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關于城鎮化內涵的一些思考
李毅
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必將推動城市的繁榮。然而,我們所應堅持的城鎮化道路究竟該是什么模樣呢?城鎮化是否一定要增加城市數量、擴大城市規模、加大城鎮化率呢?
城鎮化 城市 功能 規模
改革開放以來,在沿海城市的影響下,內陸數以萬計的城鎮、數以億計的居民都對城鎮化投入了極大熱情。一時間,我國城市數量增加、規模擴張、集群聯網十分迅速。然而,這一系列規模化現象就是城鎮化的內在要求嗎?經研究,我們認為城鎮化并不是片面的城市規模化,它更主要體現為城市的功能化。
首先,從城鎮化的定義而言,城鎮化不等于城市的規模化。城鎮化主要有四層含義:一是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導致城鎮人口比重提高;二是居民的生產生活脫離農業生產;三是非城市區服務區內城市發展;四是城市功能日益突出,成為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但理論界對城鎮化的定義各有不同,通常人們認為城鎮化是指城市人口增長、市鎮數量增加及其規模擴大過程:規模化過程。但嚴格意義上說,“城鎮化是變傳統落后的鄉村社會為現代先進的城市社會的自然歷史過程;從一般含義上講,城鎮化是指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科學技術革命,鄉村分散的人口、勞動力和非農業經濟活動不斷進行空間的聚集而逐漸地轉化為城市經濟要素”[1],城鎮化標志著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生產要素之間的轉換過程。
同時,從城市的發展史來分析,城鎮化不需要刻意的規模化。我們不妨分析一下歐美的城鎮化進程。歐洲的城市源于集市,即市場交換推動人財物的聚集,這些進行商品交換的地方逐漸發展為古老城市。隨著工業化的發展,這一進程得到加速,城市的現代規模逐漸形成,且實現了“政治民主化、經濟白由化、產業革命化、市場國際化、社會現代化和人口城鎮化發展的基本上同步”[2]。美國的城鎮化更能體現上述特征(經濟發展的影響),歐洲殖民者最初定居于五大湖沿岸,在后期的工業開發展中,五大湖沿岸城市群逐漸成型。因此,“美國城鎮化的起始動因是工業化,由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服務業或第三產業代之而起,繼續拉動城鎮化”[3]。
從城市的演進規律來分析,城鎮化也不是規模化。城鎮化是一個鄉村向城市轉變的過程,它從根本上依賴于經濟發展,受影響于獨特的地理與文化。古往今來,因戰略位置重要形成了邊陲重鎮,如古北京城;因交通便利形成了交通樞紐,如古徐州城;因靠山環水形成了悠久名城,如金陵城。這些城市的形成和發展都是自然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并沒有對城鎮化提出標準。所以,通常所說的城鎮化只是人們對鄉村演變為城市這一過程的總結,人類是否應以此為發展趨勢還尚需考證。同時,作為衡量城鎮化水平高低的標準——城鎮化率,則更主要依賴經濟發展。而且,我們之所以在總結歷史上城鄉的演變歷程時將城市的興起看作城鎮化過程,最重要的依據在于居民由村民變成市民,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因此,城鎮化也就只是一個讓居民生產生活得到根本性轉變的過程。
城市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其獨特的功能,它“是城市的各種內在因素決定的機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活動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4]。城市的功能涵蓋政治統治功能、文化傳播功能、國際經濟往來功能、金融貿易航運服務功能及軍事防御功能等諸多方面,城市生而具備。城鄉分離的最根本因素就在于上述功能的分離,只有那些功能齊全的鄉鎮才能吸引大量人口并逐漸發展為城市。隨著城市功能的迅速膨脹且進一步體現出來,各種資源會源源不斷地涌入城市,使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但由于城市龐大的軀體給社會生產生活造成了諸多不便,逆城市化隨之產生,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逆城市化的歷史原因是城鄉之間的功能轉變。
同時,城市功能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城市功能并非體現于城市建設本身而是適應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所需。城鎮化就是在居民不斷增長的需求的基礎上實現中小城鎮服務職能的完善和覆蓋率的擴大。對于服務職能的完善和覆蓋率的提高,本身不具有城鄉之別。如果能在此過程中牢牢把握城市的功能特征,并以此為主導來進行城鎮建設,如在今后的發展中加快落實城鄉基本服務均等化,將城市服務功能(諸如醫療、教育等)向城市周邊地區擴散,使周邊地區承擔一部分城市功能并達到城市的基本服務水平,一大批宜居新城就會很快建立起來,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就能得到很好體現。
現在,我們走新型城鎮化道路,這正是對城鎮化進行了規模化和功能化的區分。今后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就不能再像從前那樣一味進行大城市和城市群建設,相反,建設的重點將傾向于一大批具有潛力的中小城鎮并由此建立一個宜居社會。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對城鎮化內涵的界定還是在于將中小城鎮發展轉變為大城市,前后就沒有本質的區別,這也是在今后的城鎮化過程中應防止的大問題。因為我們搞城鎮化建設并不是為了把一大批中小城鎮建設為大都市,而是為了讓中小城鎮像大城市一樣能滿足人民的生活服務所需,讓生活在中小城鎮的居民像大城市的居民一樣有“城市生活獲得感”。
在城鎮化過程中,城市規模的擴大仍是必然現象,我們要進一步探索城市規模擴大的合理性及其應有的度,更要進一步研究引起逆城市化及“城市病”的諸多深層原因,由此來為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參考,進而為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
[1]城鎮化的定義及特點[J].領導決策信息,2000,16:19.
[2]馬海洋.發達國家農村城鎮化的特點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泰山學院學報,2009,02:70-74.
[3]王春艷,李瑞林.美國城鎮化的特點及其經驗借鑒[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77-81.
[4]胡超,王新哲.城市功能定位與現代服務業發展模式比較研究——兼論南寧市現代服務業發展[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30-35+58.
李毅(1992-),男,土家族,四川西昌人,2016年6畢業于湘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