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瑞金二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200001) 楊倩穎 指 導 朱凌云1△
·名醫經驗·
海派中醫運用鳳凰衣、木蝴蝶藥對治療脾胃病經驗總結*
上海市瑞金二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200001)楊倩穎 指 導 朱凌云1△
鳳凰衣和木蝴蝶是一常用藥對,章次公、張鏡人至朱凌云均用于治療脾胃病并取得療效,其特點在于對胃黏膜的修復作用,是體現“護膜醫瘍”治則的特色藥對。其代代相傳的過程也體現了海派中醫的傳承與發展。
鳳凰衣 木蝴蝶 海派中醫 脾胃病
海派中醫是指近代興起而具有海派文化特質的上海中醫藥,屬于地域性醫學流派范疇,是在近代上海特定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的內涵和地域特色的中醫文化現象。在海派中醫的代表人物中,張氏內科第12代傳人張鏡人教授可謂其中翹楚,他獨創調氣活血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打破了慢性萎縮性胃炎腺體萎縮不可逆轉的觀念,為防治胃癌開拓了新的途徑。朱凌云主任醫師師從國醫大師張鏡人教授20余年,繼承老師的學術思想,在從事中醫臨床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對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治有其獨特見解。筆者有幸侍診朱師,受益頗多,在跟診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朱師使用鳳凰衣、木蝴蝶這一藥對頻率頗高,經詢問得知其源遠流長,體現了海派中醫的傳承與發展,現將其闡述如下,與同道分享。
鳳凰衣為雉科動物家雞的蛋殼內膜,性溫,味甘,入肺經,功效養陰、清肺,主治久咳、咽痛失音、瘰疬結核、潰瘍不斂。《醫學入門》謂其“治小兒頭身諸瘡,燒灰豬脂調敷。”《喉科指掌》中記載,鳳凰散:鳳蛻(即抱雞蛋殼,燒存性)、兒茶、膽南星、橄欖核(燒存性)各等分,為細末,吹喉,主治喉痛、喉癬、口疳。《瘍醫大全》記載,鳳凰散:抱雞蛋殼(連衣殼焙)為細末,涂搽患處,可消腫定痛,拔毒生肌,治一切皮破腫爛諸瘡。
木蝴蝶(又名玉蝴蝶)是紫葳科植物木蝴蝶的干燥成熟種子,性寒味苦,歸肺、肝經,功用潤肺、舒肝、和胃、生肌,主治咳嗽、喉痹、音啞、肝胃氣痛、瘡口不斂。《滇南本草》謂其“定喘,消痰,破蠱積、氣蠱之毒,補虛,寬中,進食。”《綱目拾遺》謂其“治心氣痛,肝氣痛,下部濕熱。又項秋子云,凡癰毒不收口,以此貼之。”
經查證,海派中醫的代表人物之一,當代名醫章次公先生最早使用鳳凰衣、木蝴蝶配伍治療潰瘍病。章次公師事孟河名醫丁甘仁及經方大家曹穎甫,民國十四年在上海開業行醫,一度兼任上海市紅十字會醫院中醫部主任。章氏治醫,倡導“發皇古義,融會新知”,認為中醫應汲取西醫之長,援用科學以自新,對于祖國醫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章老治療潰瘍病恒以“護膜醫瘍”為基本治則,促使局部病灶的修復[1],善用鳳凰衣、木蝴蝶配伍治療潰瘍病。木蝴蝶潤肺疏肝,和胃生肌;鳳凰衣養陰清肺,開音,愈潰瘍。二藥輕淡,以膜入膜,疏肝不傷陰,養陰不郁滯,相輔相成,共奏疏肝養肺和胃之功。
案1:李某,男,胃痛已8年,多發作于食后3小時許,得食可緩解,曾有黑便史。其為潰瘍病,殆無疑義。方藥:鳳凰衣30g,玉蝴蝶30g,輕馬勃20g,象貝母20g,血余炭15g,琥珀粉15g。上藥共研細末,每次服2g,1日2次,睡前服。
