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穎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研究
石穎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危害性極大,近些年,有很多學者提出了很多有建設性的意見,使治理該問題有了很大的進展,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依然嚴重。筆者認為,治理該問題應該同時從多方面出發,一環扣一環的層層突破。本文首先闡述會計信息失真的界定及主要表現形式,引出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危害,最后提出解決措施。
會計 信息 失真
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信息失真可以分為會計信息差錯和會計信息虛假兩大類。會計信息差錯是指會計工作人員在符合會計法律規范的基礎下,由于主觀判斷失誤,經驗不足或會計本身的不確定性,造成的會計信息的誤差。而會計信息虛假則是工作人員出于某種原因故意弄虛作假,為達到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正確決策的目的而作出的虛假信息。從定義來看,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公式:失真信息=虛假信息+一部分超過重要性水平的差錯信息。那么,對于會計信息失真可以做出這樣的理解:差錯信息在會計工作中是在所難免的,他只要不足以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時,只要信息是公允的,就不認為是失真;但是如果超過重要性水平臨界點的差錯類信息則應認為是會計信息失真。而虛假類錯誤認定不論金額大小均屬于失真。
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是會計信息質量問題最突出的表現。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企業擁有的業務也變得復雜多樣,相對應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也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有是有資產信息的失真、負債信息的失真、損益信息的失真、往來賬款的失真、稅金信息的失真及會計信息披露的失真。
(一)公司結構不合理導致信息失真
1.出于業績考核標準的考慮
企業在進行經營業績考核時,通常是以財務指標作為基礎,而財務指標則是通過企業的會計信息來反映的,例如:利潤、銷售收入、資產周轉率,銷售利潤等指標都涉及企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數據。經營業績的情況會影響到企業高層管理者的利益。在我國大多數企業的經理人員獎勵機制都與公司的經營業績掛鉤,所以為了在經營業績考核中達到既定的目標,企業管理層會讓會計人員在會計報表上進行修改,使經濟業績達到考核標準,從而為自己謀求更多的利益。
2.為了獲取信貸資金
企業在向金融機構借款時,要接受金融機構的考察。金融機構在決定是否給予貸款時會綜合考慮企業的經營、信用、財務等情況。金融機構為將信用風險降至最低,一般不愿把款項借給經營業績差,信用差的企業。所以企業為了得到貸款,會拋棄其商業信用,對其財務報表進行一番修飾,把失真的會計信息作為取得金融機構貸款的籌碼。
3.為了發行股票
我國《公司法》規定企業必須連續三年盈利,其經營業績比較突出,才能通過證監會發行股票的審批。股票的發行分為首次發行和后續發行兩種主要形式,企業為了能爭取上市、配股、操縱市價,通常利用披露虛假的會計信息來迷惑投資者和監管者的雙眼,它們通常會對財務報表進行粉飾,以此來達到籌集更多資金的目的。
4.為了減少納稅
“納稅”與企業的利潤息息相關。所得稅是指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通過納稅的調整,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再乘以適用的所得稅稅率而得出的費用。無論企業是出于何種目的來減少或推遲納稅,都會利用修改財務報表的方法來達到其目的。
(二)外部監管力度弱化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1.審計監管的弱化
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審計者,是審查會計行業的領頭人。公正、客觀、合法,是其主要的特征,他在社會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監督職能。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沒有嚴格的民事賠償責任和處罰條款,這就助長了一部分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人員甘愿去冒險以得到高額的收益。會計師事務所為了使其企業客戶“滿意”,不惜拋棄其客觀、公正的立場,默許企業制造虛假信息,甚至成為某些企業的“造假保護傘”,與其一起合謀弄虛作假,早已把自己的社會責任拋之腦后。
2.政府監管的弱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不正之風隨之而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監管作用變得更加重要。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泛濫一度引起政府監管部門的關注,也相應的在《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文件中規定企業及管理當局應對提供虛假財務報告承擔法律責任,但是卻沒有進一步說明虛假財務報告的限定以及應由誰來判定虛假財務報告,這些空缺都為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的人員留出了后路。對責任主體懲罰力度不足以及法律責任的缺位也致使懲罰機制失去了其威懾作用。
(一)對利益相關者的危害
會計信息是其利益相關者進行決策判斷的主要依據,這里所指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投資人、貸款人等。當信息使用者得到從各方傳遞來的虛假的會計信息,就會使其無法客觀的進行科學決策。
