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450003) 楊 強 李登偉 指 導 楊 明
楊明理氣化痰消瘀法治療冠心病經驗擷英
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450003)楊 強 李登偉 指 導 楊 明
總結整理楊明教授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經驗,認為氣滯痰凝血瘀為冠心病發病的主要原因,提出治宜理氣化痰消瘀法為主,同時注意兼癥,并舉驗案佐證,對于借鑒名家經驗,提高臨床冠心病診療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冠心病 胸痹 理氣化痰消瘀 名醫經驗
楊明教授系河南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河南省名中醫,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中醫心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教授業醫30余年,擅長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尤擅治冠心病。筆者有幸跟隨楊教授侍診,受益頗豐,現將楊教授治療冠心病經驗介紹如下,以饗讀者。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狀動脈硬化使管腔狹窄或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1]。臨床表現為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多種形式。研究發現,多數冠心病患者不同程度地伴有精神緊張、失眠、健忘、煩躁等心理、精神障礙[2]。有學者也因此提出“雙心”(即心臟和心理)疾病的概念[3]。目前西醫針對這一問題普遍采用抗精神病的藥物和鎮靜、催眠藥物,起到了一定的療效。但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也較多,甚至可能惡化冠心病的遠期預后。中醫藥由于具有標本同治、多靶點、多途徑、多環節的干預特點及個體化治療的優勢,在冠心病的治療上有著獨到的療效。
中醫學雖無“冠心病”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為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疇。歷代醫家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論述頗多,一般認為其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4-5],以臟腑氣血陰陽虧損、功能失調為本,痰濁、血瘀、寒凝、氣滯等痹阻心陽、阻滯心脈為標[5]。
中醫學認為,情志與胸痹心痛的發病密切相關。情志愉悅,氣血調和,則血脈平和而安康;情志不舒,氣滯痰凝,則心脈瘀阻而發病。《靈樞·口問》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雜病源流犀燭·心病源流》云:“心痛之不同如此,總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何夢瑤《醫碥·卷三》載:“須知胸為清陽之分,其病也,氣滯為多,實亦滯,虛亦滯。”《醫學入門·卷四》謂:“厥心痛,……或因七情者。”嚴重者甚至發展為真心痛,“悸痛,內因七情,……重則兩目赤黃,手足青至節,即真心痛,不治。”楊教授認為,現代社會壓力大、節奏快,容易導致情志內傷、心身失調而發病;另一方面,冠心病易發于中老年人,這一人群易產生孤獨感、憂郁感,郁久則易氣滯、痰凝、血瘀。情志抑郁,肝氣不舒,氣滯上焦,痰濁郁阻,胸陽失展,血脈不和,故而胸痹心痛。因此,楊教授提出,本病雖有本虛標實之分,然氣滯、痰凝、血瘀貫穿本病始終,其中又以氣滯為根本,因此,治療上強調疏肝理氣,同時注重化痰消瘀。
醫圣張仲景以橘枳姜湯治療“胸痹,胸中氣塞,短氣”,其中橘皮、枳實均為疏肝理氣常用之品,可謂開創了疏肝理氣法治療胸痹的先河。王肯堂《醫鏡》亦論:“治諸般心痛,以開郁行氣為主,此其要法也。”因此,楊教授在治療上遵循《壽世保元·卷一》所謂“調氣為上,調血次之”,強調疏肝理氣為主,同時注重化痰消瘀。方用四逆散、丹參飲合瓜蔞薤白半夏湯為主。藥選柴胡10g,枳殼10g,赤芍15g,丹參30g,檀香10g,甘松10g,瓜蔞15g,薤白15g,紅花10g,川芎10g,水蛭10g,炙甘草10g。