按:此患者曾經鋇餐造影確診為復合潰瘍,共服上方兩料,復查龕影消失,而告痊愈。此方已被后人總結為章老治療胃潰瘍的經驗方,方中鳳凰衣有養陰清肺之功,除善治久咳、咽痛失音外,還可用于頸淋巴結結核、潰瘍不斂,是章老治療潰瘍病的常用之藥[2]。玉蝴蝶功擅潤肺、疏肝、和胃、生肌,除治咳嗽、音啞外,善治肝胃氣痛,瘡口不斂,還有補虛、寬中、促進食欲之功。其與鳳凰衣同用,起協同作用。馬勃長于清肺利咽、解毒止血,既能止血,又能消炎療瘡;象貝母有清熱泄降、醫瘡散結之功,對潰瘍病之胃痛吞酸尤為適宜;琥珀有化瘀止血、療瘡散癰作用;血余炭則消瘀止血,與琥珀同用,治潰瘍病出血效果極佳。
張鏡人教授治療脾運失健型胃潰瘍的組方中常配伍鳳凰衣、木蝴蝶藥對,張老的學生總結張老治療脾運失健型胃潰瘍病的基本方[3]是:太子參10g,炒白術10g,炒白芍10g,炙甘草3g,淮山藥10g,香扁豆10g,白及片10g,鳳凰衣6g,玉蝴蝶6g,蘇梗6g,制香附10g,香谷芽12g,象貝母10g,烏賊骨15g。該方以健脾藥為主,配合疏肝理氣之藥,而鳳凰衣、木蝴蝶藥對可謂該方中點睛之筆。
案2:朱某,女,38歲。1995年4月6日初診。主訴:反復中脘嘈雜易饑,泛酸兩年余。病史:有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史兩年余,中脘時感嘈雜,進食后嘈雜感緩解,時有泛吐酸水,大便溏薄,精神疲乏。舌質偏紅,體胖,苔薄,脈細。1995年3月胃鏡檢查結果: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西醫診斷:①十二指腸球部潰瘍,②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診斷:嘈雜。辨證:肝氣失疏,脾胃虛弱。治法:健脾和胃,止酸安中。方藥:太子參10g,炒白術10g,炒白芍10g,炙甘草3g,懷山藥10g,香扁豆10g,白及片10g,鳳凰衣6g,木蝴蝶6g,瓦楞子15g,白螺絲殼15g,烏賊骨15g,制香附10g,蘇梗6g,徐長卿15g,香谷芽12g,14劑,水煎兩次,每次取汁200m l,每日1劑,分兩次服。
隨訪:服藥半月后,嘈雜減輕,泛酸減少,繼續以上方加減治療半月(患者泛酸減少,故去瓦楞子、白螺絲殼、烏賊骨)。7月份復查胃鏡提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愈合期)、慢性淺表性胃炎。
按:方中太子參、白術、山藥、扁豆健脾和胃;白芍配炙甘草緩急和中;選用瓦楞、白螺絲殼、烏賊骨中和胃酸;白及、鳳凰衣、木蝴蝶保護胃黏膜。諸藥相配,有利于潰瘍修復,脾胃氣虛得以調整則胃氣和而嘈雜一證亦愈矣。
朱凌云主任醫師將鳳凰衣、木蝴蝶這一藥對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以取其保護胃及食管黏膜,幫助其自我修復的作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案3:丁某,女,51歲,2013年9月25日初診。主訴:中上腹不適二月。現病史:患者兩個月來時有嘈雜感,飯后易饑,曾服奧克、胃達喜等西藥,效果欠佳。平素情志抑郁,口干,噯氣。舌紅苔少,舌下靜脈輕度瘀紫,脈細弦。胃鏡檢查(2013年9月23日):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伴糜爛。中醫診斷:胃痞病,證屬肝胃不和,治擬疏肝和胃。處方:川石斛9g,懷山藥30g,制黃精27g,紫丹參30g,炒白芍6g,炙甘草3g,制香附9g,廣郁金9g,佛手6g,鳳凰衣6g,木蝴蝶6g,八月札9g,六神曲9g,香谷芽9g,14貼,水煎兩次,每次取汁200m l,每日1劑,分兩次服。患者服藥兩周后嘈雜易饑感減輕,噯氣減少,上方加減調理3月后諸癥消失,胃鏡檢查(2013年12月25日):慢性萎縮性胃炎。
按:嘈雜感、飯后易饑屬于脾虛,故以山藥、黃精健脾養胃,患者口干,舌紅苔少,故以石斛養陰生津,患者舌下靜脈輕度瘀紫乃瘀阻之像,故以丹參活血化瘀,配以白芍、甘草柔肝緩急,香附、郁金、佛手、八月札疏肝理氣,輔以六神曲、香谷芽和胃消食,鳳凰衣、木蝴蝶保護胃黏膜并促進其修復,復查之胃鏡顯示糜爛消失可為佐證。全方以疏肝和胃,理氣健脾而取效。
