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
彩色多普勒超聲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特征與腦梗死相關性分析
趙博
目的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下頸動脈粥樣硬化特征以及其與腦梗死發生的關系。方法選取10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腦梗死組;選取同期100例正常體檢者作為正常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情況、斑塊分布、斑塊大小等情況。結果腦梗死組彩色多普勒超聲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現率92%高于正常組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腦梗死組頸動脈粥樣硬化分布情況和正常組頸動脈粥樣硬化分布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腦梗死組頸總動脈總干內中膜厚度及頸總動脈分叉處內中膜厚度分別為(0.85±0.13)、(0.94±0.17)mm高于正常組(0.61±0.14)、(0.69±0.18)mm;腦梗死組頸總動脈阻力指數為(0.75±0.11)高于正常組(0.66±0.1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盡早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并判斷斑塊性質,有助于腦梗死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臨床檢查意義。
腦梗死;彩色多普勒超聲;頸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目前,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有所升高,患者主要是因缺血性腦血管病,而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有關系,如斑塊形成可導致血管狹窄,斑塊脫落也可引起血管狹窄等[1]。本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聲像學特點,探討其與腦梗死發生關系。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腦梗死組,患者均符合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排除合并心肌梗死患者、肝功能嚴重障礙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齡為(59.6±8.4)歲。選取同期于本院健康體檢者100例作為正常組,本組對象無腦梗死、無冠心病、無肝功能衰竭、無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男57例,女43例,平均年齡為(57.4±7.5)歲。兩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對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情況進行探查,設定探頭頻率?;颊呷⊙雠P位(去枕),把兩肩下適當墊高,頭后仰并偏向檢查部位的對側,檢查過程中囑咐患者要情緒放松使頸部肌肉放松。在掃查過程中觀察其無名動脈、頸總動脈及頸總動脈分叉部位、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的內膜改變情況,對血管管腔內徑和內膜中層厚度,觀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所在的部位、斑塊大小、斑塊性質以及斑塊內部回聲情況,同時測定頸總動脈收縮期峰值流速、頸總動脈舒張末期峰值流速及頸總動脈阻力指數。
1.3 評定標準 頸動脈內中膜厚度1.0~1.5 mm,為頸動脈內中膜增厚;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局限性增厚>1.5 mm,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結果比較 腦梗死組中92例患者出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現率為92%;92例患者共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187處。正常組中15例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現率為15%,15例共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27處。腦梗死組彩色多普勒超聲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現率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布情況比較 腦梗死組中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布:頸動脈分叉共96處(51.3%)、頸總動脈主干共57處(30.5%)、頸內動脈起始端共23處(12.3%)、頸外動脈起始段共11處(6.0%)。正常組中頸動脈分叉共13處(48.1%)、頸總動脈主干共8處(29.6%)、頸內動脈起始端共4處(14.8%)、頸外動脈起始段共2處(7.5%)。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分布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頸總動脈總干內中膜厚度及頸總動脈分叉處內中膜厚度比較 腦梗死組頸總動脈總干內中膜厚度及頸總動脈分叉處內中膜厚度分別為(0.85±0.13)mm、(0.94±0.17)mm高于正常組(0.61±0.14)mm、(0.69±0.18)mm,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頸總動脈阻力指數比較 腦梗死組頸總動脈阻力指數為(0.75±0.11)高于正常組的(0.66±0.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梗死發生后可導致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障礙,使其生活質量嚴重下降。了解導致腦梗死發生的危險因素并及時給予有效干預有助于減少腦梗死發生[2]。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是腦梗死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本文結果顯示,腦梗死組彩色多普勒超聲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現率92%高于正常組15%(P<0.05),說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發生關系極為密切[3,4]。有研究認為,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以不穩定斑塊居多,而正常者主要是穩定斑塊,所以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性質影響著腦梗死發生[5]。不穩定斑塊容易破裂脫落,堵塞遠處血管,導致腦梗死發生[6,7]。本文結果顯示,不管是腦梗死組還是正常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布主要位于頸動脈分叉處,這可能與此處的解剖結構以及頸動脈分叉處的特殊血流動力學特點有關系。腦梗死組頸總動脈總干內中膜厚度及頸總動脈分叉處內中膜厚度分別為高于正常組(P<0.05)。腦梗死組頸總動脈阻力指數為(0.75±0.11)高于正常組(0.66±0.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彈性和順應性顯著降低,可導致血管狹窄而容易引起致血流變緩,使腦部供血減少。
綜上所述,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人群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情況,有助于預防腦梗死發生,具有重要檢查意義。
[1]譚風華.彩色多普勒超聲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分析.基層醫學論壇,2012,8(2):211-213.
[2]朱艷珊.頸動脈超聲檢查在心腦血管疾病診斷中的應用進展.中國現代醫生,2012,6(9):23-24.
[3]崔亞,于洋,董磊.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病變中的診斷價值.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8(1):64-65.
[4]鄭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檢測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中的應用價值.中國醫藥科學,2014,10(8):90-91.
[5]陳文實,張鋒,丁中,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診斷中的應用.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09,9(7):1-3.
[6]李俊山.健康人頸動脈血管超聲指標的橫向研究與隨訪觀察.河北醫學,2011,6(4):502-504.
[7]羅凝春,宋曉玲.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頸部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探究.吉林醫學,2011,10(18):373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4.030
2016-04-25]
121000 遼寧省錦州市中心醫院超聲檢查科