(二)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危害
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離不開會計信息的使用。如果企業使用的會計信息是虛假的,那么企業就難以作出正確的經營決策。虛假的會計信息無法滿足企業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往往會導致決策的失誤,將為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對社會經濟的危害
會計信息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被人們廣泛的傳播和使用,當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愈演愈烈,虛假的會計信息將充斥在經濟社會中。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投資者、企業與管理者等利益相關者彼此不再信任。當弄虛作假成為了一種風氣,人們的潛意識中認為作假是一件正常的事情,這必將使人們對經濟市場充滿恐慌。
(四)對會計人員和會計行業的危害
會計信息可以說是會計人員辛勤耕耘的果實,當前一些企業的管理者為了使公司的業績達到一定的目標,強迫會計工作人員在帳上“動動手腳”,這會使會計人員十分為難,是保住工作,還是堅守誠信?一旦會計人員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將使自己,甚至企業,走上一條不歸路。
(一)建立合理的公司結構治理體系
我國的公司大多是從以前的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建立起來的,在這種形勢下存在著“一股獨大”的問題,股本的過度集中使公司的管理出現嚴重的問題。公司的資源被大股東掠奪和利用,公司中的董事會、監事會、甚至股東大會都形同虛設,這些都為個人操縱和壟斷公司,進行腐敗行為等創造了有利條件。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我國還沒有找到一個適合中國經濟模式的公司治理方案。想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應從各方利益者下手,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問題,應該努力建立這樣的模式:股東大會—董事會—管理當局,并且在董事會下設立審計委員會、薪酬管理委員會、執行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并且其中要保證獨立董事應該在這些專業委員會成員中占一半以上比例。內部控制對公司治理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以往的內部控制制度中應該將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都加入到內部控制制度的結構中去,并且針對公司的每一個具體崗位,根據崗位的特點設立適合的規范準則。在管理者激勵方式上也應該進行一定的改正,公司注重的不應該僅僅是業績考核目標,還應該更多的通過對真實財務數據的分析來發現公司的問題,例如:公司可以根據管理者解決公司問題的數量對其進行獎勵。
(二)打造誠信的注冊會計師行業體系
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們在經濟市場中對社會所付出的貢獻是巨大的,雖然“誠信危機”也出現在審計行業中,但絕大多數的注冊會計師都堅守職業道德,當然其中也不乏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拋棄職業道德的注冊會計師。所以為了不讓這種情況蔓延下去,需要通過有效對策來改善注冊會計師違背職業道德的情況。可從增加職業道德規范可操作性,將職業道德與執業風險掛鉤、將事務所的有限責任制向無限責任合伙制改革等方面著手改善。
(三)完善政府監管體系
因我國的企業內部控制以及經濟環境的特殊性,政府在會計監管中意義重大。加強政府監管對會計人員的監督、管理和引導都有積極的作用。會計信息的質量靠企業個體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為此國家必須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設置管理機構,時刻對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做好監督,管理和控制。政府應該不斷的根據經濟環境的變化做出及時的治理對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四)建設會計誠信體系
我國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普遍不高,道德誠信意識也十分匱乏。會計信息是會計人員工作的成果,如果工作人員缺乏會計誠信意識,那么他們“生產出”的會計信息質量必然不會高。所以提高會計人員的誠信意識是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關鍵。應不斷提高會計人員職業素質,全面實施會計誠信教育。同時,在會計誠信法律條款所涉及的人員范圍上也應該擴大,除了會計人員外,凡是與會計信息有關的部門工作人員都應該在法律的監管范圍內。
[1]仇俊林,范曉陽著.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2]劉英男,梁杰著.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研究,東北大學出版社,2005.
[3]吳聯生著.會計信息失真的分類治理:從會計域秩序到會計規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毛洪安著.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研究,武漢大學,2006.
[5]王建成 江海潮著. 上市公司偏好、政府策略選擇與會計信息失真均衡, 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
石穎(1987.4.30-),女,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本科學歷,初級會計師職稱,在公司擔任財務經理一職,主要研究方向為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