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玲莉 重慶財經職業(yè)學院
教育成本控制研究述評
鄒玲莉 重慶財經職業(yè)學院
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有關教育成本控制研究文獻的梳理,重點從教育成本的概念、分類、意義、計量和控制等方面進行闡述,并提出了教育成本控制研究領域存在的問題及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教育 成本控制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學術界開始對教育成本計量與核算的理論進行探索。學者們和教育管理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學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原則、要求和程序,以及學校教育成本控制主體、對象、成本項目、固定資產折舊、科研支出及處理辦法,試圖提出一些可行的與現(xiàn)行預算會計制度相銜接規(guī)范統(tǒng)一的學校教育成本控制對策。
對學校進行教育成本控制,有助于學校挖掘內部潛力,節(jié)約費用支出,健全財務制度和人才成本管理制度;有助于國家和當?shù)卣块T更好的了解學校的成本管理情況,提高財政撥款的利用率;有助于學生及家長減少學費負擔,減少教育不公平現(xiàn)象;還有助于提高社會各界投資教育的信心和決心,為學校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提供了保障。
最早提出“教育成本”一詞的是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約翰·維澤,他在1958年出版了《教育成本》,但該書雖以教育成本命名,但并沒有明確給出教育成本的定義,而是把教育經費看作了教育成本。1962年他又出版了《教育經濟學》,對教育成本概念的內容進行了新擴展,指出不僅要計量教育的直接成本,而且要計量教育的間接成本。1963年舒爾茨在《教育的經濟價值》中專門有一章論述教育成本,盡管依然沒有對教育成本下定義,但他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1979年科恩在《教育經濟學》中提出教育成本可以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兩大類,并且提出用機會成本來表示教育成本概念。概括而言,西方教育經濟學學者更加認同將教育成本定義為機會成本。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尚未正式提出“教育成本”的概念。但早在1961年,周恩來總理就提出:“國家培養(yǎng)‘人才’,也要講成本”。而且實際中也早就涉及到了與教育成本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和問題的闡述。萊文和曾滿超認同西方的機會成本論,認為教育投入成本的最合適的定義是它的機會成本。因此, 教育的實際成本不僅包括教育公共成本(也就社會成本), 也包括私人成本。蓋浙生認為, 教育成本分為教育生產者的成本和教育消費者的成本。
國外關于教育成本問題的研究是建立在企業(yè)成本研究的基礎之上。如勞倫斯.D.邁爾斯提出的“價值工程”作為事前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被廣泛應用于企業(yè)。1971年梅納德對美國學校的學生進行了平均成本函數(shù)估算。1975年西蒙斯以學校為分析單位,采用多元回歸分析來確定各投入對產出的影響,并對各國進行橫向比較。1976年韋伯斯特運用成本—效率分析方法,論證了一個學校系統(tǒng)應該如何做出關于學校擴展、保留、淘汰方案的決定。西方經濟學家還把著名的“邊際收益遞減律”運用到教育成本研究中,得出在教育領域成本—規(guī)模的關系是呈U型的。 1997年7月英國成立了專門的成本價格研究聯(lián)合推進組(JCPSG)。該組織的宗旨是支持和鼓勵英國學校在財務管理實踐中采用適當?shù)姆椒ㄓ嬃砍杀荆WC決策者的決策和價格的制定都能基于粗略的全成本信息;2001年11月,英國舉行了關于制定學校教育成本的會議,討論了成本基礎上和市場基礎上的教育價格制定等問題:JCPSG對成本和價格做了標準定義,英國約160所試點學校從1999年秋天開始采用“明晰地接近成本法(TRAC)”進行核算,并在2000年6月出具第一份相關財務報告,目前第一個五年試點執(zhí)行已完成。
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成本觀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以及成本管理日益顯露出優(yōu)勢,我國出現(xiàn)了許多專門研究和探討教育成本的著作和文章。目前,我國理論界探討教育成本管理的熱點是學校教育成本計量及補償問題。董歡等提出基于信息相關的兩種教育成本計量及比較研究的分析方法,劉建民等利用回歸分析方法建立高校教育成本預測模型,陳志堅等提出了基于作業(yè)成本法的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在具體應用上,學校收費管理辦法已明確規(guī)定學校收費按生均教育成本的比例進行確定,而且在現(xiàn)行學校財務制度已明確規(guī)定財務分析指標包括生均支出增減率等,這說明我國在教育投資體制管理中已經意識到學校教育成本的重要性。但是,學校現(xiàn)行財務管理體系只注意了收支的平衡卻忽視了支出的合理性和經費的使用效益。可見,現(xiàn)階段學校教育成本的控制工作仍然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
在國外對教育成本的研究中,約翰·維澤和舒爾茨是對教育成本表述得最早的兩位學者,從最初的將教育成本等同于教育經費,到認識到二者不是一個概念,他們對教育成本的不斷認識為后來學者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而科恩的定義與目前的觀點已經很接近,但是教育成本的構成體系仍不夠清晰。美國教育成本委員會在《關于教育成本與價格的簡明直言》中將教育成本定義為教育機構為向學生提供教育服務所耗費的資源。其所確定的教育成本為教育機構的財務成本,仍不宜作為教育成本的準確定義。而我國學術界對教育成本概念的確切內涵也尚未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
另外,因為國外發(fā)達國家的教育是和企業(yè)相結合的,所以其對教育成本問題的研究通常是建立在企業(yè)成本研究的基礎之上。由于我國國情的不同,它不一定適合于我國教育成本的控制問題。但換一個角度看,我們可以借鑒這種做法,把學校教育與企業(yè)的成本管理有機結合,以期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學管理水平。
我國多數(shù)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學校為主體的教育成本計量、教育成本補償問題上,實證研究方面提的最多的是作業(yè)成本法和建立模型,在研究方法上比較單一。所以,我們還需更加努力去探索教育成本控制的相關問題,并適當結合企業(yè)成本管理方法提出教育成本控制的具體對策。
[1]王善邁, 袁連生.教育成本計量探討[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5-30,66-86.
[2]劉建民,毛軍,吳軍光. 高校教育成本計量模型及其應用[J].高教探索,2013 (02):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