楊教授還指出,臨癥不能拘于一方一藥,還需注意各種兼癥。若瘀阻心脈,胸痛劇烈者,加三七粉2g,血竭粉2g,沖服,以加強疏通血脈之效;若氣虛及陽,面青唇紫,汗出肢冷者,加附子6~10g,麻黃6g,生曬參10g,以溫陽通脈;若氣陰兩虛,口干、舌紅、苔少者,加麥冬10g,玉竹12g,或配生脈飲、天王補心丹,以益氣養陰、復脈安神;若兼高血壓者,加夏枯草10g,鉤藤15g,天麻10g,以清肝養陰潛陽;若兼糖尿病者,加川石斛12g,生山藥30g,黃連3g,天花粉12g,以養陰生津;若兼失眠、煩躁者,加酸棗仁10g,合歡皮10g,珍珠母30g,龍骨15g,以養心潛鎮安神。
葉某,男,73歲。初診日期:2014年12月10日。
在我院診斷為冠心病10余年,初起胸脅脹悶不舒,勞累或情緒激動時易于發作。近半年來,上述癥狀發作頻繁且加重。6天前,與他人因瑣事生氣后胸悶加重,伴心前區疼痛,納差、噯氣,遂急至河南省某專科醫院治療,當時(2014年12月4日)行冠脈CTA示:冠脈廣泛粥樣硬化改變,LM、LAD、RCA輕中度狹窄,CRX重度狹窄,主動脈瓣鈣化斑。心臟彩超示:二、三尖瓣少量返流,左室舒張功能減低。診斷為“急性冠脈綜合征”,給予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比索洛爾、單硝酸異山梨酯、磷酸肌酸鈉、復方丹參片、參松養心丸等治療,并建議行冠狀動脈造影及支架治療。患者及其家屬要求保守治療。遂于今日來我院中醫科就診。刻下:心慌、胸悶,情緒激動或勞累則易發作,善太息,胃納不馨,時有噯氣,夜寐欠安,大便二三日一行,秘結,舌質紅,苔黃厚膩,脈弦滑。證屬氣滯痰凝、瘀阻心脈。治宜理氣化痰、消瘀通絡。藥用:柴胡10g,枳殼10g,白芍15g,丹參30g,檀香10g,甘松10g,瓜蔞15g,薤白15g,紅景天10g,元胡10g,水蛭10g,炙甘草10g。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2014年12月17日):心慌、胸悶發作次數減少,情緒較前平和,胃納較前改善,偶有噯氣,夜間睡眠亦較前安穩,大便轉順,但近日來因天氣轉寒,稍受風寒,稍有咳嗽,咳少量白色痰,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效不更方,上方加入川貝母30g,三七粉4g,沖服。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三診(2014年12月24日):心慌、胸悶未再發作,胃納轉馨,夜寐已安,咳嗽、咳痰亦消,二便通暢,舌質紅,苔薄膩。上方續服7劑,每日1劑,水煎服。
如此堅持服用中藥1月余,心慌、胸悶未再發作,情懷已悅,胃納、夜寐、二便正常,生活質量較前明顯提高。
按:患者病患冠心病10余年,常因情緒激動而發病或加重,證屬肝郁氣滯、痰瘀阻脈,故選用柴胡、枳殼、白芍、檀香、元胡等以疏肝理氣,瓜蔞、薤白以化痰,丹參、甘松、紅景天、水蛭等以活血化瘀。全方共奏疏肝理氣、化痰消瘀之功。其中,川貝母一味,人皆知為清熱潤肺、化痰散結之藥,其化痰瘀、通心脈之效,乏人問津,《醫學綱目·卷四》謂:“能散心胸郁結之氣”,楊教授臨床常以大劑量川貝母20~30g治療胸痹重癥,法出陸九芝,屢試不爽。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494.
[2] Strik J,Lousberg R,Cheriex E,et al.One year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following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mpact on cardiac outcome[J].JPsychosom Res,2004,56:59-66.
[3]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礙的綜合管理——“雙心醫學”模式的探索[J].中國臨床醫生,2006,34(5):2-3.
[4] 于濤,曹洪欣.胸痹(冠心病)病機演變探微[J].中醫藥信息,2004,21(2):1-3.
[5] 胡元會.冠心病心絞痛中醫診療方案(初稿)[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8,23(9):806-810.
R256.22
A
1006-4737(2016)05-0054-02
(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