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珠
阿奇霉素臨床應用原則及不良反應探究
田麗珠
目的分析阿奇霉素臨床應用中出現的不良反應規律及特點,探討其臨床合理用藥原則,提示醫師、藥師、護士、患者對其合理使用。方法76例應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應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發生藥品不良反應(ADR)的患者中,男40例,女36例;年齡18~74歲,>60歲老年患者發生率最高達到34.72%。靜脈滴注發生率高于口服給藥,占總數的86.11%。滴注速度快時發生率高,主要發生在用藥后5~35min。導致停藥的不良反應以變態反應、胃腸道反應和神經系統損害為主。結論阿奇霉素在臨床應用中應嚴格按照抗生素應用原則結合個體情況,選擇適宜的給藥方式,給藥濃度在2mg/ml,滴注時間≥60min,用藥后密切觀察以確保安全用藥。
阿奇霉素;不良反應;抗生素應用原則
阿奇霉素為第二代大環內酯類藥物,主要用于治療多種病原體引起的兒童及成人的呼吸道感染,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等,被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醫學指南推薦作為上述感染的一線治療藥物(如美國、日本、中國、美國及中國CDC)。因其療效明確臨床上得到普遍應用,由此引發的不良反應也日漸增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中關于阿奇霉素的報告76例,確認已經經遼寧省藥品監督管理局評估認定上報至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1.2 分析方法 將收集到的76例 ADR/ADE 報告進行歸類,統計其性別、年齡、給藥方式(靜脈注射、口服給藥)、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發生時的臨床表現等,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進行分析。對不良反應臨床表現采用國際藥物監測合作中心(WHO)分型方法進行分類。
2.1 76例ADR患者性別及年齡 統計76例ADR患者,其中男40例,占52.63%,女36例,占47.37%,男女比例差異不大;年齡最小8歲,最大84歲,各年齡組中60~90歲發病率最高達到34.72%,分析其可能與免疫應答減弱有關。
2.2 原患疾病類型統計 76例ADR患者中,感染類型呈多樣,以呼吸系統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咳嗽,哮喘)用藥數量最多占76.7%,其次為泌尿系統感染占16.4%。
2.3 既往藥物過敏史 76例ADR患者中,明確藥物過敏史13例,其中4例為過敏體質,過敏藥物包括青霉素、紅霉素,頭孢菌素、感冒藥等。明確無藥物過敏史25例,不能確定38例。
2.4 阿奇霉素用法用量 76例ADR中,給藥方式靜脈滴注57例,劑量為0.5 g/d;口服12例,劑量為第1天0.5 g頓服,后2~5 d 0.25 g頓服。先口服給藥,后改為靜脈注射3例,先靜脈注射,后改為口服給藥4例。要注意該藥靜脈滴注速度不宜過快,滴注時間要>60min,控制滴注液濃度不宜過高,應在2mg/ml。該藥不宜肌內注射給藥。
2.5 發生ADR的時間分布 76例ADR中,發生在靜脈滴注過程中的48例,發生在靜脈滴注后的11例;其中ADR出現最快的在靜脈滴注后5min,一般在30min內發生,最慢的發生在靜脈滴注后2 d;口服給藥ADR發生較慢,最慢1例發生在用藥后5 d。
2.6 ADR的主要臨床表現及累及系統 統計76例ADR,發現不良反應主要以變態反應為主,共36例,占總數的47.37%,臨床表現包括過敏性休克7例、血管神經性水腫6例、咳嗽6例、蕁麻疹5例、發熱5例、皮疹4例、喉頭水3例;其次為胃腸道反應26例,占總數的34.21%,其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胃灼燒感、腹痛等;神經系統反應也比較常見共9例,占總數的11.84%,其臨床表現為耳鳴、頭暈/頭痛、嗜睡、視力模糊、步態不穩等。
3.1 阿奇霉素不良反應發生率 阿奇霉素發生不良反應與性別關系不大,但與年齡相關,老年人易發生,既往有過敏史者易發生[1,2]。其ADR發生與給藥方法有密切關系,靜脈滴注不良反應發生率要遠遠大于口服給藥,且靜滴速度快、濃度大,易于發生。提示在用藥時盡量選擇口服給藥,如需靜脈滴注應密切觀察并做好相應急救準備。阿奇霉素的ADR臨床表現多樣,累及器官也較多,應注意其嚴重的少見的變態反應,另外肝損壞是阿奇霉素在消化系統ADR的主要表現[3,4]。藥代動力學顯示其主要經肝代謝,由膽汁排泄,半衰期長,在肝臟和膽汁中停留時間長、濃度高,再與其他肝毒性藥物聯用時可增加肝臟毒性反應。阿奇霉素的另一排泄途徑是腎臟,約6.5%的藥物以原形從尿中排出,故肝、腎功能不全者應減量使用或慎用。
3.2 阿奇霉素臨床合理應用原則 ①無指征不做預防用藥,診斷為細菌感染者,方可用藥;用藥時詳細詢問過敏史,并做好急救措施[5]。②盡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據其種類及藥敏感試驗結果選擇用藥,以減少耐藥性的產生;③按照其類別的抗菌作用特點及體內過程(吸收、分布、代謝和排出過程)選擇用藥;④結合患者生理特征制定個體化給藥方案,選擇適當的給藥方式、用法用量等。對于輕癥感染可接受口服給藥者,應口服給藥;對于重癥感染、全身性感染者初始治療為確保藥效應靜脈給藥,待病情好轉后即時轉為口服給藥。靜脈給藥時藥物濃度應控制在2mg/ml,滴注時間≥60min。阿奇霉素局部用藥不宜吸收且易產生過敏反應,故不可局部應用。新生兒、青少年肝、腎發育尚不成熟應根據體重、日齡、月齡等計算給藥劑量,老年患者應用時也應減量或慎用。⑤注意該藥與其他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如阿奇霉素會提高茶堿在血漿中的濃度,應進行治療藥物監測(TDM監測);阿奇霉素可能會增強華法林的抗凝作用,合用時應嚴密監測凝血酶原時間。
[1]何秋月,徐海燕.104例阿奇霉素不良反應分析.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7,13(9):61-64.
[2]郭琴芳.靜脈滴注阿奇霉素不良反應的護理.吉林醫學,2010,31(34):6271.
[3]李晶.阿奇霉素致嚴重胃腸道反應1例.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07,4(2):61.
[4]蘇明.阿奇霉素臨床應用特性與安全性.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4):128-129.
[5]Hincap ié JP,Castril ló n CA,Yepes FL ,et al.Microbiological effects of periodontal therapy plus azithromyci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Acta Odontol Latinoam,2014,27(2):8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3.127
2016-02-26]
116012 遼寧省大連市政府機關衛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