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的護理體會
徐慧萍
目的觀察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的影響。方法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綜合性護理干預。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的一秒用力呼吸氣容積(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氣流量峰值(PEF)及用力呼氣75%肺活量時氣道流速(FEF7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觀察指標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給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患者相應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肺功能恢復能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護理;臨床體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是指一類以氣流受到限制、進行性氣道阻力增加并且逐漸發展為不完全可逆的氣流阻塞為特征的肺部疾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在急性發作期有可能由于呼吸功能障礙、氧氣量不足而導致呼吸衰竭[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主要表現為短期內不停地咳嗽、喘息有明顯加重,有痰并且呈膿性或黏液膿性,痰量有明顯增加或伴有發熱等現象。目前認為氣管-支氣管病毒或細菌性的感染或嚴重的空氣污染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原因,但仍然有約1/3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原因不明[2]。而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好發于老年人群體,其治病療程較長、容易復發、治療效果差、相對痛苦較大、并發癥多以及致死率高等特點,嚴重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屬在經濟、精神上的負擔。通過加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護理,不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還可以減少患者的發病率,減輕患者家庭以及社會的經濟負擔[3]。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參與觀察的患者均經過臨床診斷,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標準。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最小49歲,最大82歲,平均年齡(64.12±14.22)歲,病程6~30年。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取吸氧、抗感染、解痙平喘、祛痰止咳等治療方法,糾正患者體內的水電解質失衡以及相應的對癥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綜合性護理干預,具體包括:①心理干預:適當地給予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護理干預,有針對性地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包括自身和外在情況給予相應的心理輔導,使患者盡量以平穩和放松的心情來進行治療;②舒適性護理干預:盡量保持患者病房內空氣清新、調整病房光亮度、調節患者床位的高低,使患者在治療期間有比較舒適的生活環境;③藥物護理干預:在給患者使用藥物之前,盡量將準備使用的藥物先向患者逐一地介紹,主要是藥物的主要作用,包括治療效果或者是副作用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讓患者在知悉藥物的主要治療范圍、治療效果和方法及使用注意的情況下用藥;④健康知識教育: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結合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面對面的健康知識輔導,主要普及患者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機制和原因以及日后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項[3]。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FEV1、FEV1/FVC、PEF、FEF75%各指標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的FEV1治療前為(1.62±0.53)L,治療后為(2.04±0.91)L,FEV1/FVC治療前為(53.21±6.04)%,治療后為(58.17±6.03)%,PEF治療前為(2.31±0.93)L/s,治療后為(3.64±1.10)L/s ,FEF75%治療前為(0.34±0.22)L/s,治療后為(0.55±0.18)L/s;觀察組患者的FEV1治療前為(1.57±0.52)L,治療后為 (2.67±0.79) L;FEV1/FVC治療前為(53.21±6.14)%,治療后為(69.11±8.16)%;PEF治療前為(2.40±0.75) L/s,治療后為(5.11±1.74) L/s; FEF75%治療前(0.36±0.12)L/s,治療后為(0.86±0.42)L/s;治療前兩組患者肺功能各觀察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患者的肺功能各觀察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
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數,可以明顯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肺功能恢復情況要比對照組患者的效果明顯,說明給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患者相應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肺功能恢復能力。目前普遍認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在急性發作時有出現呼吸障礙的可能,嚴重時患者還有可能出現呼吸困難等嚴重的臨床不良反應,繼而出現煩躁不安、恐慌等負面情緒,如果能夠在適當的時候及時給予有效的心理輔導,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況,對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被認為是對肺部帶有破壞性的疾病,主要特征是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而且氣流受限通常表現出進行性病情發展,某些有害顆粒或氣體與患者的肺部異常炎性反應有一定關系[4]。近幾年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并且向老齡化方向發展。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情復雜、經歷病程較長、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情況比較多見,經常給護理帶來一定難度。特別是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發作時給予護理干預時,應著重注意加強患者的基礎護理,合理地給予輸氧等護理輔助治療,以保證患者的呼吸道通暢無阻;增加患者在治療時期的環境舒適度,保證患者有充足并舒適的休息;密切關注患者在急性發作期是否伴有部分器官功能衰竭的情況出現,盡早發現并及時對癥治療,避免患者的病情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經常關注患者的身體情況,必要時可以給予相應的營養輔導治療,降低患者由于營養失衡而導致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出現不必要的副作用;多給患者普及相應的醫療健康知識,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從而提高患者的肺功能恢復能力,降低急性發作的發生率或其他并發癥的出現。在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急性發作期時的護理時,不僅要加強注意其日常生活的護理,還要考慮到老年患者的心理情況。特別是老年患者在經受長期疾病的折磨,其身體情況相對比較弱,在急性發作期很容易產生憂慮擔心等悲觀的不良情緒。醫護人員在給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時應該耐心地向患者和家屬解釋其病情,針對其內心的矛盾和不安做好相應的疏導安撫工作[5]。另外,盡量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讓患者感受到家庭和社會的溫暖,消除其自卑心理,幫助患者樹立能夠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重燃生命的希望[6]。
綜上所述,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嚴密的觀察和精心護理對患者的治療是十分重要的,不僅可以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效果,還可有效降低本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減輕患者的精神及經濟負擔的同時,還能夠改善患者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從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
[1]謝燦茂,周宇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診斷與治療新進展.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5,28(5):346-348.
[2]楊翠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60例護理體會.中國醫藥指南,2013,11(4):663-664.
[3]王淑芳.綜合護理干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2011,27(22):6-7.
[4]侯軟英.慢性肺心病患者急性期的觀察和護理.全科護理,2012,10(5):1384-1385.
[5]劉麗華.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恢復的影響.中國當代醫藥,2010,17(4):155-156.
[6]劉蘭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特點與護理對策.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102-10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3.163
2016-04-14]
516211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