案4:華某,男,82歲。2013年9月24日初診:主訴:反復胃脘部脹滿不適伴燒心1年余。現病史:近1年來反復出現進食后胃脘部脹滿不適,伴有胸骨后燒灼感,易疲勞,矢氣多,大便偏薄,小便多。有前列腺肥大病史1年余。舌紅,舌根部苔厚膩,舌下絡脈瘀紫,脈細。胃鏡(2012年11月21日):檢查所見:食道:齒狀線處黏膜充血;胃竇:胃竇前壁大彎黏膜增粗、平薄,呈顆粒狀,紅色、白色小結節,紅白相間以白為主。診斷:反流性食管炎、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病理:慢性炎癥(+),活動性(+),萎縮(+)。西醫診斷:①反流性食管炎,②萎縮性胃炎伴糜爛。證屬脾虛失運,下焦濕熱,治擬健脾助運,清熱化濕。處方:太子參6g,懷山藥30g,蓮子27g,紫丹參30g,鳳凰衣6g,木蝴蝶6g,蒼術9g,黃柏9g,焦六曲9g。上方治療3個月后諸癥明顯好轉,胃脘較舒,大便已實。復查胃鏡(2013年11月25日):檢查所見:食道:黏膜光滑,血管紋理清晰,未見明顯異常病變;胃竇黏膜平薄,糜爛,紅白相間為主。診斷:萎縮性胃竇炎伴糜爛。病理:慢性炎癥(+),活動性(-),萎縮(-)。
按:方中太子參、山藥、蓮子健脾益氣,丹參活血化瘀,鳳凰衣、木蝴蝶修復胃及食管黏膜,焦六曲消食化積,蒼術、黃柏清熱化濕。通過治療前后胃鏡的對比,可見其良好的療效。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鳳凰衣為一種良好的天然生物性敷料,能為創面提供一層新的保護膜和屏障,使創面暫時封閉,減少水分蒸發及污染和感染的機會,使自然愈合過程不受干擾,愈合后創面光滑平整,減少瘢痕形成[4]。在現代臨床應用方面,鳳凰衣外敷治療角膜潰瘍及鼻黏膜潰瘍,治療陳舊性肉芽創,治療骨折“遲緩愈合”均有效[5]。根據臨床療效來看,我們可以推測,鳳凰衣、木蝴蝶與西藥鋁碳酸鎂片有相似的作用,雖然目前還未找到確切的依據,但今后我們可以將鳳凰衣、木蝴蝶與鋁碳酸鎂片做臨床對照研究,從而進一步證實鳳凰衣木蝴蝶的療效。鳳凰衣、木蝴蝶的應用也啟發我們去進一步尋找其他具有胃黏膜保護作用的中藥,并應用于臨床實踐。
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病傳統用藥以健脾理氣為主,再根據辨證隨證加減,而運用鳳凰衣、木蝴蝶這一藥對則是抓住了潰瘍病及胃食管反流病的共同病機——消化道黏膜的破損,從而起到修復破損黏膜的作用,可謂畫龍點睛之筆,同時,也為中醫治療脾胃病拓寬了新思路。國醫大師朱良春說:“中醫之生命在學術,學術之根本在臨床,臨床水平之高低在療效。”中醫的傳承與發展使我們的祖國醫學得以延續。從清代醫家使用鳳凰散治瘡瘍開始,到章老使用鳳凰衣配伍木蝴蝶治療胃潰瘍,張老將其用于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再到朱師用于反流性食管炎,這些應用鳳凰衣、木蝴蝶治療疾病的過程可謂是中醫繼承與創新的鮮明例證。
[1] 高振華.章次公治療胃潰瘍經驗瑣談[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8,20(1):79.
[2] 朱良春.章次公醫術經驗集[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36.
[3] 張鏡人.張鏡人談胃病[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88-89.
[4] 張民慶,張名偉.現代臨床中藥學[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2:678-679.
[5] 熊輔信.中藥現代研究薈萃[M].昆明:云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73.
R256.3
A
1006-4737(2016)05-0045-03
海派中醫流派傳承研究基地張氏內科項目(ZYSNXD-CC-HPGC-JD-006)1作者單位:上海市中醫醫院(上海,200071)
△
(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