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白鶴 程文江
安徽省社保局社保基金結算支付中心
安徽省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碎片化程度分析
袁白鶴 程文江
安徽省社保局社保基金結算支付中心
筆者以起付線和報銷比例為因素,分析了全省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政策碎片化程度,發現我省雖然各市政策千差萬別,但是還是具有一定的集中趨勢。同時,地域差別大于不同級別醫院之間的差別,與醫療體制改革的方向有所背離。建議統一全省基本醫療保險政策,適度擴大不同等級醫院的起付線和報銷比例,充分發揮經濟杠桿對醫療保險分配醫療資源的作用。
醫療保險政策
醫療保險政策的碎片化向來為人所詬病,各地由于歷史原因,統籌程度較低,醫療保險(含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的起付線和保銷比例各不相同。自從《“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國辦發〔2012〕11 號)實施以來,我省積極推進并基本實現市級統籌,為方便群眾異地就醫, 2013年7月,省廳正式掛牌成立省社保基金結算支付中心,重點協調推進異地就醫聯網結算工作,經努力,目前全省16個市基本與省結算平臺實現聯網,統一全省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已經具備基礎和充滿必要。本文筆者試圖以“起付線”和“報銷比例”為因素,重點分析我省醫療保險基本政策的離散情況,為各級的醫療保險制度深化改革提供參考。
1.起付線比較
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起付線為例:全省三級醫院起付線在400~800元之間,其中安慶起付線最高800元,宣城、池州、阜陽最低400元,全省平均起付線556元。在均數上,二級醫院和一級醫院相對應分別少100元左右,二級醫院起付線在300~600元之間,一級醫院起付線在200~500元之間,三級醫院的起付線碎片化程度最高,二級、一級更加接近平均數。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三級醫院起付線在300~700元之間,二級、一級的差別更小。
2.報銷比例比較
仍然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為例,全省三級醫院統籌內報銷比例在84%~92%之間,其中宣城報銷比例最高92%,宿州最低84%,全省平均報銷比例為87%,二級醫院平均數為89%,一級醫院為91%,多數市的差別在2~3個點,但淮北市一、二、三級醫院統籌內報銷比例均為85%。同時,城鎮居民在統籌內報銷比例的平均數分別為63%、71%和78%,一方面低于城鎮職工,一方面差距較大。
3.異地就醫特殊規定
各地市異地就醫規定大同小異,均是參照各地的三級定點醫院起付標準和報銷比例結算。大多數地市異地就醫起付線與本地三級定點醫院一致,但是異地就醫的報銷比例比本地三級定點醫院低5~10個百分點,只有淮北和黃山兩市沒有讓個人加付比例,另外蕪湖與蚌埠規定了患者自己要求外轉的情況,個人加付20%。
1.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發現,各地市醫保政策存在一定差異,但差距不大。全省10個地市的起付線集中在500~600之間,相對于醫保體制建設之初起付線占醫療費用10%的初衷相距甚遠。
2.各市關于統籌內報銷比例的規定的差別較大,集中在對于醫院的分級和階梯報銷差別。例如:合肥和淮北兩市只規定了在職職工和退休人員的統籌內報銷比例,沒有區分醫院等級,其它地市對不同等級醫院分別規定了報銷比例,池州市不僅區分醫院等級,還規定了階梯報銷比例,滁州、蕪湖、銅陵、蚌埠更為復雜,分別對醫院等級、是否在職分別規定了階梯報銷比例,另外,滁州、亳州、宣傳等部分地市還規定了保底報銷比例。
3.各市統籌內報銷比例差異大,但在不同等級醫院的報銷比例差距不明顯。各市城鎮職工報銷比例相差8~10個百分點,居民報銷比例相差20~30個百分點,而不同等級醫院之間的報銷比例僅僅相差了1~3個百分點。形成不了有效的經濟杠桿作用,與小病不出縣的醫改方向也有背離。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現更加公平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我省在《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鞏固完善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意見》(皖政〔2014〕6號)明確提出在不同等級醫療機構實行醫保差別支付政策,通過對不同等級醫療機構實行不同住院起付標準、支付比例等政策,引導參保人員常見疾病在縣內就診,促進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爭取到2015年實現“大病不出縣”的目標。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進一步完善各地的醫保政策,逐步實現基本統一。建議省廳在目前全省起付線比較集中的水平上適當提高,統一全省三級醫院的起付標準,鼓勵小病就近就地治療,也為全省實現便捷的雙向轉診打下基礎。全省一、二、三級醫院的起付線可否考慮在200、400、800元?
2.適度拉大不同等級醫院的報銷比例,充分利用醫療資源。目前我省不同等級醫院之間的報銷比例僅僅相差了1~3個百分點,不能達到病人分流的目的,往往導致三級醫院滿負荷運轉,而一級、二級醫院門可羅雀,醫療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建議適度拉大不同等級醫院的報銷比例,逐步實現“大病進醫院,小病進社區”,可否考慮將一、二、三級醫院的報銷比例拉開到5個百分點左右,如90%、85%、80%?
3.關于異地就醫問題。各市規定的異地就醫的報銷比例普遍比本地低5~10個百分點,這個比例是否合理?能否做到既不浪費本地醫療資源,又能保證確實需要異地就醫人員的合理流動,確保醫療資源的公平利用?再者,對于異地安置和轉診轉院的兩類人群,也應當區別對待,不能全部提高降低報銷,搞一刀切,應該有除了提高就醫成本之外的其他配套手段,比如和轉出地的總額預付掛鉤,或者增加縣級醫院積極性的其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