、賠償損失、加班費等行為。
表現之一:以“勞動碰瓷”為職業。例如湖北巴東籍譚XX,從2013年至2015年期間,個人申請仲裁訴訟案件達21件,幾年換了幾十家單位,每家單位工作基本上不超過3個月,幾乎在全市所有的法院和仲裁機構都有他的勞動爭議案件,他利用了小企業用工普遍不規范的現象,工作一段時間就故意挑起糾紛,離職后就以自己的利益受損為由,連續向用人單位所在的勞動仲裁機構或人民法院提出仲裁和訴訟,要求支付未簽勞動合同兩倍工資、支付加班費、未繳納社保的經濟補償金和經濟賠償等等。由于依照《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其大部分的勞動仲裁請求和訴訟請求得到勞動仲裁機構和人民法院的支持。
表現之二:要求“天價賠償”。我區瞿溪街道的程XX跟包工頭輾轉于各工地打短工,有三起案件起訴涉案工地方,主張雙方建立勞動關系,要求享受勞動待遇。審理過程均無有效證據證明雙方存在勞動關系,而且賠償金額都在千萬元以上。2014年兩個案件一審判決敗訴后又提出上訴,被溫州中院駁回,程XX又向省高院提出再審申請,均被駁回。2015年的案件二審之后尚無再審信息。想不到的是程XX是個無理上訪戶,2015年10月份全國“兩會”期間還到最高人民法院信訪。
表現之三:惡意代理“勞動碰瓷”。這些人原先自己做為勞動者起訴,后因了解相關勞動法律法規,轉變為職業獲利,代理他人勞動爭議案件,甚至還可能存在招攬業務,慫恿他人提出勞動爭議仲裁或起訴的情況。例如,以貴州籍李XX為代表的公民代理人,名義上不收費,事實上暗中收費,承諾為當事人代理。以李XX為首的無法律資格的黑代理在甌海就有幾十人,從《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他們就在甌海等地進行“黃牛”活動,擾亂正常的法律救濟途徑和用工市場,在案件辦理過程中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依法拒絕其代理,多次在辦公場所挑起當事人起哄吵鬧,持續上訪投訴,甚至將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告上法庭,后由區法制辦舉行聽證會,“黃牛”才撤訴。
近年來,隨著勞動者的維權意識不斷提高,再加上訴訟成本低廉,勞動爭議案件呈逐年上升態勢。
表現之一:惡意維權引發連鎖反應。《勞動合同法》要求企業必須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而簽訂勞動合同,則必須依據《社會保險法》等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勞動合同法》規定加班工資制度、終止勞動關系須補償、違法解除勞動關系須支付賠償金等制度,也增加了企業的用工成本。而我區多數小微企業在建立初期就已經形成與員工口頭約定工資、工時、福利待遇等協議的習慣,多數員工也愿意遵循這個習慣,但有個別別有用心的人會以《勞動合同法》惡意維權。
表現之二:惡意維權會使企業承擔無限責任。前幾年仙巖一家企業,一員工已與企業結算了工資準備下午五時離廠,下午四時因家庭原因致其跳樓身亡,后死者家屬大鬧該廠,企業因此賠了四十多萬元。這類不屬于企業責任的非正常死亡,在我區發生過多起,最終都以企業給付高額賠償金作罷。
表現之三:惡意維權會使企業舉步艱難。例如:溫州點旺打火機有限公司有位江西籍員工甘X,因嚴重違反規章制度被辭退,他就以自殺相威脅索要6萬元經濟賠償。企業因依法解除勞動合同,不需要給予經濟賠償。他就反復騷擾,并以死相威脅,企業向派出所報案要求解決,派出所也沒有好的辦法,企業只能與甘X達成賠償1.5萬元的協議。拿到賠償款之后,甘X繼續向市場監督局、安監局、環保局等主管機關投訴該企業。這樣的例子在甌海還有很多,企業相當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