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升 陳慧妍 沈健輝 于鳴鏑 肖寒
后外側小切口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療效分析
夏元升 陳慧妍 沈健輝 于鳴鏑 肖寒
目的探討后外側小切口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效果。方法32例采用后外側小切口入路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作為觀察組,并以同期采用常規前外側入路患者30例作為對照組,觀察兩組一般手術指標、Harris髖關節評分及Barthel指數。結果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較對照組切口長度短、術中出血量少、下床時間早(P<0.05)。術后觀察組Harris髖關節評分與Barthel指數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后外側小切口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具有微創性,安全性較高,且術后恢復更快,值得臨床推廣。
后外側入路;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臨床療效
髖關節為人體最大的關節,由股骨頭與髖臼組成,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及創傷性關節炎均可導致髖關節功能障礙。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改善關節功能、緩解患者疼痛及保持關節穩定重要手段[1]。而全髖關節置換術入路方式較多,常規方法為前外側入路。本研究對本院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32例患者采用后外側小切口入路,并以30例常規前外側入路患者作為對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2014年6月~2015年5月于本院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32例患者采用后外側小切口入路作為觀察組,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65.6±8.7)歲;左側損傷17髖,右側損傷20髖,共37髖。以30例常規前外側入路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55~74歲,平均年齡(63.2±7.2)歲;左側損傷15髖,右側損傷18髖,共33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后外側小切口入路。患者取腰硬聯合麻醉或靜脈麻醉,取側臥位,患側在上。以大粗隆為圓心,做一長8~10cm弧形切口。將此處皮膚、皮下組織、臀肌筋膜逐層分離,鈍性分離臀大肌,注意臀大肌并不切斷。將患肢內旋,對外旋肌群標記并切斷,將關節囊切開,髖臼后緣用縫線標記,術中操作時避免損失此處。髖關節脫臼,評估并記錄股骨頸截骨長度,將股骨頸鋸斷、股骨頭取出,清潔盂唇,安裝人工假體,修補完成后逐層關閉關節囊,縫合外旋肌群,縫合臀肌筋膜、皮下組織及皮膚層,放置引流管,保持負壓引流直至無分泌物。對照組采用傳統前外側入路,麻醉方法、體位同觀察組。于大轉子尖端、前緣及后緣,在前后緣中點沿股骨中線做一中線,標記該中線上距離尖端3cm處作為起點,自前上向后下,做長8~15cm切口,切線與股骨長軸呈30°。逐層分離皮膚、皮下組織及臀大肌筋膜,外旋關節,剝離臀大肌、臀小肌,切開關節囊,原關節處理與人工關節的安裝同對照組,術后逐層關閉關節囊,縫合臀大肌、臀小肌,縫合臀肌筋膜、皮下組織及皮膚層,放置引流管,保持負壓引流直至無分泌物。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下床時間。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的Harris髖關節評分及Barthel指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AS9.3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124.6±26.7)min、切口長度(8.8±0.6)cm、術中出血量(326.6±125.9)ml、下床時間(3.5±1.1)d;對照組分別為(117.8±23.8)min、(13.7±1.4)cm、(524.8±104.3)ml、(5.2± 1.9)d。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0560,P>0.05)。觀察組較對照組切口長度短,術中出血量少、下床時間早(t=18.1116、6.7255、4.3453,P<0.05)。觀察組Harris髖關節評分術前(54.6±5.8)分,術后6個月(87.8±4.4)分;對照組分別為(52.2±6.2)、(82.7±4.8)分。觀察組Barthel指數術前(52.6±3.8),術后6個月(90.2±5.4);對照組分別為(53.7±4.2)、(86.0±4.9)。兩組患者術前Harris髖關節評分及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5749、1.0826,P>0.05)。術后觀察組Harris髖關節評分與Barthel指數均高于對照組(t=4.3649、3.2002,P<0.05)。
全髖關節置換可使人工髖臼與股骨頭達到物理力學上的匹配,重建更為穩定的關節[2]。常用髖關節置換術分為前外側入路和后外側入路,梁榮偉等[3]研究發現與后外側入路相比,前外側入路住院時間短、術后Harris評分高,總體質量好。但該報告均采用大切口(前外側入路平均切口13.16cm。后外側切口17.04cm)。安雪軍等[4]則認為兩者差異并不大,手術效果與術者經驗有關。唐旭[5]前外側小切口入路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等也低于常規前外側入路,Harris評分與HSS評分也高于常規前外側入路,但因術中容易損傷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前1/4~1/2臀上神經,故對術者水平要求較高。本研究采用后外側小切口入路,除術中出血量少、組織創傷小及疼痛輕等優點外,手術在肌肉間隙進行,并對外旋肌群進行保護,從而更有利于術后髖關節外旋功能的恢復[6,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術后下床時間早、切口長度短、術后Harris評分與Barthel指數更高,與吳向坤等[8]報道結果一致,提示后外側小切口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具有微創性,安全性較高,且術后恢復更快,值得臨床推廣。
[1]楊業靜,劉陽.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兩種入路方式在髖關節疾病患者中的應用.海南醫學,2014,25(6):819-821.
[2]區廣鵬,肖軍,鄭佐勇,等.金屬大頭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近期療效比較.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4):3292-3293.
[3]梁榮偉,李先民,張琛海.前外側入路與后外側入路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療效比較.海南醫學,2014,25(5):718-720.
[4]安雪軍,秦德安,魏杰.前外側入路和后外側入路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療效比較.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10):1330-1331.
[5]唐旭.小切口外側入路與常規切口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的療效評價.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4,13(18):1539-1541.
[6]余德濤,邢禎全,張福聰.改良外側小切口與后外側吉布森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療效對比.重慶醫學,2013(34):4196-4197.
[7]麥鴻飛,馮光.后路小切口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45例.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8):4591-4593.
[8]吳向坤,劉永西,鮮文峰,等.后外側入路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頭壞死.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7(9): 4067-406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3.035
2016-04-15]
163311 黑龍江省大慶油田總醫院骨科(夏元升沈健輝 于鳴鏑);黑龍江省大慶市人民醫院(陳慧妍 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